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半月談》:四川以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總抓手

四川 52℃ 0
摘要:近日召開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會以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分析省情,謀劃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明確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以“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為工作總思路,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四川省情是我國國情的縮影,四川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程的生動縮影。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以“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為工作總思路,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四川發展路徑和內需動力問題。

◆城鄉融合重在重構四川城鄉關係破解二元結構問題。

◆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五區共興,重在區域協同聯動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

近日召開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會以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分析省情,謀劃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明確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以“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為工作總思路,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省情與地理風土、經濟社會多樣性的特徵,是我國國情的縮影。從三線建設時期初步奠定發展家底,到改革開放實現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到借力西部大開發,大踏步追趕全國發展脚步,再到新時代勝利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川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程的生動縮影。

此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報告和决定,濃縮了新一届四川省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及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調研成果。

調研表明,四川工業化發展取得很大成績,但工業化率比全國低近4個百分點,而且近10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比較快,是前十經濟大省中工業排名落後於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的三個省份之一。去年河南、湖北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四川高4009億元、1638億元。四川在經濟大省中排第六,但工業總量居第八位,產業層次總體偏低,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僅為15.6%。

信息化是當今時代最鮮明的特徵和標誌,四川擁有龐大人口產生的海量數據,企業活動帶來的豐富場景,超大市場激發的應用需求,創新驅動、數位賦能具有強勁動能。去年四川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9萬億元,居全國第九比特,但規模不到廣東的1/3,江蘇的1/2,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低於全國約4個百分點。生產設備數位化率、關鍵工序複合化率分別為48.2%,51.8%,低於全國2.6個、2.4個百分點。

四川城鎮化發展水准總體不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最高的成都市居全國省會城市和計畫單列市第19比特。全省除成都一個超大都市外,尚無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僅有4個,存在城鎮體系不完善、都市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的問題。

四川素有“糧猪安天下”的美譽,歷史上曾用不到1/16的耕地面積提供了全國1/10人口的糧食。但全省耕地面積在國土三調時比二調時有較多减少,近10年新增非農建設用地826.3萬畝,現時糧食播種面積居全國第七位,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九比特,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准、農產品初加工率分別為65%、63%,分別比全國低6.25個、7個百分點,農業大而不强,產品特而不優,品牌多而不强。

現時四川戶籍人口中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比例是1:1.6,全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低於全國8個、6.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575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雖在縮小,但絕對值仍在擴大。農村在資源要素配寘、公共服務供給、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預計“十四五”時期全省城鎮化率年均提高近一個百分點,每年有80餘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按此測算總共可釋放約7900億元投資和2700億元消費需求,城鎮人口承載力、內需帶動力和發展競爭力將持續增强。

四川地域廣,但地理差异明顯,革命老區、脫貧地區、民族地區、偏遠山區涉及19個市州125個縣市區,大部分屬於欠發達地區,發展基礎薄弱,歷史欠帳較多,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和發展基礎的差异,高水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上述問題說明四川現代化建設既有不少短板弱小,也有許多有利條件。當前階段四川現代化建設主要呈現六期疊加的特徵,一是工業化處於由中期向中後期加速轉型期,二是城鎮化處於加快推進期,三是農業現代化處於提質增效期,四是信息化處於動能釋放期,五是城鄉發展處於深度融合期,六是區域發展處於協同優化期。這些特徵决定了四川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多重任務疊加、多重目標協同、多重路徑並行的共進過程。

緊扣四川省情實際和發展階段性特徵,會議提出要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時間上同步演進,空間上一體佈局,功能上耦合疊加。

四化同步重在解决發展路徑和內需動力問題。這就要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興省,大力實施製造業强省戰畧,在優勢產業高端化上做文章,在傳統產業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興產業規模化上求突破。同步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更好發揮信息化牽引帶動作用,堅持以人為覈心的新型城鎮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都市協調發展格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格執行“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聚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准的“天府糧倉”。

城鄉融合重在重構城鄉關係破解二元結構問題。這就要求順應人口轉移規律,加快推動城鄉機制融合、要素融合、產業融合、設施融合、治理融合,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鄉村振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解决戶籍、資金、公共服務的瓶頸問題。

五區共興重在區域協同聯動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這就要求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協同共興,建强動能更充沛的現代化成都都市圈,做强支撐更有力的區域增長極,形成先發帶後發、先富帶後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牽引全域的戰略性工程。

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三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託,同時以系統觀念統籌强化這個“總抓手”的支撐保障。包括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戰畧先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根本動力,加快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重要保障,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准;把文化自信自强作為持久精神力量,推動巴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價值取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鮮明導向,加快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防風險保安全作為底線任務,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堅持和加强黨的全面領導,為四川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保障。(半月談記者 惠小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