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大賽引入“蟹臉識別”江西蟹蟬聯蟹王,蟹後出自南京

上海 64℃ 0
摘要:江西蟹蟬聯蟹王,但和去年蟹王644.7克的體重相比,今年的蟹王輕了一兩半。今年大賽,上海參賽組織達30家,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記者徐瑞哲

  蟹王569.8克,來自江西吉水縣;蟹後433.2克,來自江蘇南京市高淳區。這是前天(11月12日)在滬舉行的2022年“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評選結果。江西蟹蟬聯蟹王,但和去年蟹王644.7克的體重相比,今年的蟹王輕了一兩半。

  今年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大閘蟹上市比往年晚了一些。來自上海、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近100家組織選送了2300餘只大蟹,角逐河蟹產業界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獎”。

  從外觀、規格、口感、品質等標準,專家們對它們加以考量和品鑒。大賽還首次引入河蟹錶型性狀量測系統,即時掃描螃蟹背殼上的近20個點比特,對比後臺資料庫加以“蟹臉識別”,留下三維數據,並確認其參賽種質身份。

  高溫造成相當數量河蟹無法完成第四次蛻殼,這意味著其生命週期少蛻一次殼,因而今年特大規格如母蟹5兩、公蟹7兩以上的比例較少。不過評審專家介紹,高溫日後,溫度合適且晝夜溫差較大,通過强化科技管理,蟹體育肥取得了較好效果,今年螃蟹品質反而明顯好於去年。

  河蟹大賽也是上海海洋大學第十六届蟹文化節,現時海大已有50多名教師、研究生組成的河蟹科技研究及推廣服務團隊,是國內科教機构中人數最多的養蟹團隊。

  今年大賽,上海參賽組織達30家,占全國的三分之一。20世紀50年代,上海海洋大學陳子英、汪天生等首次發現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的產卵場,在崇明外長江入海口的半咸水扇形帶上,證明崇明是長江水系河蟹的故鄉。早在1968年,長江口蟹苗在崇明北八滧首次起網捕撈利用,啟動了我國中華絨螯蟹人工養殖產業。

  長期以來,上海河蟹的種源在全國享有較高聲譽,為全國河蟹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良種牽引、良法支撐”,為這一產業構建起一條發展路徑。記者瞭解到,如今,上海河蟹產業從以前的崇明“一花獨放”,發展到崇明、松江、寶山和浦東“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兩翼協同”的產業發展格局。經過多年栽培,上海河蟹由小到大、從大向好,正在從“外觀大”向“內在好”進步。

  2022年上海河蟹產業表現出“一穩定、一持平、一好於”的基本態勢。全市河蟹養殖面積約1.5萬畝,養殖面積近幾年基本穩定,河蟹整體規格也與去年基本持平。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