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河北代表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參加黨的二十大的河北代表一致認為,報告對文化自信自强重要意義的深刻闡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文化藝術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培育新風新貌
“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報告提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二十大代表、廊坊市固安縣第二中學物理教師劉立華27年來從未忘記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在點點滴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用大愛書寫師者本色。
“教師這個行業所扮演的角色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劉立華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承擔著育人的重任。”囙此,除了為學生們傳授書本知識,她還非常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
2017年,劉立華參加了河北省第八届中小學幼儿園教師師德論壇徵文暨師德風采演講活動,她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徵文《教學相長——感謝孩子們的陪伴》獲得一等獎。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關係民生的幸福名額。
最是文化能致遠。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形成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構建鄉村振興美好圖景不可或缺的一環。
“甩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的日子。”二十大代表、阜平縣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興奮地說,“這10年,駱駝灣人的腰板直起來了!”在顧瑞利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畧,不僅要脫貧,還要讓鄉村美起來,讓鄉風文明起來。
豐富精神食糧
美好生活新期待
報告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代表們認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文化事業的發展,最大的受益者是羣衆,最根本的出發點是滿足羣衆需求。今年以來,河北各級財政共投入引導資金5700多萬元,撬動社會資金上億元,為深入推進文化和旅遊民生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面向全省城鄉居民發放文化惠民卡12萬張、文化惠民券151萬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000餘場,惠及羣衆500萬人次,文化惠民工程更加接地氣、聚人氣。
河北為文物大省,古迹眾多。省文物局通過網絡科技和智慧賦能,策劃編制的《跟著文物遊河北》智慧語音導覽圖,讓文物活起來。
報告中還提出,加强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羣衆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二十大代表、省體育局田徑運動中心(河北省田徑運動學校)運動員兼教練員鞏立姣22年來先後在全運會、田徑世錦賽等國內國際大賽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2017年在倫敦田徑世錦賽女子鉛球决賽中首奪國際大賽金牌,2021年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得女子鉛球冠軍。
今年4月,河北省教育基金會設立“鞏立姣體育教育”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提升中小學及幼儿園體育教育能力和體育科技水准,支持青少年體育苗子選拔和高水准體育賽事活動,獎勵有特殊貢獻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和體育成績優秀的學生等。“接下來,我會去偏遠地區挑選運動員苗子,讓那裡的孩子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體育夢想。”對於體育人才培養,鞏立姣代表已有了初步計畫。
鞏立姣代表說:“我要牢記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遞到羣衆心中。同時作為一名運動員,我要在賽場上發揚使命在肩、奮鬥有我的精神,頑強拼搏,突破自我,為國爭光。”
深耕特色文化
講好河北故事
報告中提到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土地。近年來,我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推出了一大批舞臺藝術精品。
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創排推出的《少年英雄》系列兒童國劇二部曲《少年英雄·雨來》正在創排中,首演在即;第三部作品《小兵張嘎》已列入計畫中。為更好服務各地羣衆、加强地方交流,今年夏季,劇院開展了“全國巡演萬里行”活動,走進山東日照、河南鄭州、山西晋城等地,讓各地羣衆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燕趙大地歷史文化之美。
代表們認為,要提煉傳統文化精華,讓燕趙精神活起來。打造一批具有深刻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地域文化品牌,樹立一批弘揚燕趙文化與精神的典型,創作一批弘揚燕趙精神的好作品,使人們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今年的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北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各類推介宣傳活動,使越來越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線上線下融入現代生產生活。通過組織舉辦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系列活動,講好河北故事,傳播河北聲音,彰顯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
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美好故事,讓優秀的歷史人物活起來。在河北大地上,忠誠守信、自强不息、捨生取義等各類美好故事和優秀人物比比皆是。代表們表示,“加强對這些故事和人物的研究、開發、整理出版,讓這些優秀文化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觀念,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記者李麗鈞綜合中國文化報經濟日報河北日報長城網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