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好的話,十來天就能開鐮。”11月2日,在田裡轉了一圈,遂寧市安居區石洞鎮奉光榮家庭農場負責人奉光榮聞到了豐收的味道:豆秧逐漸枯黃,露出泛黃的豆莢。
奉光榮是今年全省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最多的種糧大戶之一,共計種植1600畝。
奉光榮擴種大豆的舉措,與中央部署有關。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在全國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而此項科技發源於四川。今年,全國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任務1500萬畝,其中,下達給四川的“硬任務”是310萬畝,最終全省完成375.4萬畝。
立冬之後,全省大豆迎來“交卷”時刻。川豆擴種的第一年,田野裏有豐收的喜悅,也有思考。
反常
相比往年,川豆收割期延后了兩三周
“你們也‘遲到’了。”11月3日上午,剛見到測產組的專家,德陽中江縣永太鎮多寶村種糧大戶常滔就開起了玩笑。
往年淨種的大豆,9月底前就能收割,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下的大豆也能在10月中下旬開鐮,但今年,開鐮和測產時間推遲了近20天。
這不是個案。記者調查發現,較之往年,今年四川大豆的開鐮時間普遍後延兩至三周。
國家大豆產業科技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解釋,今年四川大豆收穫期推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首先,帶狀複合種植模式下,大豆播種普遍較晚。
川內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往往採用套作模式,即先播玉米,等玉米長到大喇叭口—抽雄期再播大豆。此時,玉米株高已接近1.3米,在地裏生長了四五十天。為防止大豆開花階段在高大的玉米下因光照不足發生倒伏,不少農戶往往會選擇延后大豆播種期。
常滔說,今年6月中旬才開始在玉米田裡套種大豆,“往年淨作大豆,這時候都已經露苗了。”
其次是極端高溫乾旱天氣下的大豆二次開花。
“這是主要原因。”雍太文介紹,8月的極端高溫乾旱天氣影響了大豆的正常生長。具體來說,大豆開花、結莢期普遍後延,大部分都是8月底,氣溫下降、雨水增多以後才開始開花。
產量
初步估算,每畝增產大豆110公斤
“晚收”的四川大豆,產量如何?
各點比特喜訊頻傳。11月3日下午,常滔拿到大豆畝產數據:每畝150公斤至180公斤。按照大豆每公斤5.6元售價計算,在玉米不減產的前提下,常滔每畝至少增收840元。在自貢市貢井區成佳鎮吳家山村,當地測產資料顯示,套種的大豆畝產也在160公斤以上。
在全省層面,初步估算,今年四川小農戶帶狀複合種植玉米、大豆產量分別接近430公斤/畝、110公斤/畝,畝綜合產值達1770元,每畝純收益有676元,均高於同等面積的淨作大豆或淨作玉米。通過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全省基本能實現“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目標。
“不過,不同的地區和地塊情况不一樣。”全國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組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表示,土地肥力、品種、田間管理、水源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大豆產量。特別是在今夏極端高溫乾旱天氣的背景下,不同地區、不同地塊的產量表現差异更加明顯。
從區域看,在灾情較重的區域,不同程度出現減產乃至絕收。在水利設施配套較好的成都平原及部分淺丘地區,大豆產量普遍較高。從地塊看,對土壤腐殖質等養分要求較高的大豆表現也不一樣:複耕的撂荒地上播栽的夏大豆,產量普遍偏低;多年耕作的熟地上,產量普遍較高。
“萬事開頭難。”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相關科技在基層的規範化、撂荒地肥力回升,在種植面積不縮減的前提下,全省大豆產量有望繼續上升。
思考
種子、科技和農機,三大領域還需提升
川豆第一年擴種,有哪些經驗和教訓?豆種要再精選、科技要再打磨、農機要再提升……這是記者走訪時,不少基層幹部和種植戶們反映較為集中的領域。
先說豆種。
“亂、雜、差,在局部地區有所體現。”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解釋,今年,全國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導致各地豆種儲備不足,川內不少地區開始引入省外豆種和使用自留豆種。
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這些豆種表現各异。“不少外來品種不適應四川的氣候條件和種植模式。”雍太文說,四川套種的大豆多以夏大豆為主,而東北等地的豆種則以春大豆為主,耐高溫、耐濕、耐陰能力不强,在川推廣種植過程中不同程度出現“水土不服”。
雍太文提醒,各地要對今年表現較好的豆種,及早發佈推薦意見。同時,提前做好備種準備,爭取來年豆種數量足、品質好。
再說科技。
不同地形、不同氣候,套種的大豆和玉米種植比例、帶型模式、種植密度要求不一。據農業農村廳統計,在實際種植中,2∶2、3∶2、4∶2三種比例較為常見。但從適宜機械化工作和追求高產方面考量,最佳比例是3∶2或者4∶2。專家建議,各級農技部門對今年本地大豆擴種過程進行總結、梳理和分析,形成更加適應本地的技術規範。
最後是農機。
不少基層幹部反映,在大豆和玉米套種模式下,農戶要“種兩次、收兩次”,對機械化工作水准要求高。但屬於旱地作物的大豆,川內多數種植在梯田或者緩坡上。
“靠人工播種、收割的話,確實影響收入。”自貢市富順縣騎龍鎮龍鬚村種植戶肖玖明說,自家套種了6畝大豆、玉米,3畝位於坪壩上的地塊,只用了半天就收割完畢。而在梯田上的地塊,則是請人用了兩天才完成收割、轉運,“人工費就給了五六百。”
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會根據各地在大豆種植中出現的農機農具需求進行集中攻關,爭取補上大豆擴種的農機短板。
未來
擴種是趨勢,將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11月初,農業農村部下達四川2023年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推廣任務,明確明年繼續推廣310萬畝。
“這還不包括增產任務。”在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與農藥肥料處處長劉代銀看來,川豆擴種將是明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趨勢。
近年來,四川在大豆種植領域異軍突起。去年,四川種植面積已超過600萬畝,產量和面積都穩居全國前四比特。那麼,川豆擴種和產量的提升,將如何改寫全國油料版圖?
“首先要明確一點,四川的大豆主要用途是鮮食和豆製品加工。”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產業發展處處長李建强介紹,受氣候潮濕和光照不足等影響,四川大豆出油率較國內其他產區大豆明顯偏低,但突出優勢是口感較佳,適合製作豆腐、豆皮等豆製品,是食品加工的優質原料。
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內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的背景下,川豆的擴面增產是提升國家油料自給率的重要舉措,也會改變國產食用大豆的產業版圖。
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已是國內食用大豆最大的產區之一,四川大豆發展的方向仍然是突出“食用”這個優勢與特色。
現時,我省正謀劃佈局一批大豆食品領域的深加工項目,以延長川豆產業鏈、提升附加值。9月底,農業農村廳已專門設立四川省大豆油料加工服務專線電話,用於服務企業和農戶做好大豆加工工作。(記者 王成棟 史曉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