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亮相COP15美麗江蘇如此生機盎然

江苏 56℃ 0
摘要:麋鹿角形似草字頭、上下組合的長江江豚和寶華玉蘭形似“魚”字、站立的丹頂鶴形似“禾”字,一個由江蘇典型物種組成的“蘇”字漂洋過海到達加拿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功舉辦。此次會議,中國作為主席國,包括江蘇在內的多個省市受邀參加。當地時間12月13日上午,COP15中國角迎來“江蘇日”,活動展播宣傳片上出現了代表物種組成的“蘇”字。

麋鹿角形似草字頭、上下組合的長江江豚和寶華玉蘭形似“魚”字、站立的丹頂鶴形似“禾”字,一個由江蘇典型物種組成的“蘇”字漂洋過海到達加拿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功舉辦。此次會議,中國作為主席國,包括江蘇在內的多個省市受邀參加。當地時間12月13日上午,COP15中國角迎來“江蘇日”,活動展播宣傳片上出現了代表物種組成的“蘇”字。江蘇何以成為受邀省市之一?全省生物多樣性現狀如何?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如何解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

6903種生物的家園

“這裡經常可以看到長江江豚。”59歲的張志平是南通市崇川區狼山鎮街道同心社區居民,原先以捕魚為生,退捕上岸後成為護漁員,在他眼中,這幾年長江水更清了,見到江豚的頻率更高了。

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典型的區域,江蘇則是全國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首場邊會活動分享展示了6個案例,其中一個便是長江江蘇段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一幅幅“微笑天使”長江江豚躍出水面的照片成為現場關注焦點。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江河湖海的省份,江蘇是中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水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6.9%,居全國之首。地處各大流域尾閭末梢,水系、平原、灘塗與海洋在江蘇交織交匯,這裡既有水生生物重要的洄游通道,也有珍稀瀕危物種和旗艦水生生物的關鍵棲息地,還有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心節點。

“2017年起,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現時全省生物物種數更新到6903種,其中陸生維管束植物1999種、陸生脊椎動物449種、水生生物2537種、昆蟲1918種。”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江江蘇段、京杭大運河沿線、濱海濕地、湖泊濕地、低山丘陵等是我省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的區域。

在調查的五年時間裏,金雕、豹猫等多年未有記錄的物種再現,新記錄白鷳、白頸長尾雉等物種,東方白鸛在揚州高郵的種群分佈擴大至高郵湖、邵伯湖等40餘處,並成為留鳥。今年3月,鹽城首次觀測到蓑羽鶴,成為現時全國為數不多能够同期觀察到7種鶴的地區之一。在世界自然遺產地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每年有約250種近5000萬只水鳥遷徙途中在此停歇覓食,而且種類、數量還在不斷刷新紀錄,部分瀕危鳥類在江蘇的種群數量達到全球之最。

訓示物種也是重點關注對象。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蝴蝶是當前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訓示生物,它們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明顯超過鳥類和其他昆蟲,調查中共發現137種蝴蝶,主要分佈在以濕地和低山丘陵為主的13個典型地區。

基於本底調查成果,今年5月,省生態環境廳公佈了首批生物多樣性紅色物種名錄、生態環境質量訓示物種清單,目的便是提醒人們,丹頂鶴、麋鹿、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生存環境仍需更好的改善,進一步加強公眾的保護意識。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為抵禦嚴寒,極危物種勺嘴鷸再次飛抵鹽城東台條子泥濕地。“生態越來越好,來的鳥兒越來越多。”攝影師孫家錄用鏡頭記錄濕地鳥類變化。作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地,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每年都會迎來上百萬只候鳥駐足。

為看護好濕地候鳥的“家”,鹽城曾放弃已依法準予的條子泥、高泥、東沙區域百萬畝圍墾計畫,將這些區域作為鳥類的棲息地,嚴格保護起來,並在條子泥觀潮區大堤內側專門開闢720畝地,打造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比特候鳥棲息地,供漲潮時遷徙候鳥停歇。在去年COP15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鹽城“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自然解決方案”脫穎而出,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存在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的特殊省情,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2013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並全部納入省財政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範圍。2018年又劃定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增劃至15大類811塊陸域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

近10年來,省財政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從3300萬元增長到去年的15億元,累計給予縱向補償130億元,用於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

明確“底線”的同時,就地保護也在推進。省生態環境廳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現時全省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總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35%,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維護了丹頂鶴、麋鹿、長江江豚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空間,僅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就累計退漁還濕近2.2萬公頃。十年來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由25.9%提升到61.9%,濕地面積超300萬公頃,濕地率全國最高。

去年,江蘇出臺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明確6大類禁止、限制行為,嚴格限制對河岸硬質化改造,非必要的要求拆除並恢復自然生態;嚴格控制用人為的管道對天然河勢進行改造,更多維護河道原有的自然岸線;鼓勵多種植漿果類樹木,方便更多鳥類覓食、安家。

探索系統保護方案

太湖西山島環島公路外側,今年新增不少濕地,一塊塊灘塗上,長著蘆葦、鳶尾等水生植物。“作為太湖生態島一期濕地修復項目,恢復完成的濕地經過一段時間保育後,將對减氮降磷、吸收藍藻、涵養沿湖水體等發揮作用。”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黨委書記包勤康介紹。

去年初,蘇州市正式啟動太湖生態島建設,範圍涵蓋金庭鎮區域範圍內的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和水域;並在同年8月1日頒佈施行《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這也是蘇州首次、江蘇首例為太湖島嶼專門立法,為保護和發展求解新的路徑。

根據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分佈,江蘇在長江沿岸、大運河沿線、沿海濕地、江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計畫用4年左右的時間建設約20個試點。省生態環境廳自然處相關負責人說,“島”只是一個形象比喻,實際上是不同類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它們之間並不孤立,聯系的紐帶就是物種的繁衍和遷徙。通過科學劃定一定的片區,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立足高强度開發的省情實際,對受污染、受損害、受破壞、受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積極和適度的人工干預,建設若干生態島試驗區,並串“珠”成“鏈”,形成網絡,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讓物種的基因更好交流起來,更好地在江蘇這片美麗大地上繁衍生息。

生態理念也被融入進了污染治理。“你看,湖裡小魚成群,野鴨也飛過來了,這就是我們當初建設生態安全緩衝區所要達到的效果。”宿遷市泗洪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樹龍介紹,泗洪對玉珠湖公園進行生態安全緩衝區生態濕地改造,建設以濕地為重要處理單元的尾水深度淨化生態綠島,將縣開發區汙水處理廠尾水通過筦道輸送到公園湖中,經過濕地淨化後流入早陳河,並作為都市的生態補水、工業用水,形成完整的生態水迴圈。

近年來,江蘇利用生態空間的自然降解和恢復能力,建成45個生態安全緩衝區,削减污染負荷,創新環境修復體系、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打造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生態景觀。據瞭解,對已建成的緩衝區,地方政府和汙水處理廠會定期對人工濕地、河道或公園水系內的水生植物種類、數量和密度進行調整,並結合試驗不斷優化品種,兼顧水質穩定和風景優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