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動扛起“碳”路先鋒重任四川交通的綠色低碳探索實踐

四川 63℃ 0
摘要:12月12日,全國交通領域首個碳中和科技研發中心——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掛牌入駐天府永興實驗室。這一交通行業探路之舉受到業內矚目,中國工程院三比特院士、交通運輸部相關司局負責人紛紛以視頻形式送上祝賀。


攀大高速公路試點全省首個“綠電自給”工程,建成發電—儲能—充電(用電)的全鏈條能源自洽系統。圖為智慧跟踪光伏系統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複合利用。


“經天路圖”國產自主可控設計軟體,推動實現勘察設計無紙化,大幅提高了設計精度和效率。


嘉陵江梯級通航建築物聯合調度,貨船往返一趟省時三分之一,减碳44%。


宜攀沿江高速公路上的智慧梁廠,可較現澆橋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


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利用通風斜井與井口之間的高差,安裝發電機組進行發電,年發電量可滿足隧道全部照明需求

12月12日,全國交通領域首個碳中和科技研發中心——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掛牌入駐天府永興實驗室。這一交通行業探路之舉受到業內矚目,中國工程院三比特院士、交通運輸部相關司局負責人紛紛以視頻形式送上祝賀。

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底色。交通運輸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之一,推進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大有“潜力”。

回望這兩年——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鄭重宣佈,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天府永興實驗室掛牌成立,成為四川開展綠色低碳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的高能級平臺;今年12月12日,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掛牌入駐。

一條脈絡十分清晰:作為交通強國試點省份,四川正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引領,以行動扛起“碳”路先鋒重任。

一個“路線圖” 用行動推動落實

實現“雙碳”目標,國家有戰畧,四川有部署,交通運輸系統用行動推動落實。

强化頂層設計。按照“早謀劃、早部署、早啟動”原則,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及時摸清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家底”,形成了《四川交通運輸碳達峰調研報告》,研究製定了《四川省交通運輸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畧路徑研究報告》,並於2021年提出四川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五轉”路徑【油轉電、舊轉新、私轉公、公轉水(鐵)、堵轉暢】,明確了碳達峰路線圖、時間表。《四川省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實施方案》《四川省公路水路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實施方案》等指導行業的“建設指南”也在加快編制中,將為全省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提供指引。

加强組織領導。組織架構上,在交通運輸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立“五轉”工作專班,由五個處室(部門)牽頭,從政策研究、課題研究、試點工程等方面統籌謀劃、系統推進交通運輸碳達峰工作。

强化政策支撐。聚焦新能源運輸裝備發展、低碳交通建設、運輸效能提升、運輸結構調整等重難點問題,出臺《四川省2021—2025年綠色出行“續航工程”實施方案》等多項支持政策;交通運輸廳會同省發展改革、財政、經信等有關部門開展綠色低碳交通補助政策研究,加快構建“以獎代補”雙碳激勵機制;研究創新綠色金融制度,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低碳交通建設;同步開展“綠電自給”工程專項規劃以及高速公路光伏設施科技標準和建設指南研究,為“綠電自給”工程建設提供方法科技指引。

一張“成績單” “五轉”效果初顯

强力推動下,今年1月至11月,全省“五轉”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聚焦能源消費轉型,推進運輸裝備“油轉電”。持續加大都市公車、計程車、都市物流配送等重點領域新能源車輛推廣力度,全省新能源營運車輛達到2.6萬輛,公車、計程車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占比均超過90%;推廣電動船舶和岸電設施改造,全省港口具備岸電供應能力泊位達到135個,占“十四五”改造目標的50%以上;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覆蓋率超過78%,預計年底可實現高速公路全覆蓋。

聚焦建設技術創新,推動交通建設“舊轉新”。印發相關檔,推廣“四新技術”在交通建設領域的應用;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軟基膠結土築堤、裝配化建造組合橋樑、智慧梁廠、智能化隧道施工裝備、高性能混凝土等廣泛應用於公路、水路建設,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質量。

聚焦智慧交通建設,推動交通狀況“堵轉暢”。提高公路通行效率,約320公里高速公路完成平安智慧高速公路外場設施建設;建立起綜合交通運輸運行監測調度機制,開展出行大資料分析,實施“一路三方”聯合指揮調度,引導公眾合理安排出行;提升ETC服務,四川ETC支付使用率位居全國第一;提升水運通行率,在嘉陵江、金沙江上表現出色。

聚焦貨運結構調整,推進“公轉水(鐵)”。推動打造宜公則公、宜鐵則鐵、宜水則水的多式聯運,持續推進“互聯網+貨運”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貨運車輛利用率提高約40%;加快推進長江上游(四川)航運中心建設,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24%。

聚焦客運結構調整,推進公眾出行“私轉公”。實施公交優先戰畧,除雷波縣不具備公車通行條件外,全省其餘市縣實現都市公車全覆蓋;累計開通20條省城際公交線路,全省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都市實現川渝公車“一卡通”;優化道路客運組織模式,定制客運線路覆蓋全省三類及以上班線,定制客運業戶、車輛、平臺、規模居全國第一;通過文宣和活動,積極引導綠色低碳出行。

一條創新路 加速成為“低碳領跑者”

作為交通強國試點省份,四川交通血脈裏流淌著創新的基因。探路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在四川,已有諸多“全國首個”落地,開展試點示範。

全國首個“交通全場景友好型”分佈式光儲項目,位於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綠電自給”的試點工程,年發電量可達422萬千瓦時,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450噸。

全國首例利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餘水落差勢能發電的項目,是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自備電源”項目,年最高發電量可達385萬千瓦時,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30噸。

全國首條高速公路重卡換電走廊,正依託成渝高速資中停車區“換電重卡”項目建設打造;成安渝高速簡陽服務區加氫站建設已開展,力爭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示範加氫網站。

全國首個交通基礎設施施工設備充換電科技企業標準在四川發佈,在沿江高速等開展工程機械“油轉電”試點,引入9類53臺電動施工設備,在西香高速等項目推廣應用“兩機兩車”(怪手、裝載機、自卸車、混凝土罐車)電動設備,可實現减碳11.55萬噸。

全省首艘LNG—柴油雙燃料散貨船“吉祥2022”在四川瀘州下水;瀘州港、宜賓港正打造“近零碳”港口,宜賓港志城工作區5G智慧港口一期工程(一標段)正式上線試運行……

一項項創新、探索、試點,正在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展開。

剛剛掛牌的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是全國首個政府主導、企業聯盟的專門致力於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技術研發的研究中心。交通運輸廳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將凝聚交通領域優勢學科力量,聚焦解决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圍繞交通設計减碳、建設降碳、運營節碳三大研發方向開展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打造交通運輸全產業鏈科研創新平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到2030年,力爭成為全國零碳交通創新策源地。

從創新應用到創新研發,從單點示範到全產業鏈聚力,四川交通,正在“低碳領跑者”賽道上加速向前!

“經天路圖”的低碳探索

創新是為了應用。剛剛掛牌的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低碳中心),已經形成了13個關鍵技術和相關應用產品,可以解决交通運輸領域諸多難題。

以低碳設計為例,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交通院公司)依託該院的交通運輸部BIM技術應用行業研發中心,圍繞交通基礎設施全壽命週期創新開展BIM+GIS數位化應用,研發了“經天路圖”國產自主可控設計軟體,推動實現勘察設計無紙化,大幅提高了設計精度和效率,科技成果取得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BIM+GIS數位化技術成果在德昌至會理高速公路勘察設計階段試點應用,通過優化線路方案,降低橋隧比5%,全線近80公里高速公路累計减少橋樑3.3公里和隧道0.7公里,實現綜合减碳12.8萬噸。

顯著的降碳效果,讓在低碳中心展廳參觀的與會者嘖嘖稱讚。一個疑問也同時浮現:“低碳設計”是怎麼誕生的?

“BIM中心在成立之初,也曾走過一段‘常規路’。”省交通院公司總工、BIM中心主任朱明介紹,中心最初採用國外的BIM軟體產品進行技術應用和研發,但大家在實踐中發現,一些軟體產品對電腦的效能配寘有較高要求,只能按需求採購硬體,而這些“高配”的電腦,並不能覆蓋到每一位員工,在BIM建模應用之外的場景,形成了“浪費”。

結合國內公路BIM行業的實際需求、國外科技封鎖的現實挑戰,省交通院公司BIM中心逐步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經多重探索和慎重考量,省交通院公司决定在國產GIS平臺進行研發,並確定了一個“小目標”:每臺普通電腦都能用,每位設計人員都會BIM。囙此,從第一版“經天路圖”產品到最新版的2022案頭軟體更新,都不對電腦的效能作要求,公司內也從“設計搞設計,建模搞建模”變成了“設計人員就能自己建模”。

案頭設計軟體的成功推廣應用,引出了其他專業和應用場景的强烈需求。比如外業調查,以往需要設計人員列印出最新的圖紙,到現場進行實地調查,拍照記錄,形成一套服務內業設計的資料。而“經天路圖”的外業調查平臺可自動計算出勘察設計人員所在的樁號位置,工程師通過手機就能方便上傳高清航拍影像、調查資訊、最新的設計方案等一手資訊。該系統是一個數據協同高效集約的平臺,可實現資源共亯,工程師通過系統便可查看一手資訊,無需帶設計圖紙到現場,通過建模,設計情况與現場的對比資訊,更加三維、立體,一目了然。

經過不斷改進、研發,現在的“經天路圖”外業調查系統不但可無紙化調查,還能無紙化驗收,大大减少了資源的耗費。

在一些專業設計中,“經天路圖”也發揮出低碳作用。

以隧道設計為例,平臺以數據為驅動,建立起從設計到建設管理的無縫銜接通道,實現了隧道二三維一體化設計及設計施工一體化應用,為隧道全生命週期數位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朱明進一步闡釋,比如,軟件通過“數據驅動”的管道,實現了二維設計成果與結構化設計數據的協同一致,軟件根據參數輸出二維圖紙的同時,能够生成與圖紙相對應的結構化設計數據,從而為設計成果在全生命週期數據流轉建立了銜接通道,緩解了傳統設計成果與信息化應用脫鉤的問題。

二三維一體化方面,軟件通過“數據同源”的管道,實現了基於設計數據的隧道BIM模型自動創建,極大提升了從傳統設計成果到信息化應用的轉換效率,推動了隧道資訊化建設管理的應用和普及。

施工應用方面,隧道動態施工安全監管系統通過自研的建造數據收集器,實时獲取現場施工進度和施工參數,並基於結構化設計數據,建立隧道動態施工BIM模型;通過現場微位移監測設備和光纖監測設備實时傳輸的監測數據,建立施工動態監測BIM模型,同時通過系統預警機制,實現隧道現場施工安全的實时監管。

“總之一句話,如何能讓設計方便、减碳效果明顯,‘經天路圖’就怎麼研發、怎麼實現。”朱明說。陳風 圖片由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提供)

标签: 交通 綠色低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