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打撈出水中國水下考古取得歷史性突破,古船將被送到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開啟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新階段

上海 45℃ 0
摘要:時隔150多年,古船重見天日,桅杆清晰可見,這也意味著古船打撈工作成功。幾天後,古船將被“奮力”輪帶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開啟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新階段。

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打撈出水.jpeg

  昨天20時,長江口二號古船打撈工作正式開始。記者孟雨涵攝

  記者李君娜

  昨夜今晨,長江口橫沙水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新的歷史性突破:從昨晚8時開始,經過近4小時40分鐘水下持續提升後,今天0時40分,22根巨型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長江口二號古船,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中部月池緩緩露出水面。時隔150多年,古船重見天日,桅杆清晰可見,這也意味著古船打撈工作成功。

  幾天後,古船將被“奮力”輪帶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開啟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新階段。

  文物考古大發現:

  填補清代晚期古船空白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組織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時,通過聲呐掃測等科技發現了一艘木質古船,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

  經過7年的水下考古調查勘探,探明了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基本情况。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淤泥中,殘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纜樁、主桅杆、左右舷等結構完整,從現時的勘測情况看,推測為清代上海廣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過選取4個艙室進行的小範圍清理,艙內均發現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的完整或可修復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构對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其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釐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產自江蘇宜興窑的陶瓷器。

  可以說,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發現,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填補了我國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的研究空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長江口二號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主動發現並進行考古調查的古船,船體的完整性和豐富的船載文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運史、陶瓷史、經濟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大集成:

  世界首創打撈科技獲得成功

  長江口二號古船從發現到水下調查、再到整體打撈,科技賦能始終是推動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管道和覈心動力。渾水環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發展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在水下考古工作啟動之初,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合作,聯合攻關,自主研發了獲得國家專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了“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呐、側掃聲呐、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成為發現長江口二號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國家文物局同意採取整體打撈管道對長江口二號古船進行保護後,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最終研究並形成了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科技”來打撈這艘古船。此外,還創造性地設計並建造出一艘專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奮力”輪在船中部開口,自帶一個長56米、寬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後的弧形梁沉箱裝載著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並轉運、卸載至船塢。一艘船完成了提升、運輸、卸載三項任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諸多優點。

  長江口二號古船的順利打撈,一方面依賴的是上海的高端製造能力和高效的組織能力,另一方面也證明了首創的弧形梁打撈科技的先進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這些首次應用於考古與文物保護領域的科技,充分體現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水下考古整體打撈模式提供了新方法、開闢了新思路、新增了新案例,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國理念、中國經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