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是個週末,楊懷勇和同事們到剛裝修好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打掃衛生,為其投入運營做好準備。
“楊主任,我要到廣州兒子那兒去過冬啦,臨走前來看看你。去年夏天豪雨,半夜裡多虧你和咱退役軍人服務隊的人幫忙挪傢俱抽積水,不然我這老命恐怕都沒啦。實在是捨不得離開你們啊……”11月26日,81歲的張金蘭老人帶著自己縫製的香包,走進了耀州區永安路街道東站社區主任楊懷勇的辦公室。
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
17年來,退役軍人楊懷勇把一個人員複雜、衝突不斷的民族聚居區——東站社區,變成了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社區。他本人榮膺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先進個人。他創新建立的“四心”工作法得到時任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徐新榮的讚揚,全省的社區主任實地取經;退役軍人“123工作法”被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高濤評估“創出了特色,值得推廣”。
他說:“我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
整治髒亂差,從破舊的棚戶區到全國示範社區
1987年,走出軍營的楊懷勇復員到原耀縣商業局系統,很快又遭遇炒魷魚。憑著軍人的誠實果敢,他開飯館、做煤炭生意,早早就過上了有車有房的好日子。
“掙錢多少是個够?人活著,總要幹些更有意義的事。”楊懷勇常常心緒難平。
機會來了!
2005年,耀州區首次招考社區工作者,楊懷勇脫穎而出,是被錄用的唯一男性社區主任。
“你是男同志,希望能勇挑重擔。”領導找他談話。
“組織上把這2.5公里、33條巷道、1872戶4702人交給了我,我就是這裡的‘大家長’,羣衆的吃喝拉撒都要負責任。”楊懷勇欣然來到了耀州火車站邊的東站社區。
初來乍到的楊懷勇意氣風發,社區的老住戶卻不以為然。
“一個主任兩個兵,租用兩間小平房,桌椅板凳借著用,居民資料基本空”,有人調侃剛成立的東站社區。
辦公室外,居民自建的房屋高高低低,煤棚雜物棚等私搭亂建隨處可見。
為了儘快熟悉情况,他主動往人堆裏凑,在街談巷議中捕捉資訊,梳理工作思路。
一上手,先實施“面子工程”,修廁所、修路、建封閉垃圾屋。
他一次次跑上級部門“化緣”,資金沒撥下來前,自己先墊資幹。
“你說拆就拆了?人有三急,你今天不讓我吃飯行,不讓我上廁所行嗎?”要修社區主幹道邊只有半拉圍牆的廁所,周邊的幾戶居民竟然攔著不讓修。
楊懷勇三番五次找反應激烈的老李:“叔,你看這廁所爛的,下雨了還得打傘。要是咱兒子把對象領回來,上個廁所就能把靚女嚇跑……”
“要是兩個月內建不起來,你把我這沒本事的主任攆走!”
兩個月後,一個貼著瓷磚、裝有洗手盆的水廁在社區亮相了。鄰里們對楊主任刮目相看。
在與羣衆的“論理”、交心中,楊懷勇邊幹邊總結,由“門外漢”逐漸變成了行家裡手。
要徹底告別髒亂差,需要建立長效機制。社區沒錢,楊懷勇自籌資金組建環衛保潔隊,還解决了33名“4050”人員就業。平日裏,堅持每週兩次帶領社區工作人員義務勞動,塗白巷道樹木、整治“三堆六亂”。
瞅准創建國家衛生都市、全國文明都市等契機,他把轄區內的旱廁都改成了水廁,一條條“泥水路”變成“水泥路”,露天垃圾臺建成封閉垃圾屋,背街小巷裝上了路燈。再後來,還有了宣導民族團結、尊老愛幼的巷道文化牆。
今年11月初,繼“全國綜合减灾示範社區”殊榮之後,東站社區又榮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四心”換民心,羣衆從請願罵娘到送錦旗
棚戶區居民缺少社會資源,有事了社區就是他們的“靠山”。
“只要我們把羣衆當成自己的兄弟姊妹,盡心做事,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楊懷勇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四心”工作法張貼上牆,即:對待居民熱心,解答問題耐心,對待工作細心,改進工作誠心。
“‘四心’上牆了就必須做到!”在幹部周例會上,楊懷勇鄭重地說。
居民楊智華炒魷魚又離異,帶著兩個女兒靠收破爛生活。楊懷勇幫助解決了救助保障,每年自己再貼補500元,將其小女兒從國中資助到大學畢業。
“楊主任一口氣幫了我10年,這不沾親不帶故的……”楊智華眼圈紅了。
愛民盡在細微處。
“三無老人”張小五不會做飯,楊懷勇把社區慰問老人的麵粉交給蒸饃店,讓老人直接去店裡取饅頭或鮮麵條。
居民荊耀寧患有小兒麻痹症,孤身一人過日子。楊懷勇爭取民政項目,在他家的走廊、廚房、衛生間都安裝了扶手,方便行走。
“楊主任的細心,我們許多女同志都比不上。”工作人員高靜說。
誠心幫扶,讓曾經請願罵娘的居民成了社區最積極的志願者。
楊懷勇第一次見到盛金城是在區民政局,他用輪椅推著母親請願,正和工作人員在爭吵。
“我當時不認識楊主任,他勸我,我讓他滾遠點。他也不記仇,還說‘咱東站現在有社區了,以後有啥事就找我。’這些年,他給我家辦了低保,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埋葬丈母娘,還是楊主任給掏的錢。這恩情要記一輩子。”盛金城感動了。疫情防控期,遇上社區核酸檢測,他總是淩晨5點就搬桌子支帳篷,當起志願者。
都說拆遷工作是老大難。拆遷戶給社區送錦旗,這樣的“怪事”就出在東站社區。
2021年銅川“綠巨人”動車建設時,站房用地拆遷涉及東站社區83戶居民,楊懷勇逐戶講政策做工作,在全省第一家完成建設用地交付。
“我癱瘓在床,是楊主任帶人給我搬的家。錦旗上‘傾力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似親人’就是我寫的。”王宏彥感激地說。
在東站社區,楊懷勇把扶貧助殘、尊老敬老的事看得很重。
社區相繼成立了慈善志願紅十字小組、老年協會、助殘志願小組等,不定期開展各種幫扶活動。幫助300餘人實現再就業,100餘名殘疾人實現應保盡保,每年重陽節給70歲以上的老人開聯歡會、免費體檢……
在羣衆眼裡,社區成了大夥兒的“娘家”。
17年來,這個曾經以告狀、打架出了名的地方,沒有發生一起集體請願事件。
各民族守望相助,從不相往來到抱成團的“石榴籽”
東站社區是耀州區唯一的民族聚居區,漢、回、苗、白、壯族羣衆在這裡生活,回族居多。把社區打造成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是楊懷勇一直努力的方向。
剛到社區不久,聽說回民白群林去世了,楊懷勇趕緊上門弔唁。白群林的老伴一見到他就跪下了,哽咽著念叨:“老白呀,楊主任送你來啦!”
楊懷勇愣住了。原來,在他之前,很少有漢族人參加回族人的葬禮,何况他還是個“主任”。
在場的回族羣衆心生敬意。
第二周工作例會上,新立一條規矩:居民的紅事白事,社區主動出面張羅,增進感情。
做好民族工作要有載體。在楊懷勇的宣導下,“少數民族工作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站”“回漢一家親志願服務隊”相繼建成。
租住在清真寺的維吾爾族小夥居麥和夥伴想賣囊,楊懷勇主動到市場監管局聯系,幫他們在耀州區繁華地段申請了固定攤位。
“疫情剛開始,居麥連夜打了100個囊,捐贈給社區防控一線的人。”清真寺的阿訇盧應偉說。
回民王克魯家庭負擔很重,前些年倆兒子不好好做事。走訪中,楊懷勇瞭解到王克魯的小兒子會燒烤,就鼓勵他開店,並幫他辦了營業執照、找了門面。
“我這小兒子四五年時間就買了房和車。他哥後來也跟著他幹,現在我活得像個人樣啦。”王克魯說著,眼淚忍不住掉下來。
和王克魯一樣落淚的,還有蘇大發。
蘇大發是社區的清真寺管委會主任,多年前跑運輸欠了一堆外債,想回頭再做老本行的臘牛肉買賣,又拿不出本錢。
“楊主任知道後主動借給我3萬元,我很快就翻身啦。楊主任現在在回族羣衆中的威望比我還高,婚喪嫁娶主家都請他。”蘇大發感慨地說。
2020年疫情期間,蘇大發向抗疫一線工作人員捐贈了2萬多元的牛肉夾饃。回族羣衆也紛紛向社區捐款捐物。
“各民族羣衆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細心的楊懷勇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張貼在工作室的牆上,下麵用各民族羣衆團結互助的照片拼成了一個大大的“石榴”形狀。
“看,這是咱社區的人在回族的古爾邦節、開齋節前到清真寺幫忙打掃衛生,這是回族羣衆在社區做志願服務、為抗疫捐錢捐物,這是回漢一起整治河道,這是去年評選出的各民族‘最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楊懷勇指著“石榴”開心地說。
去年,時任陝西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徐新榮來社區調研,看到這顆“石榴”時由衷地說:“基層羣衆把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領會透徹了。”
老兵有了“家”,從一盤散沙到退役軍人工作全國先進
11月23日,一條疫情防控志願者們奮力推著三輪車上坡的視頻,刷爆了銅川人的朋友圈。網友紛紛點贊的志願者,就是東站社區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
“當過兵的人骨子裡都有為民情結,一個眼神就能達成行動的默契。”楊懷勇很瞭解軍人的戰友情誼。
2019年8月,東站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成立,楊懷勇擔任站長。
怎樣讓散居的退役軍人有“家”的歸屬感?楊懷勇反復調研思考,探索出“123”工作法,即堅持黨的領導這一覈心,一手抓服務、一手抓治理,建立黨建聯席會、退役軍人季度懇談會、公開承諾三項制度。特別是會前,大家高歌一曲《戰友之歌》,瞬間熱血沸騰。很快地,轄區235名退役軍人聚攏在了一起。
為有效開展工作,社區對退役軍人建立“一人一檔”台賬,並通過三級服務管理網絡體系,在每個網格成立退役軍人黨小組,實行網格化管理。
每逢春節、“八一”,社區都會對轄區軍烈屬等進行走訪慰問;對有困難的退役軍人上門幫扶。
“凡是涉及退役軍人的事,都要優先辦、重點辦、幫著辦。”楊懷勇對退役軍人開設專屬“綠燈”。
退役軍人李增社視力僅有0.02,老伴常年有病,網格員三不五時上門重點幫扶;退役軍人任義腿骨折了,社區專門安排一對一幫扶,買米麵、幹重活。
這幾年,社區先後為31名退役軍人辦理了低保,為16名退役軍人辦理了廉租房或廉租房補貼,幫助23名炒魷魚退役軍人實現了再就業。
愛出而愛返,愛意更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時,社區人手緊缺,楊懷勇一聲號召,退役軍人們勇挑重擔成立了消殺服務隊。他們不光搞社區消殺工作,還捐錢捐物、運送抗疫物資,給羣衆買藥送菜、清運垃圾。
“穿上咱這身制服,就要牢記‘服務’二字,時刻以軍人標準要求自己,哪裡需要到哪裡。”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成立那天,楊懷勇的“戰前動員”贏得陣陣掌聲。
從此,這抹橄欖綠所到之處皆溫暖。
夜間治安巡邏,週末撿拾垃圾;幫助居民通水修電,疫情防控全面消殺……
退役軍人第五育民是解放社區居民,看到東站社區的軍人風采,積極申請融入服務隊行列。平日下班後,他主動給羣衆修水管、走電;疫情期間,他開著自家小貨車運送物資、送醫送藥。
“復原30年,這次過得最有意義。”今年“八一”,手持“最美退役軍人”榮譽證書的第五育民十分激動。
2021年底,楊懷勇被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授予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先進個人稱號。
今年7月,陝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高濤到東站社區調研時感慨地說:“楊懷勇不僅把別人沒有幹過的、難幹的事情幹好了,還創出了特色,我們要向他學習。”(記者:高彧 劉冰劍 董唯韋)
【銅川】“我是人民的子弟兵”
摘要:“我癱瘓在床,是楊主任帶人給我搬的家。錦旗上‘傾力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似親人’就是我寫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