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排成了舞劇以《蘭亭集序》為靈感,上海歌劇院打造原創舞劇《永和九年》

上海 58℃ 0
摘要:昨天,上海歌劇院宣佈打造原創舞劇《永和九年》,靈感正是來自這一超越時空、跨越國界仍魅力四射的中華文化瑰寶。

  記者吳桐

  前不久,義大利太空人薩曼莎·克裏斯托弗雷蒂在個人社交帳號上曬出其從太空拍到的中國美景,並用漢語、義大利語、英語寫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1600多年前王羲之酒酣意暢揮就的《蘭亭集序》竟在當下登上熱搜,中國古人對待人與天地、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哲學,以如此酷炫而浪漫的管道與世界產生共鳴。

  昨天,上海歌劇院宣佈打造原創舞劇《永和九年》,靈感正是來自這一超越時空、跨越國界仍魅力四射的中華文化瑰寶。舞劇由王舸擔任藝術總監、王亞彬擔任導演,在全景展現“天下第一行書”從誕生到傳世的歷程中,向世界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場以書法作品為載體的人文回溯與展望,將過去與當下審美脈絡銜接,與觀眾建立共鳴。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時空長河,歷史、現實和未來一脈相通。”王亞彬說。

  飄逸瀟灑,勾畫魏晋文人風骨

  西元353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蘭亭集序》,書成即為中國書法界不可逾越的巔峰。其全文28行,324字,通篇飄逸飛揚,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舞劇《永和九年》則將以舞畫文,通過舞者肢體的重塑、碰撞與對話,描繪書畫之形,表達文字之意,展現文人之性。

  “《蘭亭集序》是魏晋璀璨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既是魏晉風度、文人風骨的縮影,也是那個時期審美自覺的最佳體現,更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趙蕾說,“創排舞劇《永和九年》正是希望用有創新、有活力的藝術形式展現和傳播傳統文化的美。”

  《永和九年》是國內首部以書法為題材的舞劇,將以唯美、浪漫為基調,運用科技手段營造時空交融的舞臺新空間,為觀眾打造一場極富江南山水之美的視覺盛宴,並將通過剛柔並濟、飄逸瀟灑的男子群像,展現《蘭亭集序》中的審美理想和意趣,勾畫不滯於物、特立獨行的魏晋之風。

  以舞為媒,呈現中國書法之美

  《蘭亭集序》每個字都蘊藏生命,特別是其中21個不同的“之”字,更是王羲之下筆時不同心境的體現。如何用肢體來展現行書?如何用舞蹈表達傳遞王羲之和那些魏晋名士與自然對話、與自然交流的生活美學?藝術總監王舸說:“在我以往的創作題材中,有許多都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透過舞劇這樣一種藝術管道來構建人物命運與戲劇結構,凸顯作品主題。這次與上海歌劇院合作,我會同創作團隊一道,講好這個中國故事。”

  王亞彬說,《永和九年》圓了她一個走進書法藝術的夢。“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充滿動態,從藝術形式的角度來講,書法和舞蹈有相似之處,尤其在書寫過程中的氣韻流暢,非常適合通過舞蹈來表達。我們希望這是一部很民族也很當代的作品,有曆史縱深感,也有藝術感染力。”

  曾創排過《小刀會》《半屏山》《鳳鳴岐山》《木蘭飄香》的上海歌劇院舞劇團,有著60多年的歷史傳承。近年創排的《周璿》《奔月》《早春二月》《嫦娥之月亮傳說》等舞劇,不僅積極探索在保留民族舞優勢的同時拓展現代舞風格的融合,以戲帶人,培養出宋潔、楊晶晶、譚一梅、宋雨等優秀青年舞蹈家。上海歌劇院副院長、舞蹈家季萍萍說:“《蘭亭集序》的藝術生命在無數摹本、拓本的輾轉顛沛中越來越旺盛。我們創排《永和九年》,同樣希望它能成為一部藝術生命力旺盛且長久的佳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