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歡迎參觀四川單元”,就要反復練習幾十次——跟她們走進大美四川的新畫卷

四川 50℃ 0
摘要:10月24日,戰畧支援部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中鐵、國家電網、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團隊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開展近1個月來,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上演。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四川展區全景。宋俊霖 攝


四川講解員郭文薈為觀眾講解。


四川講解員夏芸為觀眾講解。


四川講解員楊麗為觀眾講解。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10月24日,戰畧支援部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中鐵、國家電網、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團隊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開展近1個月來,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上演。

在四川展區,來自瀘定縣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夏芸、四川博物院的郭文薈、鄧小平故里管理局的楊麗、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的李晨曦等4名講解員娓娓道來。作為四川展區的“解讀者”,她們中的很多人從幾個月前便開始準備此次大展的講解工作,每天為幾十批次的數千名觀眾做精彩講解,展現四川十年砥礪奮進的發展成果。

上崗國家級大展,背熟稿子還遠遠不夠

“能够參加此次‘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講解,真的非常榮幸。”2018年,夏芸曾在國家博物館參與講解“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今年再次承擔國家級大展講解任務並擔任領隊,她深感重任在肩。

有趣的是,首批赴京“上崗”的3名四川展區講解員,呈現出“一老帶兩新”的年齡結構:夏芸是那一“老”,兩“新”則是郭文薈和楊麗。

24歲的楊麗供職於鄧小平故里管理局,今年6月,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參加了講解員選拔,沒想到半個多月後就接到入選通知的電話。“家人聽說這個消息特別高興,尤其是我的阿公。他是共產黨員,在北方當過兵,對北京有一種特別的感情。”郭文薈曾在一家藥企負責講解工作,今年入職四川博物院,此前得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招募講解員,她果斷報名,認真準備,最終脫穎而出,幸運入選。

首次進京擔任國家級重要展覽講解工作,四川展區不少講解員既興奮又倍感壓力。郭文薈此前在四川博物院從事歷史、文化方面的展覽講解工作,她深知自己需要“補課”,提交了報名資料之後,就開始提前做準備,登入學習強國等平臺,瞭解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這對她入選後背誦講解詞幫助很大。

今年8月中旬,3人提前來到北京,參加為期一周的集中培訓。

普通話、形體訓練、科學用嗓、發飾妝容、儀錶儀態……每天的課程都排得很滿,培訓後期,還要在來自全國的上百名同行和评审面前進行講解檢查,不僅考驗講解員的業務能力和對講解詞的熟悉程度,更是對心理素質的極大挑戰。

楊麗回憶,培訓授課老師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比如“語言表達基礎”課程,就要求講解員們事先列印文稿,並深入掌握文稿的主題、背景、意義等更廣泛的內容。“以前我拿到講解詞,通常讀熟、背熟就好了,老師讓我意識到這還不够。只有對稿子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入,講解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才能更加準確、生動。”

培訓結束後不久,3比特講解員開始進入北京展覽館熟悉場地,並且有針對性地準備講解工作。從那時起,她們就像上班一樣,每天到四川展區“打卡”。“我的工作經驗比較少,之前主要講解鄧小平同志生平事蹟,而四川展區的講解詞有一萬字,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我來說這是最大的挑戰。”楊麗從展品和講解詞開始,通過蒐索査詢、請教領導、和同事討論等管道,儘快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增進理解。

把講解詞記下來是一回事,面對觀眾講出來是另一回事。講解員們除了自己練習,還要配合講解詞,不斷在展廳裏彩排磨合,從一塊展板走到下一塊展板需要幾步、要站在哪個位置、手指在哪個方向都要有定準。此外,大家通過互相講解“查漏補缺”,每天晚上回到住地,就一起查資料“補課”,以保證“知其所以然”。

為四川老鄉講解,感受別樣的鄉音鄉情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開幕後,講解員們每天早上8點15分準時到達展覽現場,一直工作到下午5點閉館,其間輪流吃飯、休息。

“要一直穿帶跟的鞋活動、講解,所以一開始有些不習慣,腰很酸,還有人第一天就磨出了水泡。”不過楊麗也表示,每次在四川展區開始新一天的工作,自己總是發自內心地開心,因為又能將大美四川的發展成果介紹給全國觀眾。

對此,剛剛來京不久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講解員李晨曦也深有體會。10月10日晚,她接到進京參與大展講解的通知,經過一系列緊張的準備,短短10天后就亮相四川展區。“展板、展品太精美了,佈置得也非常有四川特色,家鄉的發展變化歷歷在目。感覺之前背過的講解詞,尤其是數據,一下子就具象了起來。”

這種成就感,令講解員精神抖擻,不斷在工作中提升業務水準。“講解詞第一句‘歡迎參觀四川單元’,就有講解員反復練習了幾十次。”夏芸表示,不同於自己平時介紹長征故事時採用的悲壯、慷慨激昂的語調,“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更應該突出一種自豪、快樂的情緒,並通過講解員準確地傳遞給觀眾。

開展以來,“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一直採用團隊預約參觀,每天觀眾人數約有7000左右,四川展區平均每天接待30到50個團隊。不少講解員首次參加國家級大展講解,收穫頗豐,上崗才幾天,李晨曦已經在手機備忘錄裏寫下了不少內容。“我之前習慣了室外講解,剛開始想跟觀眾拉近距離,結果不適合室內講解。”她發現,這容易束手束脚,影響參觀進度。“這是實踐中才能獲得的經驗,非常珍貴。”

在來來往往的眾多觀眾中,講解員們注意到,四川籍觀眾總是特別容易辨認。

“四川籍觀眾特別明顯,過來就先找跟自己老家有關的展品,聽說我們講解員都是四川人,馬上改用四川話跟我們交流,有點‘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感覺。”李晨曦說。楊麗對一位在北京某高校工作的四川觀眾印象深刻:“他說,‘我們雖然人在北京,但也是家鄉的一分子,推動治蜀興川也是我們的責任’。”

在四川展區,大熊猫元素尤其成為四川籍觀眾“打卡”的重點,不少人請講解員幫忙拍照。一位在央企工作的成都籍女士說,來老家的展廳,主要任務就是幫孩子拍大熊猫的照片。“大熊猫不僅是四川的一張名片,也是我們這些遊子的一種思念。孩子雖然出生在北京,但很喜歡大熊猫,或許這也是一種‘基因’的傳承。”

黨的二十大期間,夏芸還承擔了為四川省代表團講解的重任。“我們提前10天進入閉環管理,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演練。”作為一名已經工作17年的資深講解員,夏芸內心的榮幸更甚於緊張。“作為四川展區解讀者,向大家介紹大美四川十年砥礪奮進成就,不僅是對我的考驗和鍛煉,也讓心境得到了提升。”

應對觀眾“考驗”,每個字都要反復斟酌

讓講解員們意想不到的是,她們的工作也能為四川“帶貨”。“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板塊,展出了我省部分特色農產品,一些觀眾好奇詢問“這是真的嗎?”,在得到肯定答覆後,有人馬上掏出手機蒐索下單會理石榴等農產品。

除了這些“意外之喜”,講解員們介紹四川展區,還得應付各種考驗。

夏芸說,除了在京工作的四川老鄉,令她印象深刻的還有不少學生觀眾,“他們涉獵的廣度和深度,都出乎我的意料”。比如,講解中提到“華龍一號”時,不少學生會問,“華龍一號”是中國自主三代核電科技,那麼第一代、第二代是什麼;講到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有學生問,它和都在觀測宇宙的貴州“天眼”有什麼不同;講到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時,有學生問,它是用什麼資料、什麼工藝鑄造的……

“這些學生有的是初中生、高中生,有的是來自清華、北大的新生。他們勇於提問、敢於提問,還就一些問題跟我們進行討論。”夏芸說。

“對這些問題不能想當然地回答,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代表了一種權威的聲音,每個字每句話都要反復斟酌、確認。”李晨曦說,為了不讓觀眾留下遺憾,講解員們特意留下了他們的聯繫方式,在進行準確瞭解後,一一給予回復。

在大展上,還有不少參觀團隊“有備而來”,重點關注與其工作相關的展品。

“中核集團觀眾看到‘華龍一號’核島模型,就問我們‘人造太陽’在哪裡。”郭文薈說,四川展區參觀者中,國家電網觀眾直奔金沙江巨型水電站互動裝置、布拖(建昌)±800千伏換流站模型等展品,東方電力集團在京員工重點關注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模型……說起跟自家有關的“大國重器”,參觀者們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其中,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幻影沙盤前,總是非常鬧熱。“有一次,北京郵電大學的參觀者在展品前展開了熱烈討論,後面一群十幾二十歲的孩子伸長了脖子聽,真有一種‘勇攀科技高峰、少年決勝未來’的感覺。”夏芸說。

她對這件展品也有特殊感情。“這座觀測站位於稻城,那裡是我阿公工作、母親成長的地方。”同時,相對於其他更貼近生活的展品,它又顯得十分神秘:它是什麼?怎麼工作?能起什麼作用?夏芸不斷檢索學習,希望給觀眾講明白。

楊麗和郭文薈則更傾心於今年7月出土於三星堆祭祀區8號坑、首次向公眾展出的一件青銅人頭像。“一些媒體報導了這件青銅人頭像,所以有很多觀眾專門來看,大家都很震撼、很開心,不停地給我們提出各種問題。”楊麗說。

“工藝科技超乎想像,很難想像古蜀人怎麼做出這麼精湛的作品。”楊麗還沒去過三星堆博物館,讓她無比慶倖的是,自己第一次與三星堆文物“親密接觸”,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家級大展上,將一件“首秀”文物介紹給全國觀眾。(記者 餘如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