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育人育才的磅礴動能——海南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學校和科研院所落地生根

海南 52℃ 0
摘要:海南省技師學院在老城校區舉行康養高技能人才培養交流活動,圖為現場技能展示環節。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視障學生慶祝畢業。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忙著育種制種工作。建設中的三亞南山港公共科考碼頭項目。海南日報 黎鵬冬日的寒意,擋不住南繁科研育種人員的熱情。


海南省技師學院在老城校區舉行康養高技能人才培養交流活動,圖為現場技能展示環節。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實習生 楊哲 攝


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視障學生慶祝畢業。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忙著育種制種工作。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建設中的三亞南山港公共科考碼頭項目。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海南日報記者 黎鵬

冬日的寒意,擋不住南繁科研育種人員的熱情。

眼下,正值試驗玉米資料的授粉期,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教授宋任濤和他的研究生們正與時間賽跑,紮進田裡就是一天。

“老師,你看這份資料開花期提前至少47天,對我們加快育種是件好事”“蛋白改造的玉米資料葉片感覺明顯泛著粉色”……玉米試驗田裡,看到學生們始終細緻專注地觀察著一株株資料,宋任濤嘴角噙著笑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在各類學校和科研院所蹲點採訪時瞭解到,我省廣大教育工作者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擔當作為、履職盡責,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强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積極貢獻力量。

A

看教育 希望火種遍地播撒

“開飯啦!”午餐鈴聲一響,海口市美蘭區特殊教育學校的30多個孩子,跟著老師的指令,離開教室走向餐廳。

看到孩子們排著整齊隊列依次取餐,並跟著老師找好座位坐下吃飯,特教老師魏麗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的思緒又飄回到孩子們剛到學校的時候。那時,很多孩子理解不了“指令”,一到飯點就滿校園跑,有的孩子取餐後甚至還不會自己吃飯。

為了讓孩子們按時吃飯,魏麗娜和其他特教老師花費了不少心思。學校的餐廳位於操場的角落,距離教室不到20米。這段並不算太長的路途,魏麗娜和同事帶著孩子們每天堅持來回走。

一遍遍的重複訓練,讓以前孩子們滿場飛奔的混亂場景不再上演,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排隊就餐。

“特殊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們盡可能地融入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需要秩序。”海口市美蘭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劉强說,學校在康復教室裏安排了類比紅綠燈、量販店、銀行、盲道等生活場景,通過豐富的教學元素讓學生强化對秩序的認知。

“以前孩子在家就愛亂發脾氣,現在學會飯前洗手,還能自己吃飯,進步特別大。”特殊兒童小明(化名)上學前後發生的變化,母親周女士看在眼裡,感動在心間。

最近一段時間,省技師學院六年制預備技師班五年級學生夏爽很振奮。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他所在團隊的畢業設計專案進展順利,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預計在明年初就能完成。

夏爽的企業導師,是西門子數位化工業集團的工作人員。在夏爽看來,企業導師不僅在畢業設計上給予指導,還會向他和同學們分享一些工程案例的製作經驗,並主動安排一些與企業需求緊密相關的課題給他們。“我和其他同學今年參加了省級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參賽作品的主題與設計智能化養殖系統相關,這個題目就是企業導師提供的。”

通過與省技師學院聯合開展產教融合項目,西門子數位化工業集團為項目提供現場技術指導、協助學校做好設備維護的同時,還與學校共建專業課程資源,並擔任學生們的企業導師,為師生科技答疑、指導學生校內實訓實習。

“我們會把企業的新理念和科技方向與老師和學生交流,讓他們能够及時瞭解行業前沿情况。”西門子數位化工業集團工業客戶服務部市場拓展經理高海華說,他們還會圍繞精准對接業界需求這個主題,與學校合作開設相應課程,讓學生在實習實訓之前對企業環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認知。

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下,省技師學院不少學生通過該校與西門子科技生態圈企業對接計畫,被推薦到西門子上下游合作企業就業,實現了職業技能人才與製造業企業的“雙向奔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我省各類學校堅持教育改革不停步,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朝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標奮力奔跑。

B

看科技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鴨子住“套間”,這不是玩笑話,是真事。

在一棟“獨棟別墅”裏,嘉積鴨所住的網床離地面50至100釐米,一排黃色的飼料槽整齊排放,是鴨子們的“用餐區”,一旁還設有專門的“產蛋區”小單間。眼前的這一幕,發生在瓊海市塔洋鎮群良村國家水禽產業科技體系海口綜合試驗站示範基地——海南傳味番鴨養殖有限公司嘉積鴨種鴨場。

不同於傳統的嘉積鴨林下散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研究員徐鐵山帶領的團隊聯合海南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和海南傳味番鴨養殖有限公司發明了一項新的嘉積鴨養殖技術——讓鴨子住進“網床房”。這項《嘉積鴨品種特性評價與篩選及其養殖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獲得了2021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為什麼會想到讓嘉積鴨住進“網床房”?“當前嘉積鴨保護和選育工作相對粗放、且沒有持續性。由此導致嘉積鴨品種混雜、優良性狀退化嚴重、經濟效益低下、產業急劇萎縮。囙此,嘉積鴨保種、提純復壯及系統選育是振興嘉積鴨產業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工作。”徐鐵山說。

為了提升嘉積鴨種業建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開展了大量的探索工作。項目組現時已經組建了30個保種家系,開展嘉積鴨專門化的保種工作。

在徐鐵山看來,只有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才能讓百姓養好鴨,才能助農增收。

在瓊州大地上,很多科研人員都擁有著與徐鐵山一樣的想法。在三亞開展南繁育種研究的宋任濤,帶著他的弟子們努力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解决了玉米遺傳資源“卡脖子”難題。

玉米轉座子插入資源庫是全球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資源,轉座子改變的不僅是玉米籽粒顏色,還有株高、抗性、產量等幾乎所有性狀,為了育種需要,科學家們不僅要利用轉座子跳躍帶來的基因突變和錶型變化,研究基因的功能,同時也可以利用轉座子的跳躍獲得有價值的基因功能變異,用於選育優良品種。可以說,誰擁有了大型的玉米轉座子插入資源庫,誰就可以走在相關研究的前沿。

宋任濤團隊與多家國內團隊利用9年的時間,獨立創建了現時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轉座子插入資源庫,為全球玉米基因組研究提供重要遺傳資源。“現時資源庫已擁有了20萬份獨立的種質資源,可以覆蓋65%的玉米基因,相應的插入突變資料已開始向國內研究者分發。”

手握遺傳資源,宋任濤團隊正加快相關運用研究,陸續成果推出。他的學生孫茜一項研究專案獲得首届“崖州灣杯”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其團隊先後在突變資料中發現能提高蛋白和產量的資料,為加快傳統育種提供支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我省廣大科研工作者撲下身子,在各自專業領域刻苦鑽研,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動更多科技實現新突破。

C

看人才 幹事創業激情勃發

2015年,對熱帶益生菌情有獨鍾的張家超,從家鄉內蒙古來到海南大學,初來乍到就感受到海大的求賢若渴。“學校把我聘為教授,不僅解决家屬工作,還給予充足科研啟動資金。”

學校的堅定支持,讓張家超對科研事業充滿信心。雖然當時熱帶益生菌在周圍很多人眼中還是新奇事物,但張家超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

得知海南民族地區羣衆常年製作發酵食品後,他和妻子克服語言不通等難題,驅車深入偏遠村莊收集魚茶、肉茶等傳統食物,從中分離出微生物資源,並對其進行功能評估,篩選具有良好功效的益生菌。

即便是到了現在,已經是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的張家超和團隊成員已經收集了3000多株熱帶益生乳酸菌菌種,但成功篩選出來的有益菌株只有2株。

“尋找到有益菌株的幾率很微小,但我們還是要堅持。”張家超說,雖然目前我國益生菌市場規模龐大,但益生菌產業鏈最覈心的菌株資源仍重度依賴於國外進口,原材料供應市場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囙此,有必要通過開展高價值菌種選育研究來解决有益菌株“卡脖子”問題。

去年11月,從事田間育種試驗機械化科技研究的楊然兵入職海南大學,成為該校機電工程學院教授。

在楊然兵看來,南繁育種基地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如果能用上先進農機設備,就能大大提升播種效率。同樣,在海南種植熱帶水果的農民如果都能用上自動採摘設備,果實爛在地裏的情况就不會出現了。

令楊然兵欣喜的是,自己的願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今年,由他牽頭的海南省南繁育種全程機械化科研試驗基地建設項目獲批建設,由他擔任負責人的“農業農村部熱帶高效農業智慧裝備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也已揭牌成立。

“我們一邊積極研發和改進符合熱帶地區特色的農機設備,一邊為農機企業提供科技、場地、資料支持,吸引更多企業落地實驗室開展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楊然兵說,現時已和30餘家企業初步建立了合作意向。

心中有信仰,眼裡有目標,肩頭有責任,步履更鏗鏘。從各學校到科研院所,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著我省廣大教育工作者勠力同心、踔厲奮發,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闊步前行。

(本報海口12月24日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