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綠華鎮“沒頂”美術館對外開放,15名藝術家帶來三場大展在最“土”的田間地頭玩先鋒藝術

上海 44℃ 0
摘要:歷經近兩年籌備,沒頂美術館已正式對外開放,15名藝術家帶來的三場大展,共計超過50件藝術作品在靜謐的田間地頭等候各路觀展者。

  記者茅冠隽

  從上海市區出發,驅車兩小時、百餘公里,跨過江、登上島,一路向西穿過無數村舍農田,便能抵達崇明本島最西端的綠華鎮。在成排的林木和平整的道路邊,當代藝術給人帶來的感官震懾撲面而來。

  穿過橘園來到一片草地,可見若干座磚瓦剝落、石牆斑駁、中式風格的老舊廠房整齊排布,廠房中竪着兩根古希臘風格的石柱,石柱底部是兩個顏色鮮紅的巨型高跟鞋雕塑,頂部則擊穿廠房薄弱的屋頂,極具張力;一旁的空地上,一個十餘米高的柱狀雕塑斜斜插向天空,給人帶來强烈視覺衝擊。這是一個名為“沒頂”的田間美術館。歷經近兩年籌備,沒頂美術館已正式對外開放,15名藝術家帶來的三場大展,共計超過50件藝術作品在靜謐的田間地頭等候各路觀展者。

  在沒頂美術館,一排老舊廠房的外側牆壁上,雪白的“Made In”(沒頂)字樣標示著這片區域的新身份。沒頂,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屋頂。這既有“巨大的藝術雕像如同野蠻生長的植物般衝破屋頂”的現實指代,又有“藝術創作要打破固有束縛、開拓全新空間”的內涵延伸。在這裡,不少藝術品乍看似乎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細看卻又奇妙融合。這片藝術空間處處是土與洋、古與今、大與小、雜亂與精緻的强烈對比。一段8米高的柯林斯柱式希臘柱穿透破敗的屋頂顯出輪廓,下端置於一雙紅色高跟鞋內,古希臘文明與現代消費經濟碰撞,該作品名為《永生(希臘柱,高跟鞋)》。

  沒頂美術館館長、藝術家徐震表示,美術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場地的原貌,斷壁殘垣、雜草叢生。美術館前身為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綠華養雞場雞舍。對於“集體”和“原始”的獨到呈現,成為美術館的魅力來源。這片地方附近不是旅遊景點,但呈現出一種熱烈、原始的美。要承載這種美,展覽空間必須原汁原味。

  在沒頂美術館,鄉村這個大“背景板”成了藝術張力的一部分。“我們在看似最‘土’的田間地頭佈置先鋒、前沿的藝術作品。沒頂美術館支持當代藝術的實踐和探索。”徐震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