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助力京津冀城市群探索共亯創新

天津 51℃ 0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8年碩果累累,三地協同創新蔚然成勢。該《報告》的數據測度顯示,京津冀城市群的“創新要素共亯”這個一級名額得分在四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8年碩果累累,三地協同創新蔚然成勢。日前,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相關權威機构發佈的《共享創新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京津冀是我國科技要素集聚高地,三地“創新要素共亯”和“創新環境共亯”優勢尤為突出,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協同融合行程加速推進。 

《報告》還指出,四大城市群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共亯創新大格局全面鋪展。人工智慧、無人機、區塊鏈等戰畧型產業成為我國提升對全球創新影響力的關鍵抓手。中國航太、中車集團、華為、騰訊等戰畧型企業則成為共亯創新的生態牽引者。 

共亯創新 

正當其時 適逢其勢 

12月8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佈了《共享創新指數研究報告》(簡稱《報告》),以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大城市群為樣本,通過指數化的方法,全面展現城市群共亯創新情况。 

之所以聚焦四大城市群,因它們貢獻了全國超過40%的GDP、超過50%的專精特新企業、超過60%的授權專利、超過70%的獨角獸企業,聚集了中國內地超6成的燈塔工廠,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領地、前沿創新的關鍵策源地、產業躍升的關鍵發生地。 

對科技突圍和大國崛起的發展路徑回顧與總結可以發現,共亯創新是全球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在開展的一場探索與實踐。《報告》指出:“歷史條件的多樣性决定了各國科技創新道路的多樣性,但强化創新的協同共亯,推動企業間的生態聯動、都市間的深度互動,是實現科技戰畧突圍、促進產業深度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密碼。”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創新風卷雲湧、大國博弈風譎雲詭、區域競爭風雲變幻,“强化科技創新範式變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共亯創新之路,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多元路徑,是當前形勢所迫,更是戰畧所需和關鍵所在。” 

《報告》設立了創新環境共亯、創新要素共亯、創新平臺共亯、創新生態共亯、創新成果共亯五個一級名額。同時細化出15個二級名額、37個三級名額,全面立體地描繪城市群共亯創新發展成效。 

測度結果顯示,共亯創新正成為四大城市群鮮明的發展特質,區域發展加速從過去零敲碎打、“被動式”的創新合作,向生態化、制度化、長期化的共亯創新轉變。而且,四大城市群在共亯創新方面“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以生態融合型共亯創新為關鍵標籤,長三角城市群以科創聚合型共亯創新為突出亮點,成渝雙城經濟圈以資源整合型共亯創新為重要主題,而京津冀則以產學研協同創新最為耀眼。 

京津冀 

大院大所集聚 研產協同創新優勢突出 

京津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該《報告》的數據測度顯示,京津冀城市群的“創新要素共亯”這個一級名額得分在四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一。  

《報告》分析認為,以知識溢出和科技溢出為驅動的創新要素共亯是京津冀最突出特徵,大院大所集聚是京津冀創新要素共亯的關鍵基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先後落地,三地跨區域產業活動和創新活躍度顯著提升,北京創新生態體系的强大輻射帶動作用日漸凸顯,北京的“創新因數”持續嵌入濱海、寶坻、保定、曹妃甸等地的發展血脈,“以北京科技能力支撐三地產業發展、三地產業發展助力北京科技突破”的產學研協同生態不斷完善。 

創新要素共亯,表面上看是設施與物品的共亯,實質上是人才、科技等創新底層能力的共亯。“這個指數和分析跟我們的實踐與感受是一致的。”天津濱海中關村多家科技企業人士深有感觸地說。 

2016年9月,天津市拿出最好的地盤——濱海新區原北塘經濟區,與北京共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充分連結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構建了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覈心研發在北京,成果轉化來天津。”這一“強強聯手”的產業合作模式,為高科技企業成長提供了豐沃土壤。現時,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册企業超過3500家。其中北京來津企業占比30%。 

《報告》在“創新要素共亯”這個一級名額下,設了4個二級名額:創新人才集聚度、創新資金豐裕度、創新設施發展度、數據資源開放度。 

從區域“創新人才集聚度”來看,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依託頂級大學和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城市群上榜大學數量分別為17、16、13和4個。粵港澳大灣區依託騰訊、華為、大疆等龍頭企業平臺,成為了集聚全球頂尖科研人才的綠洲。而大灣區一些戰畧型企業對華北區域的投入,則進一步推動了京津冀創新人才的培育與集聚。2021年4月26日,北京大學與騰訊公司就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宣佈了包括產業互聯網專項研究、數位化人才聯合培養等一攬子合作計畫,通過多方共建,共同推進產業數位化前沿探索和人才培養。 

京津冀依靠四大城市群中最高的R&D投入(即科研經費投入)强度和最多的大型創投機构數量,在“創新資金豐裕度”方面穩坐頭把交椅。從科創設施發展度看,京津冀和長三角依靠大院大所和大科學裝置集聚優勢,在這一名額中遙遙領先。 

從數據資源開放度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的資料中心密度不斷加密,在這一名額中並列第一。不過,京津冀區域絲毫沒有放慢前進的步伐。12年前,騰訊在天津濱海的資料中心開服,2018年5月服務器總量突破10萬。在此基礎上,騰訊採用自主研發的第四代資料中心架構T-block新建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騰訊天津高新雲資料中心。今年8月,該中心正式啟用,成為全國性雲計算中心和雲服務平臺的重要支點,更好地滿足京津冀區域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日前,全球首個港口全面數位化孿生科技底座“津鴻”系統發佈,該系統就是天津港集團聯合華為和深圳開鴻數位產業發展公司推出的。 

科技創新的三大依託 

戰畧型區域、戰畧型產業、戰畧型企業 

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的關鍵承載需要落地到具體的區域、產業和企業上。大國崛起更需要戰畧型區域、戰畧型產業和戰畧型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 

《報告》指出,戰畧型區域為共亯創新提供關鍵舞臺,戰畧型產業是共亯創新的產業土壤,戰畧型企業成為共亯創新的生態牽引者。三大要素共進共促,成為代表國家爭奪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的關鍵力量。 

從區域角度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共亯創新“個個顯特色”,區域創新“整體增實力”。《報告》認為,未來,城市群內部都市間應結合自身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和能力優勢,共建產業鏈、共促創新鏈,“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形成城市群的創新能力,依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整體“質”的提升。 

從產業角度看,當前,依託數字經濟、汽車等戰畧型產業,我國在人工智慧、無人機、區塊鏈、鋰離子電池等全球競爭重點領域具備領先優勢,成為科技突圍的關鍵力量。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創新深度融合的戰畧型產業有望加速崛起。這些戰畧型產業將成為我國提升對全球產業、全球創新的影響力的關鍵抓手。 

從企業角度看,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企業成為重新架構創新生態的重要力量。“要發展一個產業,必須有能够引領的先進的大企業。”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改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說,“在國際競爭中,一國的實力在產業中的競爭力是由大企業决定的”。在全球創新生態圖譜中,龍頭企業通過不斷開放其創新資源和創新生態,與供應鏈上下游和生態企業創新協同不斷深化,推動科技創新組織不斷反覆運算演進。 

在我國,龍頭企業也正逐漸成為共亯創新各個領域的關鍵底座。以騰訊為例—— 

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既有騰訊集團總部、廣州微信總部東西兩岸跨江協同的實踐,有香港上市、深圳發展的資本與產業的融合,也有騰訊搭平臺助推深港科技融合創新的探索。2019年,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啟動“騰訊雲啟產業計畫”。 

從“數位連結”到“數實融合”,可以看到騰訊既有發揮數位能力實現與製造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也有開放數位平臺能力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助力。其中,騰訊與富士康聯合開發運營一體化的先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加速了富士康工業科技能力輸出。 

騰訊將開源協同作為當前最重要的科技戰畧之一,其開源項目在 GitHub 上的全球Star數每年都有30%的增長,已成為全球開源貢獻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OpenJDK、KVM 等多個國際頂級開源社區貢獻榜中,騰訊均在國內排行第一。騰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科技“有度”、數實“有速”、共亯“有為”,也證明戰畧型企業是經濟發展和科創的“加速器”。 

@大灣區 

“先强帶後强” 釋放“共亯張力” 

南海風起,珠江奔流,歷史和國際形勢賦予了大灣區特殊的歷史使命。“如果亞洲有一個區域有潜力成長為最創新的區域,我認為這個區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說。 

在四大城市群中,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共亯”指數最高。强大的數字經濟生態、豐富的產業集群生態、多元的創新載體生態,是這個區域共亯創新的突出亮點。科學家+企業家、大企業+中小微、覈心都市+成員都市,再加上一國、兩制、三區,是大灣區獨特多元優勢。 

多主體參與的創新活動,講究的是開放共亯,追求的合作共贏。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科學家,澳門大學教授、2022“科學探索獎”得主麥沛然更懂這句話的含義。麥沛然在峰會中以自身經歷為例,分享如何在澳門大學、珠海橫琴和深圳河套科技園三地奔走,連通研發、製造、應用和市場。“大灣區數實並重、軟硬一體的研發和產業生態,不僅讓產業鏈、基地、人才等優勢可以跨境利用,還能在與現實需求和市場的溝通對接中錘煉產品研發,提升創新‘含金量’和競爭力。” 

大灣區的創新資源要素在深港兩地、珠江兩岸、四大覈心城市之間跨河、過江、越海,頻繁流動、深度共亯。《報告》指出,這背後依託的是大灣區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三大利器”:區域產業集聚平臺、大科學裝置平臺和企業開放創新平臺。 

企業枝繁葉茂,經濟才有活力。在大灣區,企業逐步形成了開放協同、共榮共生的創新群像:華為鴻蒙生態開發者近4萬款應用跟隨華為的步伐走向全球市場;騰訊開放平臺合作夥伴總數超過1300萬,為社會直接和間接創造4618萬個就業崗位,年收入過千萬的產業生態合作夥伴數量過去三年來年複合增長率80%……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在開放共亯上的堅决與堅持,才有了灣區創新生態的參天之木、茂盛之林,企業“先强”帶“後强”的科創理想在灣區持續踐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