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走進直播間,談談“民生三件事”。從明天起,市政府辦公廳、市網信辦、海河傳媒中心將聯合推出“向羣衆彙報——2022委辦局長年終訪談”特別欄目,邀請12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委辦局主要負責同志走進天津新聞廣播,在津雲中央廚房直播間,向羣衆彙報今年20項民心工程情况,展望明年工作設想。今天起,本報推出相關報導,陸續刊發各委辦局主要負責同志重點講述如何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在2022年為羣衆辦的三件具體實事的情况,敬請廣大市民垂注並參與新聞互動。
直播預告
12月5日8時至9時,天津新聞廣播(FM97.2 AM909)、津雲用戶端、津雲抖音號、天津廣播微信視頻號、人民網、中國網、央廣網等網路媒體,同步視頻直播。
彙報人: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峰
第一件事
打造養老服務綜合體
◆養老熱點
天津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有306萬,占總人口的22.28%。據統計,大約97%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囙此,為老年人打造“家門口的養老院”,是我們始終在努力的事。
我們正在實施市、區、街鎮、社區四級養老服務設施“組網”體系建設。作為集養老機构、日間照料、延伸居家服務“三合一”的嵌入式機构,養老服務綜合體是“組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列入2022年20項民心工程的首位項目。
◆相關案例
東麗區新立街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依託還遷房配套建設,由社會力量運營,能為周邊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的“點菜式”服務。附近的居民馬叔叔,平時一直照顧因患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李阿姨,有陣子馬叔叔生病需要住院治療,得知綜合體可以短期托養,就把李阿姨送了過來。在專業人員的護理下,李阿姨的狀態比在家還好。家門口的綜合體,滿足了居家養老+陪伴養老的願望,也為失能老人的家屬提供了喘息服務。此外,中心還提供了兒童設施,有的老人會帶著孫子輩兒一起來,解决了“上班族”們的後顧之憂。自今年7月開業以來,該服務中心累計開展老人短期托養服務十餘次,服務範圍覆蓋周邊9個社區。
◆綜合成效
今年,全市已經建成75個綜合體,還有25個在建,年內可以完成。2023年,我們還將再建30個,並且因地制宜從都市地區向農村地區逐步擴展。
第二件事
將困境家庭兒童納入保障
◆成長痛點
2021年10月,一條“一男孩無家可歸睡車頂”的視頻在網上流傳,一時間受到廣泛關注。當晚,河西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迅速找到孩子。鑒於男孩的特殊家庭情况,在征得孩子本人及監護人同意後,由河西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對其進行臨時照護。
◆創新做法
這件事的背後是我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的作用。現時,我市已形成了政策—機制—機构—隊伍的“四梁八柱”。全市成立了分管副市長牽頭、37個組織為成員、16個區對標聯動的工作機制;修訂了《天津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等制度;各區成立未保中心,鎮(街)設工作站,幫助因監護缺失、監護不當陷入困境的兒童。
◆綜合成效
現時,全市共有未保中心17家,為那些因突發事件等緊急情况造成父母不在身邊、無其他監護人照護的孩子提供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累計救助兒童42人。此外,全市有3萬名困境家庭兒童納入生活保障。
第三件事
完善社會救助工作體系
◆百姓難點
不久前,家住河北區鴻順裏街的何先生遇到了難題,他生活確實比較困難,但在辦理低保時卻無法提供有效資料。
◆審批提速
考慮到何先生的特殊情况,街道低保聯席會以“一事一議”的管道,順利完成了審批。現時,何先生每月享受低保金1209元,還得到了3030元急難型救助金以及房補、取暖費、慈善救助等幫助。何先生的低保審批提速,與天津實行了社會救助稽核確認許可權下放有關,審批時限由原來區級民政審批30個工作日,壓縮到鄉鎮(街道)審批20個工作日,除去7個工作日公示外,辦理時間只需要不到2周。同時,我們推出社會救助二維碼、“社會救助自我評估”等小程式,實現社會救助“掌上辦”。此外,對於受疫情影響生活困難外來人員,我們也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由急難發生地按照臨時救助“急難型”救助程式直接實施救助。
◆綜合成效
今年,我市有1.3萬名困難群眾納入常規保障,全市發放臨時性生活補貼1496.91萬元、臨時價格補貼2005.69萬元、臨時救助金14937.75萬元,救助55313人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