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尼木縣扎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西藏 53℃ 0
摘要:近年來,尼木縣依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創新發展非遺產業,傳承民族文化,切實增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傳承力,為當地農牧民羣衆增收致富拓寬門路。

“尼木三絕”煥新彩

拉薩市尼木縣扎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位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的拉薩市尼木縣,是藏文字和藏香文化創始人吞彌·桑布紮的故鄉,素有“藏文鼻祖之鄉、藏香文化之源”的美譽,也是遠近聞名的“匠人之鄉”。這裡人文薈萃、古韻悠長,不僅有聞名遐邇的尼木藏香、普松雕刻,還有珍藏千年不變的雪拉藏紙,它們被稱為“尼木三絕”。

近年來,尼木縣依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創新發展非遺產業,傳承民族文化,切實增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傳承力,為當地農牧民羣衆增收致富拓寬門路。“尼木三絕”猶如朵朵絢爛之花,煥發出更加迷人的時代華彩。

尼木藏香:點燃致富新路

吞巴鎮是尼木藏香的主要產地,當地的“水磨藏香”製作技藝已有1300多年歷史。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千年的尼木藏香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非遺項目之一。

步入吞巴鎮吞達村,白牆紅頂的藏式房屋散落在幽靜的山谷中,吞曲河穿村而過,“嘎吱嘎吱”的水磨聲經久不息,縷縷藏香氤氳浮動。

走進遠近聞名的“藏香工匠”次仁多吉家時,幾個村民正將一排排藏香放到院子裏準備晾曬。

“我們家幾代人都會制香,我16歲的時候已經能獨立制香了。以前,農閒的時候我們就背著藏香到拉薩、日喀則售賣,少則耗費六七天,多則半個月,能賺個一千元就不得了了。”次仁多吉回憶道,“這幾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購置了藏香製作輔助機器,在保證藏香原料品質不變的基礎上,得以實現量產。2021年藏香銷售收入達到了53萬元。”

隨著收入的新增,次仁多吉家不僅翻新了原有的房屋,在拉薩購買了新房,還添置了一輛小貨車和2輛越野車,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兒子强巴多吉大學學的是電子商務專業。在校期間,他就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父親拓展藏香線上銷售管道,一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0多萬元。

為提升尼木藏香的整體質量和水准,2016年以來,吞巴鎮逐步將藏香產業個體戶進行綜合,擰成了一股繩,採取“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帶動更多羣衆增收致富。

“2021年,吞巴鎮藏香合作社(公司)已有30餘家,實現藏香產值302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達1713萬元。”吞巴鎮鄉村振興專幹張海鑫介紹道。

近年來,尼木縣按照藏香文化產業“123”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四位一體”藏香產業佈局和“四體一比特”利益聯結機制,著力將受益一村的當家產業打造成帶動一鎮的支柱產業、輻射一縣的富民產業,不斷探索傳統技藝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路徑。

雪拉藏紙:承載千年墨香

離開吞巴鎮再向西行,來到位於塔榮鎮的雪拉藏紙工坊。幾名工人正在院子裏準備打漿的制紙草料。

“雪拉藏紙,遇水不化、千年不腐……”雪拉藏紙以其獨特的技藝和品質被列為西藏三大藏紙之一,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雪拉村裏,年過七旬的次仁多傑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造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自16歲學習造紙技藝開始,次仁多傑至今仍“奮戰”在一線、樂此不疲。令他欣慰的是,兩個兒子的造紙技藝也日漸精湛,其中,大兒子格桑旦增還被評為拉薩市級非遺傳承人,孫女普珍、丹吉也加入了學習的行列。在尼木縣政府的幫助下,次仁多傑成立了雪拉藏紙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並在縣城經營了一家集製作、展銷和傳授於一體的藏紙店。

近年來,隨著網店的興起,雪拉藏紙的銷量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幾年下來,雪拉藏紙從單一的產品發展到了近10個品種,不僅可以滿足古籍修復、書法、繪畫的需求,還有筆記本、燈籠等文創產品供應旅遊市場。”格桑旦增說。2021年,合作社經營收入達90多萬元,帶動了十幾名當地村民就近就業,接收20餘名學生參與傳習實踐活動。

雪拉藏紙之所以經久耐用,其秘訣之一在於特殊的原材料——狼毒草。這種生長於草原和高山草甸的植物,採摘後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才可以重新生長,這也是雪拉藏紙產量較低、產品稀缺的原因所在。從2015年開始,次仁多傑一家開始嘗試人工種植狼毒草。尼木縣也大力推廣狼毒草的人工種植,現時,種植面積有20餘畝。

普松雕刻:堅守傳承匠心

尼木縣普松鄉被譽為“雕刻之鄉”,全鄉有一半的家庭從事雕刻和經幡印製。普松雕刻的歷史據傳可追溯至西元7世紀,是普松鄉羣衆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技藝。2009年,普松雕刻製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來到手工藝人嘎瑪曲紮家時,他正在全神貫注雕刻一幅文創作品,其輪廓清晰、線條流暢,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生於藏文書法和雕刻世家的嘎瑪曲紮,童年記憶大部分與練習書法和雕刻有關。13歲那年,他正式開始學習雕刻技藝。重複枯燥的練習讓手很快磨出了繭,但心性卻很難“打磨”。嘎瑪曲紮說:“每每貪玩或者偷懶時,父親和哥哥就會嚴厲地教育我。”長年累月嚴苛管教之下,嘎瑪曲紮技藝精進,也漸漸明白了自己必須扛起傳承技藝的責任。

“雕刻是一項手、眼、心並用的技藝。手法要准,眼力要好,心要靜。”嘎瑪曲紮介紹,普松雕刻多達二三十道工序,不同用途的雕刻工具有60多種。

“當下,新一代的傳承人應該向前輩汲取傳統技藝,同時也要向外求索創新,讓普松雕刻成為更多人喜愛的工藝品。”嘎瑪曲紮用刻刀把布達拉宮雕成栩栩如生的工藝品在景區售賣,銷量不錯。接著,他又推出了犛牛雕刻產品,持續受到遊客喜愛。如今,他基於普松雕刻技藝開發的文創產品已有80多種。

2016年,作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嘎瑪曲紮成立了如巴村德樂白覺藏文書法雕刻合作社,帶領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通過“訂單式”銷售模式,合作社純收入達到40多萬元。

近年來,嘎瑪曲紮還積極參加各類青年創業就業大賽,並赴北京、成都等地參加非遺類的作品展銷會,進一步提升了普松雕刻的知名度。“時代在發展,普松雕刻技藝也要與時俱進。”談及未來的打算,37歲的嘎瑪曲紮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希望打造出更多與時代契合、廣受歡迎的產品,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标签: 藝術 雕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