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又一地標性優秀歷史建築恢復風貌和裝潢特色88歲雷士德工學院修繕整體完工

上海 48℃ 0
摘要:北外灘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修繕主要是對主樓進行修舊如故的保護、室內裝修和環境整治提升,在消除現有結構安全隱患的同時,恢復建築歷史風貌和裝潢特色。

雷士德工學院樓外,工人正在清洗地面。記者賴鑫琳攝.jpg

  雷士德工學院樓外,工人正在清洗地面。記者賴鑫琳攝

  記者周楠

  在藍天的掩映和綠樹、草坪的包圍中,經過修繕的雷士德工學院雄偉而不失優雅。這座矗立了88年的優秀歷史建築,是哥德復興和裝飾藝術派建築風格的融合。從遠處看,它像是在海上航行的輪船;空中俯瞰,又像一架展開雙翼的飛機。

  經過大半年整體修繕後,雷士德工學院於今秋10月煥發新生。北外灘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修繕主要是對主樓進行修舊如故的保護、室內裝修和環境整治提升,在消除現有結構安全隱患的同時,恢復建築歷史風貌和裝潢特色。項目竣工後,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將聯手北外灘集團,以“雷士德工學院”為載體,彙聚國際頂尖設計創新產學研用人才,搭建設計驅動的產業研發體系,開展廣泛的設計創新國際交流和公共普及,通過跨學科、問題導向、全連結的設計創新培育新模式、新經濟、新科技,成為上海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引擎。

  用雷士德遺產創辦

  據記載,雷士德工學院是按照英國工程師、地產商亨利·雷士德的遺囑,用他的遺產創辦的。雷士德1840年出生於英格蘭南安普敦,1867年搭乘一艘貨輪來到上海,畢生從事建築工程和經營地產事業。1926年雷士德86歲逝世時,已是上海灘屈指可數的富豪之一,其資產在250萬至300萬英鎊之間。根據其遺囑,他的全部遺產用來建立“雷士德基金會”,主要支持建設和發展上海的文化事業,包括他特別提及的“捐贈建立能容納300人以上的雷士德學校,對中外學生開放,特別對中國學生”,也就是後來的雷士德工學院。

  雷士德基金會先後建造了一批學校、醫院。1934年,坐落在東長治路505號、以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為主的雷士德工學院及附屬中學的主樓落成啟用。雷士德工學院從1934年10月1日建成開學到1945年停辦,延續時間僅10年,設立了建築、土木工程、機械、電氣工程等課程,是當年滬上除了交通大學外唯一可以與聖約翰、滬江兩大一流大學抗衡的工學院。從雷士德國中和高中畢業的只有5届學生,總學生人數不超過1000人,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顧懋祥、著名翻譯家草嬰等。

  雷士德工學院1942年由日方接管,抗戰勝利後為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為招商局醫務室、海運局職工醫院,1955年更名為上海海員醫院。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佈雷士德工學院舊址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時至今日,雷士德基金會依然存在,總部遷至倫敦。1975年起,基金會助學計畫正式運行,用於資助留學英國從事建築學等領域的中國研究生,要求其學成後返回中國,所學知識與科技將有益於中國人民。

  修繕過程猶如考古

  雷士德工學院的建築裝飾考究。正中五層,兩側逐漸降低為四層、三層。平面為“丫”形,主入口為尖券門廊,頂部冠露肋穹頂塔樓。教室、宿舍、大禮堂、圖書館、博物館、各種工廠與實驗室,以及教師與學生食堂應有盡有。

  修繕工程在尊重雷士德工學院歷史與現狀的同時,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保留了階梯教室、大禮堂等重點部位的全部歷史,從細節設計上呼應了歷史建築的文脈,使新舊建築形成一個整體。修繕現場就像一個考古現場,會時不時挖到老物件。比如,這座建築的樓板為特殊的密肋梁板,密肋梁間嵌入六孔磚填充。今人推測其做法是綁紮密肋梁鋼筋時,整齊嵌入六孔空心磚,利用空心磚充當範本再澆築混凝土形成組合梁板。空心磚起到隔聲隔熱效果的同時,使密肋梁板板底平整,也有利於室內靈活分隔和換取較高的淨高空間,一舉多得。這種做法在外灘29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中也運用過。

  項目設計負責人表示:“密肋梁板原來是有抹灰的,因修繕加固剝除抹灰後,我們發現它們的結構非常有特色,所以修改了室內設計,把這些局部展示出來,展現1930年代這種有價值的工程科技。”

  修繕上的難點在於資料的清洗、修繕、仿製和補配。外牆泰山磚、內牆釉面磚雖在近代建築中較常用,但到了清洗和補配,就都變成量身定制,通過無數次試樣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外牆的水泥斬假石砌塊並不常見,補配需要濕工作純手工製作,難度也就更大。為了盡可能保護和還原歷史特色,工程人員特別辟出一間資料陳列室,幾十種老建築物料陳列在內,通過複刻比對,儘量保留最初的模樣。

  一樓大門上鑲嵌著圓規、天平、化學燒杯等圖案,反映了雷士德工學院曾經的學科特點。這個大門的原件存放在上海歷史博物館,修繕時通過複刻1:1還原。一樓大禮堂足有二層高,東西側綠色的牆面下部設有紅漆木護壁,設定了暖氣龕。窗下的圖案均為裝潢藝術風格。大禮堂裏的地坪和舞臺,保留了歷史原樣的條木地板。二樓的階梯教室裏,室內黑板為上下提拉活動黑板,為1930年代原物。更讓人感歎的是,整個建築內部有上千塊牆磚,每塊牆磚上的冰裂紋都是不同的,即便現在的工藝也很難做到。這些牆磚都經過清洗、打磨,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建築外立面上,一塊1934年2月17日由時任教育部部長王世傑和英國駐滬總領事John Brenan參與的奠基基石,也完好保留。

  如今,這個歷史建築的空間內創新性地設定了多功能廳、展廳、實踐工坊以及一系列研究室和工作室,共同聚力形成一個生態系統,打造創新轉化的引擎。

  建築前方約1600多平方米的雷士德公共綠地也進行了精心設計,復原了中央弧形草坪,保留了老銀杏等大型喬木。在綠地中間,一件兼具藝術和科技感的現代雕塑,喻示著“雷士德工學院”的新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