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萊維特在上海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孟雨涵攝
記者俞陶然
11月,第五届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在上海開幕。這一彙聚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國際科學大獎得主的論壇,已在上海連續舉辦4届。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頂尖科學家過去兩年選擇線上參會。而有一比特諾貝爾獎得主連續4年赴上海參加論壇,第五届論壇也會親臨現場,他就是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
這位計算生物學家為何如此看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除了參加論壇,他來上海還做了哪些事?最近,記者在上海採訪了萊維特。陪同他接受採訪的有妻子蘇珊、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教授。
跨界研討
在萊維特看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中國的一項創新之舉。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全球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論壇,像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那樣集聚幾十比特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等國際科學大獎得主,讓他們在一個會場裏發表演講,並進行跨學科交流。
“我參加過德國的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這個大會每年邀請幾十比特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獎得主參加。但是沒有數學家、電腦科學家、農業專家等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參會,所以比較狹窄。”萊維特說。
囙此,只有5年歷史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已顯露出後來居上之勢。生理學、醫學、物理學、化學、數學、電腦、農業等眾多學科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集聚一堂,就科學界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跨界研討。“我每次參加這個論壇,都覺得很有收穫,打開了視野。”萊維特告訴記者,“對中國和世界來說,舉辦這個論壇體現了中國對科學的重視、向世界開放的態度。”
科學論壇之外
過去5年,萊維特每年來上海訪問6個月左右,疫情期間也是如此。作為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譽院長,他除了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經常與復旦團隊探討科學問題。“一個令人驚歎的實驗室已在復旦張江校區建成,那裡5年前還只是一個體育館,現在有最先進的冷凍電子顯微鏡集羣、自主研發的OPUS系列軟體等先進軟硬體設備,供科研團隊研究結構生物學和計算生物學。”這位諾獎得主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復旦團隊“白手起家”的讚賞。
結構生物學和計算生物學都是生物學的前沿領域,兩者結合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動態過程和生物學功能,計算生物學還可利用電腦模擬、人工智慧等科技探究生命奧秘。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將這兩個前沿領域結合在一起,正在打造藥物設計全鏈條開發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復旦團隊已自主研發出“OPUS折疊”等多個軟體工具,它們能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並進行分子動力學類比。OPUS系列軟體與實驗測定相結合,就能精准分析候選新藥分子作用於人體內蛋白質的機理,為原創新藥問世奠定基礎。
上課就像“播種”
作為復旦客座教師,萊維特還為大學生和研究生做講座。在復旦,有一門名為“定量生物物理學前沿導論”的課程,它向生物、物理、化學、藥學、數學、電腦等多個理科專業開放,感興趣的大學生都可選修。作為這個交叉學科的先驅,萊維特多次為選修這門課的學生做講座。在他看來,“給大學生上課就像播種,會讓他們對定量生物物理學產生興趣”。
他也把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看作“播種”的平臺。“論壇期間,我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直播節目。在鏡頭前不能展示幻燈片,我還是第一次這麼脫稿演講,好在效果很不錯,我與年輕人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經歷和心得。”萊維特回憶道,“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還讓我在嗶哩嗶哩上與網友互動,這非常有趣,因為中國的很多年輕人喜歡這個網路媒體。你不能期待他們每個人都看科研論文,但可以通過網絡讓他們與科學家交流,瞭解科學家的生活狀態。”
作為諾獎得主,萊維特覺得自己有責任成為“科學界的發言人”,告訴世界特別是年輕人:科研會給人類帶來福利,科學家的生活充滿精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