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我省發佈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5項措施,明確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個體診所、門診部等醫療機構,可接診發熱、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分流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壓力等。
當前,各地基層醫療機構的接診情况如何?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及時調整工作內容
保障發熱患者和病人的就診需求
12月23日14時30分,一臺白色“流動診療車”停靠在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龍泉湖村,村民從接受診療、開方、繳費、配藥……全程最快5分鐘就可完成。在龍泉驛區衛健局指導下,山泉鎮公立衛生院將“健康快車”改造成了流動診療車,最大限度滿足山區羣衆的就診需求,解决羣衆到大醫院就醫排隊等候時間長、交通不便等問題。
這是我省基層醫療機構主動作為,分流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壓力的縮影。
過去十多天裏,各地發熱患者增多。“以前每天來發熱哨點診室最多才100多人,現在最多時有700多人,這兩天穩定在每天500多人。”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楊鴻說。
作為基層醫療“哨點”,12月以來,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內容有了相應調整。多名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介紹,“現在要加强對轄區內的重點人群(老年人、孕產婦、重症殘疾人等)摸底調查和開展疫苗接種工作,同時要保障發熱患者和病人的就診需求。”
“以家庭醫生為例,在對患者進行慢性病管理基礎上,我們新增了對發熱患者的服務,提供退熱藥,並按實際需要量進行分包銷售,確保轄區內更多發熱患者的退熱用藥保障,並提供用藥指導,進行健康宣教。”宜賓市江安縣江安鎮衛生院執行院長肖志堅說。
做好“最後一公里”服務
不出社區也能看病拿藥
發熱患者增多,基層醫療機構除了調整工作內容,多地還主動作為、自我加壓,探索了一系列“最後一公里”服務。
主動提供送藥、送服務上門。“從12月19日開始,我們組織家庭醫生團隊走進3個社區,將‘發熱哨點診室’關口前移進社區,帶上‘緊缺藥’給大家開藥並指導合理用藥。有的市民不缺藥,我們就教他們如何對症選藥。”楊鴻說。
發放“愛心小藥包”也是基層家庭醫生提供的一類服務。前不久,一個裝有止痛藥品的“家庭醫生愛心小藥包”發到成都市錦江區三聖社區部分居民手中。成都市錦江區三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齊榮介紹,不久前,當地緊急調撥了一批對乙醯氨基酚片等止痛藥品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醫生拿到藥後自發地製作成“愛心小藥包”送給市民。
還有部分基層醫療機構為不同人群提供精准的醫療服務。成都市武侯區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曾慶秋表示,服務中心根據轄區居民不同需求,分人群、分層級、分場景提供服務。“以有無基礎疾病、年齡、疫苗接種情况來對人群進行分類,重點關注殘疾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由家庭醫生對這些特殊群體進行一對一持續性服務;對基礎疾病控制較好的人群,我們會引導他們居家自行服藥,家庭醫生團隊對其進行線上或線下指導;需要到中心、發熱診室來做一些輔助檢查的人群,家庭醫生就去對他們進行面對面診療等。”曾慶秋說,現時她所在團隊醫生都會按照標準和流程來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記者 魏馮 甯寧 曹凘源 鐘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