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社區七成居民是船長和海員,他們的很多心聲在社區改造中得以實現曾經以船為家,如今推窗仍能見“海”

上海 66℃ 0
摘要:“我20歲上船,在海上漂了42年半。”改造充分聽取居民心聲國權路322弄是一座只有兩排房子的老社區,96戶居民中,有70%是上海遠洋公司的退休員工。“改造全過程充分聽取了居民的心聲。”

  記者黃尖尖

  家住楊浦區五角場街道國權路322弄2號樓四樓的陸志平,退休前曾是上海遠洋運輸有限公司的一名輪機長。“我20歲上船,在海上漂了42年半。”

  他的鄰居,隔壁6號樓四樓的張龍清19歲上船,負責船舶通訊。“以前我們在同一條船上,現在我們住同一個社區。”

  最近,國權路322弄一座社區廣場完成微更新改造,讓老陸和老張驚喜的是廣場一面牆上的手繪畫:藍色的大海上,航行著帆船、集裝箱船、遠洋輪……“這是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史,也是我們年輕時的記憶。”

  改造充分聽取居民心聲

  國權路322弄是一座只有兩排房子的老社區,96戶居民中,有70%是上海遠洋公司的退休員工。“我們大半輩子生活在海上,對船有著特殊的情結。”記者走訪時,陸志平正在打理船舶手繪牆旁邊的綠植。

  陸志平1998年搬進這個社區,從他家窗戶望出去,正對著社區一片100多平方米的荒廢綠化帶。“以前這裡雜草叢生,一到夏天蚊蠅特別多,有居民在這裡種菜,有時還堆放著建築垃圾。”雖然就在家門前,但20多年來老陸從沒在這條路上走過。

  今年初,國權路322弄的更新改造作為上海“家門口的蝶變‘社區秀’設計大賽”項目之一,面向全社會徵集設計方案,後因疫情,更新改造一度陷入停滯。7月,五角場街道主動牽頭推動項目重啓,引入設計方來徵集居民意見。

  “改造全過程充分聽取了居民的心聲。”國權路322弄所屬的國年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莉敏說,街道引進的設計師、施工團隊和居民一起開討論會,很多點子是從居民的意見中產生的。

  家住一樓的孫偉是一名建築師,也是此次改造的熱心參與者。“小廣場有一面大圍牆,一牆之隔的對面是航太社區,我們是航海社區,各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於是我們就建議設計師把原來塗鴉牆的方案,改成航海主題的手繪牆。”

  這個想法得到了社區大多數居民的認可。小廣場從9月底開始動工,在街道和居民的支持下,施工團隊落實防疫工作的同時加緊施工,到10月中旬建成。

  有限場地劃分出多種空間

  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多地給居民提供休閒、遊憩以及基本生活功能?更新中,設計團隊引入模組化設計方案,將每個功能作為一個單元模塊,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類似拼樂高積木一樣的搭建。

  設計師將場地進行模組化細分,劃分出健身、休閒、開放和種菜等多種空間,將設計精確到每一個模塊單元“盒子”,以便微小的空間能被充分利用,使小空間煥發生機。

  藍天下,小廣場上佈設著黃色和木色相間的座椅、紅色的跑步道、綠意盎然的樹池。每到傍晚,居民們買完菜回家,會先在這裡休息片刻,孩子們在活動區域“跳房子”。住在社區後面的叔叔阿姨也情願繞道到這裡來休閒散步。

  白色的牆上畫著帆船、集裝箱船、遠洋輪,這些彩繪的小畫別有深意。“帆船代表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傳承老一輩的航海精神。”張龍清說,“我19歲剛上船時,就是在一條小船上工作的,後來到了兩萬多噸的集裝箱船上,再後來到了先進的遠洋輪……”

  大海也寄託著老張對家的思念。“以前每次出海,大半個地球兜一圈,要6個多月才回到上海。當時通信不發達,寫封信給家人,我人都回來了,信還沒到。現在每天推開窗看到這片‘海’,曾經在海上生活的日子歷歷在目。”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