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模翻番,產業人才彙聚高地,產業生態覆蓋研發、轉化、准入、出海全生命週期上海漸成生物醫藥企業“第一選擇”

上海 46℃ 0
摘要:產業規模翻番,今年依舊逆勢飄紅,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高品質發展有何密碼?這讓上海越來越成為企業的“第一選擇”。

  記者李曄

  今天,2022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啟幕。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近三年表現不俗,產業規模從2019年的383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7617億元。今年,面對疫情影響,前三季度產業規模仍實現4.6%的正增長。

  產業規模翻番,今年依舊逆勢飄紅,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高品質發展有何密碼?

  創新迭出

  11月9日,上海瓔黎藥業申報的1類創新藥林普利塞獲批上市。今年獲批的1類國產創新藥還有3個,分別是複宏漢霖和樂普生物的斯魯利單抗注射液、普特利單抗注射液,以及華領醫藥的多格列艾汀。尤其多格列艾汀,系First-in-class(全球同類首創),其採用全新機制,有望從源頭上控制2型糖尿病的進展和併發症。

  醫療器械領域亦表現亮眼。今年,微創心脈的直管型胸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聯影醫療的磁共振成像系統等6個醫療器械產品通過國家創新特別審批程式成功上市。

  創新策源能力是生物醫藥產業立足之本。業內,一個“始於餐巾紙”的故事廣為流傳——2005年,和記黃埔醫藥研發負責人蘇慰國在張江一家咖啡館的餐巾紙上,畫下可“餓死”腫瘤細胞的小分子結構,成為和黃醫藥抗結直腸癌新藥呋喹替尼的原型。2018年9月,呋喹替尼獲批上市,國內迄今已有5萬患者受益。

  小故事投射大環境。呋喹替尼是上海通過MAH(藥品上市持有人制度)試點上市的首個1類創新藥。在該制度實施前,藥品上市申報單位只能是藥品生產者。MAH將上市許可與生產主體相分離,擁有藥品科技的藥品研發機構也可申請藥品準予檔案。

  再說新藥臨床試驗申請。蘇慰國記得,2010年時,上海一個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流程要走一年。但如今,上海已實行“60天默認制”,60天無答覆即默認許可。

  有這樣的創新政策護航,創新型企業自然奮力奔跑。根據近期艾昆緯醫藥行業先鋒論壇上公佈的研究數據,2021年,中國EBP(新興生物製藥公司)占全球EBP管線比例已升至17%,遠高於5年前的6%。同期,美國EBP研發產品占比仍為最大,但份額已從2016年峰值時的52%降至46%。可見,中美正成為全球兩大創新藥活力源頭,而其中,占全國創新藥25%份額的上海無疑是一股重要力量。

  高效落地

  “去年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上簽約的86個項目,基本都落在了臨港生命藍灣、奉賢東方美穀、金山灣區生物醫藥港等7個特色產業園區。尤其生命藍灣,近兩年集聚了上海40%的生物醫藥項目。現在,一個園區一年可以落幾十個項目,態勢喜人。”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說。

  主打神經介入的心瑋醫療近年來不時婉拒外地政府上門邀請,對方拿出免稅、减租、低價拿地等优渥條件,希望心瑋“搬家”,但董事長王國輝堅持不走,原因之一,在於研發和生產必須在一起。

  上海所著力發展的生物醫藥,有別於傳統化學藥,後者一旦研發確定結構後,在哪生產都無差別。但生物醫藥的不斷反覆運算陞級,需要研發團隊和生產團隊合作完成,甚至經常出現工程師手把手指導工人的情形。

  產業部門早已洞察到這一特點,市經信委協同各兄弟部門,已製定覆蓋“研發+臨床+製造+應用”產業鏈全生命週期的政策舉措,深入實施“張江研發+上海製造”戰畧。

  吳金城介紹,今年,上海又出臺2022版產業地圖,其中生物醫藥領域重點推出7個特色產業園區,總面積42平方公里,可供產業用地1.2萬畝,可租售物業面積達570萬平方米,“大企業購地蓋樓蓋廠、中企業先租後售、小企業拎包入住,兌現‘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的承諾。”

  有效率與空間保證,企業用脚投票。碧博生物的大規模CDMO(契约委託研發生產)綜合平臺二期、伯傑醫療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直觀複星總部及產業化基地等今年相繼落地,這些項目預計未來可為上海新增超過200億元產業規模。

  第一選擇

  在很多落戶企業看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生態宛若“熱帶雨林”,這裡不僅集高端醫療器械、數位研發、創新疫苗等多功能於一身,還有臨床數據、產品展示、創新加速和風險投資的整體佈局,覆蓋了從創新研發、臨床轉化、市場准入、產業出海的全生命週期。

  單以產業融資為例,今年以來,上海生物醫藥領域已有11家企業登入科創板,涉及創新藥研發、體外診斷等多個領域。細胞培養基第一股奧浦邁、超級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藥業、基因治療CDMO(醫藥領域定制研發生產)第一股和元生物等,無不誕生自上海。同時,近兩年來,上海生物醫藥領域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總融資規模達549億元,全國占比超25%,位居全國首位。

  “生物醫藥產業是科技、企業、資本三方力量的彙聚,這些條件上海都具備。”中科院院士蔣華良說。

  近年,上海還出臺了若干條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意見,如推動研發用物品及特殊物品通關便利化、建立生物醫藥試點企業和物品“白名單”等。種種資源與政策集聚,讓高地更高。現時,上海擁有24.1萬名生物醫藥產業人才,國家級人才千名以上,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院士、長江學者占全國四分之一。

  這讓上海越來越成為企業的“第一選擇”。德琪醫藥專注於腫瘤創新藥,2017年由“海歸”設立,2020年在港上市。德琪醫藥相關負責人沈貝介紹,德琪的研發在張江,臨床在長寧。公司原有1000平方米研發實驗室,但隨著研發管線增至15條,實驗室面積不够用了,經改造後仍很快出現飽和。“從去年開始,公司著手實驗室擴張,公司高層一度考慮,若在上海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實驗室場地,只能選擇轉移至外地。”

  好在,在專業機构及時介入與支持下,德琪醫藥很快在張江科學城板塊覓到一塊3900平方米可擴展面積。公司第一時間啟動裝修,計畫今年年底入駐。

  “從長遠考慮,上海的人才儲備和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與上下游的合作與交集等因素,上海有不可替代優勢。我們最終決定留在上海,上海一定是企業總部的第一選擇。”沈貝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