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第二展明年七月見上海博物館公佈明年展覽計畫

上海 32℃ 0
摘要:昨天,上海博物館公佈2023年度展覽計畫,現時公佈的展覽數較往年有所减少。而“何以中國”第二展將於明年7月—10月在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舉辦。

  記者簡工博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波提切利、拉斐爾、卡拉瓦喬和梵古等人的原作,山西博物院所藏西周兔尊等,從今年年底至明年10月,將在上海博物館悉數展出。

  昨天,上海博物館公佈2023年度展覽計畫,現時公佈的展覽數較往年有所减少。據介紹,上海博物館預計明年年底將啟用位於浦東的東館,人民廣場館舍預計將於10月閉館進行文物搬遷等準備工作,囙此展覽週期較往年縮短,届時“何以中國”第二展“長江下游早期文明大展”將成為明年人民廣場館舍最後一個大展。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透露,上海博物館東館開館後將推出開館大展,東館的常設展空間、內容也將有很大提升。

  中外頂級文物藝術品亮相

  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登場的首個展覽是“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館秘藏緙絲蓮塘乳鴨圖特展”,將於12月17日至明年1月1日在上海博物館第三展覽廳展出上博鎮館之寶之一的《蓮塘乳鴨圖》。褚曉波介紹:“我們邀請了當代非遺傳承人複製《蓮塘乳鴨圖》擺放於東館,但傳承人說最多能複製出70%,而這件作品誕生於近千年之前,可見工藝之珍貴。”

  《蓮塘乳鴨圖》是朱克柔唯一一件巨幅傳世作品,因絲織品保存展示難度要求極高,常年藏在上博文物庫內“休息”。上海博物館建館七十周年時,這件珍貴文物將與公眾見面。不過,為確保文物安全,展期只有16天。

  此外,備受期待的“從波提切利到梵古: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也將於明年1月17日—5月7日在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展出。據介紹,這是上海博物館“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的第二個展覽,也是中國大陸有史以來陣容最强的歐洲美術史展覽。

  “展覽精選的52件/組展品,現時已有51件打包完成,只有梵古的《長草地和蝴蝶》仍掛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牆上展出。”褚曉波介紹,展出作品將於12月19日起分7批到達上海布展,未來上博將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開設帳號,介紹展覽背後的故事。

  既有“小而美”又有“專而精”

  每年春節之際舉辦一場以當年生肖為主題的展覽已成上博傳統。“玉兔精靈:上海博物館兔年迎春展”將於明年1月18日—2月26日在上海博物館大廳及中國歷代繪畫館展出。

  展覽以上海博物館5件兔形象館藏文物為主,並向山西博物院和衢州市博物館分別借展文物,觀眾可以欣賞到從西周到清代、從青銅到水晶等跨越時代、材質不同的“兔子”形象。青銅兔尊、水晶兔等在兔類題材文物中十分罕見,其中水晶兔還是“本地產”——發現於上海松江區的圓應塔地宮。

  而明年4月—7月展出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暫定名)”將聚焦宋元時期的古籍。

  依託手寫傳抄、雕版刷印及刻石拓印,宋元時期書籍得以快速發展。上海博物館將館藏宋元古籍60餘部按寫本、刻本、拓本三種類型進行展示,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舉辦古籍專題特展。褚曉波介紹,博物館既要辦普及度高、普通參觀者喜聞樂見的展覽,也要從學術研究角度推出專業性展覽。據透露,上博正在策劃一個與“書寫”相關的更大型的展覽。

  此外,同期在上海博物館第三展覽廳舉辦的“與時偕行:金石傳拓的技藝(暫定名)”,將介紹這一中國古代的“複印”科技,據介紹,該展規模不算大,但非常獨特。

 “何以中國”第二展尚未命名

  剛剛結束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疫情限流的情况下吸引了逾20萬參觀者觀展,收穫好評。而“何以中國”第二展將於明年7月—10月在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舉辦。

  據悉,此次展覽將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的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代表的長江下游史前文明,計畫彙聚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大博物館、考古機构珍藏的出土文物,特別是淩家灘、東山村、良渚、福泉山等考古遺址近年重要的考古發現,將是國內首次以展覽形式系統呈現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豐碩成果,“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印證,中華文明不僅源於黃河,也起於長江。”

  “這一次展覽尚沒有正式命名。”褚曉波介紹,一個成熟的展覽一般要籌備一至兩年,但考慮到暑假期間不能缺少高品質的展覽,“我們將拼盡全力為觀眾提供一個精彩的展覽。”

  據悉,“何以中國”第二展將是明年上海博物館在人民廣場館舍的收官之作,預計明年10月上海博物館將閉館進行搬遷等工作,人民廣場館舍也將在東館開館後進行修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