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研支團24年支教西部見證變遷,博醫團28年送醫上門,博講團20年打造理論普及生力軍

上海 55℃ 0
摘要:20年來,弦歌不輟、春風化雨,博講團成為“一個現象級的存在”,打造了一支理論普及的青年生力軍。

  記者黃海華

  “要不是去家訪,還不知道她家裡連張寫字的桌子也沒有……她家的燈泡也太暗,我擔心她的眼睛。”日前,以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背景的原創話劇《西望》在相輝堂上演,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徐菁在劇中飾演自己——寧夏西吉王民中學第23届支教老師之一。

  “這是我們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動的教材。”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西望》為復旦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復旦大學的博士生講師團、研究生支教團和博士生醫療服務團都是接力奮鬥了20年或以上的學生團體大“IP”,他們在實踐中服務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和西部教育、醫療事業,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研支團:改變在發生

  王民中學珍藏著一張課桌,上面有復旦研支團來此支教的青年學生名字,從第1届到第23届一共51個名字,未來還會有更多。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我在這裡收穫了成長。”採訪中,徐菁幾乎沒有提及支教的辛苦,留存於心的都是難忘的記憶:盤山路上,兩三裏遠就能看到王民中學,因為那是最耀眼的建築。

  “支教經歷讓我看見了更真實的中國社會。”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生餘丹在四川凉山支教時,難忘一次家訪,淳樸的鄉親殺了乳猪,用當地最高規格的禮儀來招待“上海來的老師”;她也同樣難忘,聽說女學生請假去訂婚時的驚愕。“這些經歷堅定了我的想法,未來要到基層去工作,改變也許不容易,但我想付出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她把和當地學生的合影拿給記者看,照片裏,每一張臉都笑意盈盈。

  眼下,化學系博士生楊颺正在青海玉樹第三民族中學支教。這裡海拔4493.4米,需高壓鍋煮飯,洗澡得去學校對面新建的公共澡堂,“聽說之前要走2公里,現在條件已經很好了。”他的話語裏透著樂觀。

  24年從未間斷,研支團的407人來到西部,也見證著這裡的變遷。22年前在西吉白崖鄉中學支教的馮艾,來之前只知道這裡以洋芋為主食,沒想到他們幾乎頓頓烤土豆、煮洋芋。2020年11月16日,西吉縣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後一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改變的還有很多。在四川彝族山區支教一年的羅煒說,他逐漸理解了“接力”二字。“我不期待我的學生獲得多大的成功,但他們一定在一點點改變,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會發生更大的改變。”

  如今,第25届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已招募完畢,他們正等待著下一次“接力”。

  博醫團:用脚步丈量山河

  2022年暑假,復旦大學博醫團赴貴州劍河和雲南永平義診期間,很多人慕名而來,有的淩晨4點就從山區出發了。

  從1994年起,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博醫團,每年暑假前往醫療欠發達地區開展志願服務。在28年的接力傳承中,他們攀登過貢嘎雪山,跨越過科爾沁草原,用脚步丈量山河,走過13個省市、22個貧困縣。博士生200餘人次、專家50餘人次參與其中,接診貧困羣衆5萬餘人,志願服務達數萬小時,開展醫療培訓500餘場。

  博醫團成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吳超民,在2020年除夕夜,作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馳援武漢。他在金銀潭醫院堅守了67天,參與救治危重型患者90餘人。

  “在四川道孚縣我們發現,由於缺乏正規培訓的專科醫生,一些設備不得不閒置。”博醫團成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任冬冬說,培訓地方醫生,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對偏遠地區來說特別重要。

  28年來,博醫團走過最貧瘠的山區,送醫上門;抵達海拔5000米的高原,抱著氧氣袋義診。在陝西延川縣延水關鎮中心衛生院義診時,一名患者突然抽搐,他們迅速協助診治,患者生命體征很快平穩;在貴州麻江縣,他們診治了一名視力嚴重受損的患兒,並把他接到上海手術,為孩子恢復了光明。

  博醫團先後4次赴雲南永平縣開展醫療服務,促進了疾病診斷率與篩查率的提升,當地一比特醫療衛生事業組織負責人說:“復旦人改變了永平人民的健康曲線。”

  博講團:行走的黨課

  “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上海這座城市的思政大課堂,身臨其境感受上海的紅色基因。”10月29日,復旦大學博士生講師團講師、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夏繁,登上一輛“學思踐悟二十大”紅色巴士。從《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到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主題展,紅色巴士成為“行走的黨課”新載體。

  理論宣講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羣衆的“最後一公里”。20年來,從14個人到400多人的講師隊伍,從不足10門課程到近400門課程,1200多名博講人開展理論宣講3500餘場,覆蓋受眾達55萬人次,還曾受邀赴中宣部宣講。20年來,弦歌不輟、春風化雨,博講團成為“一個現象級的存在”,打造了一支理論普及的青年生力軍。

  “青春好景君須記,最是復旦博講時”,劉瀚斌曾是博講團的藝員講師。2016年暑期,他在四川寶山縣宣講我國的綠色經濟,提出打造川西旅遊範本的建議。“宣講結束後,許多當地幹部來和我探討生態農業和河湖治理。”

  對於博講團成員、經濟學院博士生楊潔萌來說,哪怕是成熟的課程,也要常講常新。《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與中國應對》她已宣講過45次,而背後是近40次的修改。

  博講團團長、材料科學系博士生左宗正介紹,博講團鼓勵課程情景化和互動式。以青年視角講述的《研讀新時代》視頻,在“學習強國”的單集點擊量已超200萬。

  青年强,則國家强。一次次出發,一次次宣講,他們為青春寫下不一樣的注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