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慶敏吳苗苗
“你們沒想到吧,山村裏居然有這麼洋氣的咖啡廳。”在淶水縣南裕村,曾經在外打工的陳楠楠,如今回到村裡,成了“羊圈咖啡廳”的一名“管家”。
見到記者,她一邊打招呼,一邊擦拭桌子:“黨的二十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幹勁。這幾年,村裡發展民宿產業,村民們通過創業就業實現了增收,擺脫了貧困。看來,這條路是走對了。”
位於大山深處的南峪村,毗鄰野三坡景區,距離北京只有100多公里,但村口的一條河卻新增了人們進出的難度,而且,村民人均只有半畝多“靠天收”的耕地,日子過得並不富裕。2012年之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0元,全村224戶人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2戶。
那時,陳楠楠和村裡的很多人一樣,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由於文化水准低又沒有科技,她只能在外面做些簡單的工作,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留在村裡的一些人,開始養羊,但由於交通不便、資訊不暢,羊也賣不上好價錢,同時,四處遊蕩的羊還啃樹吃草,破壞植被。
“這個咖啡廳是在羊圈的舊址上建起來的,所以叫‘羊圈咖啡廳’。”陳楠楠對記者說。
南峪村的轉機出現在2014年。當時,張涿高速公路開通,在野三坡景區的第一個出口就是南峪村。於是,村黨支部决定:籌措資金,修路牽線,打開南峪村發展旅遊的通道,借助地理優勢,發展民宿產業。
2015年,南峪村和幫扶組織一起,開始打造“麻麻花的山坡”民宿。“我們把村裡的十幾套閒置房屋進行了裝修,為遊客提供高標準的食宿服務。”南峪村黨支部書記段春亭介紹,招聘民宿管家時,優先錄用建檔立卡貧困戶。
聽到招聘民宿管家的消息,陳楠楠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她被安排到咖啡廳工作。“高峰時,咖啡廳一天要接待三四十撥客人。”陳楠楠說,她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
“這裡空氣清新,抬頭就能看風景,真好。”來自北京的客人李先生告訴記者,他最近住在“麻麻花的山坡”,每天都要到咖啡廳裏坐一坐。
“‘羊圈咖啡廳’是2019年建成的,當時,是作為民宿的配套設施。”南峪村負責民宿管理的段秋傑告訴記者,隨著咖啡廳等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來南峪村的遊客越來越多,很多村民開始翻修房屋,做起民宿生意。現時,村裡的民宿有60多家。
在咖啡廳工作的陳楠楠也心動了,2021年,她把自家新建的房屋辦成了民宿。“我在咖啡廳工作,積攢了不少經驗,把這些經驗用在民宿服務上,一定有效果。”陳楠楠說,今年夏天,她家的民宿陸續接待了100多位遊客,收入達10多萬元,“一邊在咖啡廳上班,一邊幫家人打理自家民宿,雖然很累,但不用出村就能掙錢,比原先在外打工强多了。”
比陳楠楠的“强多了”感受更深的,是南峪村村民蔡景蘭。如今,她在距咖啡廳不遠的“麻麻花的山坡”4號院裡做管家。幾年前,老伴患上尿毒癥,治病花了不少錢,一家人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見到記者,蔡景蘭連忙停下手裡的活:“咱們又見面了。這幾年,你們每年都來我們村採訪,我們的生活每年都有新變化。”
“麻麻花的山坡”招聘管家時,蔡景蘭已經超齡,但村裡考慮她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放寬了錄用條件。“在這裡當管家,除了每月1950元的基本工資外,每接待一撥客人還能新增績效工資50元,算下來,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蔡景蘭說,村裡發展民宿,讓她有了穩定收入,再加上醫療救助政策的實施,老伴治病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了,“老伴的身體恢復得不錯,孩子們也都工作了、成家了,日子越來越好。”
日子越來越好的,不只是蔡景蘭。通過發展民宿產業,現時,南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1.8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通路。南峪村通過發展民宿產業,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能分紅,全村四分之一的人吃上了“民宿飯”,昔日的貧困小山村變成了富裕富足、宜居宜業的新鄉村。
“眼下,我們正在組織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段春亭介紹,接下來,他們打算對村裡的民宿進行規範陞級,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村裡的一家民宿已經通過了國家乙級民宿評定,為其他民宿樹立了標杆。”
【專家點評】
走進南峪村,看到人們通過民宿產業擺脫貧困後臉上幸福的笑容,不由感慨,要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關鍵還得靠產業振興。只有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為鄉村振興拓寬空間。實施鄉村休閒旅遊提升計畫,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發展,無疑給農民指出一條致富新路。“羊圈”竟然能和“咖啡”聯系起來,這個來自咱們農民自己的創意真是太有意思了,不得不說,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農民發揮重要作用。南峪村的實踐非常成功,你看,這不就很好地吸引人才回到了家鄉,促進了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讓全村人都過上了好日子。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教研處副處長李大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