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百年的復旦經濟學科大師輩出,他們為變革發先聲,至今“迴響”不絕以“中國敘事”書寫“中國經濟”

上海 53℃ 0
摘要:經世濟民,這正是成立於1922年的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的初心所在。一百年來,復旦經濟學人與時代的發展變遷緊密相連,以“中國敘事”書寫“中國經濟”,努力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記者黃海華

  1984年,改革開放剛6年,“地租”仍被認為是私有權的產物。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時任系主任張薰華教授,在國內首次提出土地有償使用的觀點,“港澳的租地辦法可以採用”。這為國內建立土地批租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經世濟民,這正是成立於1922年的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的初心所在。

  一百年來,復旦經濟學人與時代的發展變遷緊密相連,以“中國敘事”書寫“中國經濟”,努力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一百年來,這裡大師輩出,為變革發先聲,“迴響”不絕。

  數代學子的“必讀書”

  “至少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所有復旦學經濟的學生聽到的最重要的三個字就是蔣學模。”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告訴記者,他1981年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當時經濟學系教授蔣學模在階梯教室作報告,學生們都是爭相前去,就像現在的年輕人去看藝員演唱會。

  早在1952年夏天,蔣學模就與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同仁一道編寫了《政治經濟學講義》,這是國內第一本介紹社會主義經濟的政治經濟學讀物。創國內哲學社會科學教材發行量之最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也是由蔣學模領銜編寫。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產生較大影響的第一本政治經濟學通用教材,在全國同類教材中第一次不再提及現代資本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當時,蔣學模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生產是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生產,社會主義生產也要受到價值規律的制約。這本教科書成為數代大學生的“必讀書”,1980年首次出版,至今更新到第13版,印刷近2000萬册。

  打通中國化的脈絡

  說起《資本論》研究,張薰華是一個必被提及的名字。

  “厚厚的《資本論》對我們來說是‘難啃的硬骨頭’,張老師如同庖丁解牛,用最簡單的邏輯來推演呈現,為我們推開了學習《資本論》的大門。”張軍說。還有學生評價,師從張薰華研讀《資本論》,就像喝茶喝出了味道。

  張薰華自創了“圓圈論”,把《資本論》剖析歸納為六個圈層,形象且創新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回憶,他在復旦經濟學系求學時,有一次張薰華為他答疑《資本論》,用手指在書桌上畫了一串從小到大的圓圈,“這一方法,直到現在我還在使用”。

  改革開放之初,對“市場”依然是排斥的。1983年的十二届三中全會,方才提出要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薰華在國內學術界第一個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國家也可以收取地租”。對《資本論》再熟悉不過的他,提出馬克思關於地租的觀點,並沒有跟所有制掛鉤,公有制下依然可以有地租,可以轉讓土地使用權。據張薰華回憶,後來這篇文章印發給了全國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張薰華的研究沒有停留在書本上,而是打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脈絡,用於研究現實的經濟社會問題。

  畢生研究《資本論》,但張薰華並不迷信《資本論》。1980年,張薰華發表了《試校〈資本論〉中的某些計算問題》,這是中國經濟學界首次有人指出《資本論》中的錯誤。

  關注前沿研究內容

  復旦經濟學系教授宋承先,被譽為“雙通”學者。他不僅諳熟西方經濟思想史,對“剩餘價值”等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也有著深刻洞見,編寫了《〈資本論〉提要(第4卷)》,填補了中國《資本論》研究的空白。1988年,宋承先撰寫的《現代西方經濟學》上卷出版,“予多樣理論以切實同情之理解,兼具批判之思考”。1997年,77歲的宋承先對《現代西方經濟學》作出修訂,添加了公共選擇理論、資訊經濟學等前沿內容。

  復旦世界經濟學系教授陳觀烈的研究,則被譽為“開闢了中國金融學研究新篇章”。“陳老師教一門新穎的課程《貨幣銀行學》,他自己編講義。”朱民說,陳觀烈強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這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

  立足中國再出發

  上世紀20年代初,國內經濟規模的擴張刺激了人才需求,復旦經濟學科應運而生。改革開放後,復旦在全國較早成立了世界經濟系、國際金融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和公共經濟系,其中多為國內高校首創。1985年,復旦經濟學院成立,下設的五個本科專業如今全部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百年弦歌不輟,復旦經濟學科培養了以伍柏麟、吳敬璉、洪遠朋、朱民、張軍等為代表的諸多傑出人才。如今,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復旦經濟學科將如何再出發?

  “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發展路徑一直備受關注。”張軍告訴記者,中國的經濟崛起需要新的理論解釋,要發展“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擴展現有經濟分析的範圍。2021年,國際權威經濟學期刊《美國經濟評論》,連續刊發了兩篇復旦經濟學院的學者關於中國經濟研究的論文。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建設中國經濟學一流本科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復旦經濟學人立足中國實踐,融入打造中國學派的特徵性元素;超越單純以西方方法體系為主線的架構,強調立足中國視角來設定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經濟”一詞,在古代指向的是知識份子的責任。當下,建設“第一個復旦”的目標,意味著經濟學科正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復旦經濟學人,已經在路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