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人民,這正是一座城市解决諸多問題、導向全面發展的一把關鍵鑰匙“人民都市”的“上海答卷”

上海 37℃ 0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人民都市的內涵和方向。一切為了人民,這正是一座城市解决諸多問題、導向全面發展的一把關鍵鑰匙。當然,市民對於一座“人民都市”的期待,不會止步於有效治理。

  記者杜晨薇

  新年將至,浦東新區正在進行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了對群樂村的一次大規模、快節奏面貌重整,有安全隱患的群租房全部清退,村裡的道路、綠化、景觀煥然一新。

  上海中心城區老舊住房的改造,同樣也在搶時間。保屯路211弄作為黃浦區落實“兩舊一村”實施意見後的首個舊住房(小梁薄板結構)成套改造項目,幾天前剛剛通過一輪意願徵詢。進展順利的話,明年年底可以啟動建設,“老破小”將變身帶電梯與停車位的新房。

  “都市是人民的都市”。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楊浦濱江提出“人民都市人民建,人民都市為人民”重要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人民都市的內涵和方向。

  牢記囑託,建設人民的都市,上海各級黨員幹部用行動作答。

  城市功能建設,“一切為了人民”

  今年7月,上海市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改造工作提前收官。這是一項持續30年的重點民生實事,僅過去5年,就累計完成328萬平方米改造,受益羣衆達到16.5萬餘戶。

  前一個“30年”剛剛畫上句號,又一標誌性重大民生工程“兩舊一村”改造宣告啟動了。

  “兩舊一村”改造面向的是上海現存的許多零星二級舊裏以下房屋、不成套舊住房以及“城中村”。上海明確,要咬住目標,用兩届政府10年時間完成任務。

  在徐匯區日暉五村,按零星舊改的政策測算,有些居民的住房面積在改造後可能要縮水,居民卻毫不遲疑地舉手支持。

  各級領導幹部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能解决最根本的宜居安居問題,老百姓渴望的品質生活無從談起。現階段推進“兩舊一村”改造,是事關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工程,更是增强都市韌性的重大治理工程。

  不過,相較過去被稱作“天下第一難”的成片舊改,上海未來要面臨的改造工作,涉及範圍更廣、任務更重、難度更大。全市明確加大政策供給,强化“一地一策一方案”,各區各地塊也在爭分奪秒。

  在前不久召開的2023年民生、城建領域工作思路座談會上,市領導明確,要把寶貴資金用在民生急需上、投向發展緊要處。加快推進“兩舊一村”改造是其中一個方面,會議還特別提到“一老一小”等社會最柔弱的群體,強調持續優化服務兜牢底線,把更好的服務資源彙聚到羣衆家門口。

  今年下半年,上海就專門通過了《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的指導意見》。根據規劃,到2025年,上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85%左右。服務的樣態,則充分調動基層的創新能力,讓老百姓自己說了算。

  虹口區順應老百姓對開放式公共空間的期待,在濱水一線、歷史建築、居民身邊持續拓展“都市會客廳”系列,在市民驛站中注入更多養老托嬰和文化服務,因地制宜優化菜場商超、街邊小店、街心花園等點比特佈局,為居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生態空間、文體空間、服務空間;徐匯區華建一街坊在社區裏設定居民急需的生鮮集市和食堂;靜安區江甯路街道還專門開闢空間為1—3歲寶寶家庭提供臨時性的寶寶託管服務……

  一切為了人民,這正是一座城市解决諸多問題、導向全面發展的一把關鍵鑰匙。

  社會治理運轉,“一切依靠人民”

  日前,“悠遊蘇州河”水上航線正式啟動。不少遊客發現,航船之上,不僅導遊的故事講得精彩,行程中哪些地方是最佳拍照點、最佳觀景區,服務人員也會適時提醒。

  這樣的遊覽體驗固然離不開相關服務組織的精心安排,背後也有普通市民的共同努力。據介紹,上海面向市民公開徵集蘇州河旅遊碼頭周邊濱水公共空間配套設施陞級完善的意見建議後,共收到302條各類建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被採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習近平總書記最早在上海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寫入重要篇章。上海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訓示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正不斷將老百姓的“金點子”,變為人民城市建設的“金果子”。

  今年9月,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山公園沿萬航渡路一側圍牆“打開”,就充分吸取了人民建議,讓公園與市政道路融合,改造保留20路公車站,還在2號門和3號門辟設非機動車停放點。

  天山綠地東南方向4.5公里外的樂山綠地,是上海第一個由居民全過程參與建設的口袋公園。為聽取群眾意見召開的聽證會,整整持續了近7個小時,居民們共提出不下50條建議。改造後,住在附近的居民葛敬東感慨萬千:“從1989年搬進樂山五村後,這塊綠地前後整改了三四次,這次是最滿意的,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與其讓群眾事後評點,不如鼓勵事前建議。在嘉定區實施的“民生新福祉的提升行動”中,特別明確一條“全過程評議”——從前期立項、實施建設、竣工驗收、正式投用,各個階段都以不同管道聽取群眾意見、接受評估。嘉定區領導表示,一切依靠人民,這樣做的流程和成本看似新增,卻能讓實事項目最大程度產生實效,也能讓人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誠心,進而同頻同心、同向而行。

  深刻踐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如今,上海在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的過程中,已將市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擴展至25個。這些聯系點,成了聯系羣衆的橋樑、民主協商的平臺、文宣法治的陣地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視窗。

  推進大城治理,回應人民新期待

  今年9月初,一場聚焦深化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萬人大會”,從上海市委一路直通村居委。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准,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管道,實施都市更新行動,加强都市基礎設施建設”,將大城治理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關鍵領域。

  上海進一步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並推動《關於進一步加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幹措施》《關於進一步加强居村幹部隊伍建設和激勵關懷的若幹措施》相繼出臺,無疑是要從根本上解决大城治理的動力機制問題。

  都市治理,關鍵在人。對此,上海推進“網格工程”,劃小做實管理單元。如今在一些街鎮,已經形成“微網格”,下沉機關幹部、居民區幹部、樓組長、社區黨員、社區能人全部納入網格,成為居民區的“眼睛”“耳朵”。

  依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改變基層的治理格局,同樣是破解治理難題的關鍵辦法。不久前,虹口區曲陽路街道巴林居民區書記耿亮就發現,全區推行的“易表通”軟件,讓居委幹部填表工作量减少90%,原本零散的數據也化零為整,通過許可權分級、標籤化管理,形成全街道融合、共亯的完整台賬鏈條,準確率也非常高,需要修正的數據僅不到1%。

  當然,市民對於一座“人民都市”的期待,不會止步於有效治理。人們還希望它舒適便利、安全靈敏、綠色低碳,甚至富有人文特色。特別在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的上海,人們不僅關注住房的保障,關注公共空間的共亯,也關注都市文脈的去留。

  實施都市更新行動,上海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老建築。在位於衡複歷史風貌保護區的上海音樂學院淮海路校區,數棟各具特色、不同歷史時期修建的建築,通過統一規劃進一步優化功能,在建設國際一流音樂校園的同時,塑造了市民開放共亯的公共空間。

  “海上第一名園”張園,早在2018年就完成了42棟170幢2053個房間的查勘、測繪、記錄、對比、整理、拍攝工作,成為全市首個實現“一幢一檔”的成片風貌區。

  如今,13處市優秀歷史建築、24處區文保點、5處規劃保留建築從一磚一瓦一門窗,到牆壁上的斑駁痕迹,甚至每一塊特殊花紋的地磚,都留存了下來,並得以活化利用,為市民帶來品質生活與海派文化的新體驗。

  從都市發展史上看,人口密度從來不是城市化的上限,治理水准才是。上海建設“人民都市”,最終還是要落在創新實踐這一維度上來。

  上海明確要打造人性化都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更明確要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這將共同構成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人民都市”的答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