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民族工作創新實踐

四川 51℃ 0
摘要: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9月23日,又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仁果鄉,聯合收割機馳騁在一望無垠的金色青稞地裏,翻起滾滾麥浪。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甘孜州丹巴縣革什紮鎮布科村。


凉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舍垮村幼教點,孩子們正在學習普通話。


在民族類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甜櫻桃”成了阿壩州當地羣衆的“致富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9月23日,又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仁果鄉,聯合收割機馳騁在一望無垠的金色青稞地裏,翻起滾滾麥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羌族靚女穿行果林,摘下一顆顆鮮潤飽滿的李子。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黃草鎮,彝族阿媽捧起一捆捆剛割下的苦蕎,喜笑顏開。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毛坪鎮的奇異果基地裏滿園蒼翠,果滿枝頭。宜賓市興文縣金黃的稻田邊,苗族小哥動情地唱響一曲《美麗的石海》……各個地域,每個民族,有著同樣的豐收喜悅。

四川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園。如今,這裡生活著15個世居民族,56個民族成分齊全。這裡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親如一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部署,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開創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局面。全省各族幹部群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櫛風沐雨、砥礪奮進,攜手走過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非凡十年。

A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今年9月,四川都市和社區民族工作迎來新變化。由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省民族宗教委組織起草的《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標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區民族工作標准(2022年版)》正式下發至全省各地民族工作部門執行。在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各民族跨區域流動加速、各民族羣衆向都市聚集發展的大背景下,四川專門針對都市和社區民族工作出臺的兩項標準,為全國首創。

“首創”“率先”“領先”,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民族工作屢有探索創新之舉。“這離不開黨對民族工作的堅強領導,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構建完善的新時代民族工作新格局。”省民族宗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省委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納入省委常委會和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年度工作要點。2015年以來,四川先後召開了兩次省委民族工作會議、兩次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出臺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等系列重要政策檔,切實加强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2018年底,在四川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明確由省委統戰部統一領導全省民族工作,進一步加強了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2019年,四川進一步完善了由31個省直部門(組織)組成的省民委委員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被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和績效考核,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部門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教育培訓內容。

在基層一線,全省3101個鄉鎮(街道)配備專(兼)職統戰委員,在26369個村(社區)配備統戰聯絡員,不斷強化基層一線民族工作的組織保障和力量保障。不斷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培訓、幹事創業的優良平臺。現時,全省各級少數民族幹部已有5.4萬人。

通過一系列務實有效舉措,四川逐步構建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B

推動各民族實現共同富裕

臨近國慶,在阿壩州黑水縣西爾鎮木日窩村的高原藥材鳳尾雞養殖基地裏,36歲的何金忙著在手機上跟成都、重慶的經銷商聯系生意。“去年賣了2500只,純收入6萬多元。”何金對未來信心滿滿。

曾經的木日窩村交通閉塞、設施落後、產業凋零。從2014年開始,脫貧攻堅改變了一切。一項項脫貧政策的落實、一筆筆幫扶資金的到來,讓這個典型的高半山區貧困村落煥然一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聚焦民族地區這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差异化政策措施,將民族地區的發展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全省大局整體謀劃、同步推進,四川民族地區實現了從貧困落後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脫貧摘帽了。2020年,四川民族地區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39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1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交通暢通了。格薩爾機場建成通航,雅康高速、汶馬高速全線建成通車,“村村通公路”全面覆蓋,民族地區立體交通網絡逐步形成。

產業興起了。成阿、成甘、甘眉、德阿4個“飛地”產業園區建成。阿壩州、甘孜州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民生改善了。“六項民生工程計畫”、大小凉山彝區十項扶貧工程、“9+3”免費職業教育、15年免費教育、“一村一幼”、教育和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畫等深入實施。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构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遠端醫療覆蓋率100%。民族地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參保率達100%。

活力與希望,在如今的四川民族地區隨處可見,但這還遠不是終點。

從何金的養殖基地出來,放眼四周蒼翠的大山,新建成的羊肚菌種植大棚錯落排列,還有藏香猪養殖場、紮窩光伏電站、特色水果種植專合社、釀酒坊……這些產業項目能為木日窩村帶來百萬元級的收入。

成功脫貧後,四川民族地區在鄉村振興發展的大潮中,向著共同富裕之路邁進。而各項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也在延續,幫扶力度不减、支持重點不變、惠及範圍更廣。

今年8月,凉山州錨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標,爭取到民族類專項資金2億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數位鄉村等數十個項目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始終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把民族類專項資金專案作為推動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手段,統籌綜合、集中投入、全面撬動、科學管理,投入民族類專項資金近60億元,實施近千個產業發展項目,培育了諸如攀枝花芒果、阿壩車厘子、甘孜藏中藥材、凉山艾草、雅安茶葉、宜賓竹製品等一批知名農業產品品牌,有力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未來,民族類專項資金還將聚焦鄉村振興發展,推動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省民族宗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C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在推動各民族實現歷史性跨越發展的同時,聚焦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著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大宣教格局逐步構建。2021年4月,四川率先提出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宣教工作格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持續深入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等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以34所中小學為示範引領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1000餘所學校深入開展校園舞臺劇展演活動等,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宣教育。

一批文宣教育基地建立起來。今年1月,四川首批8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正式命名揭牌。第二批10個基地的推薦設立工作又於9月啟動。三星堆博物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中國“兩彈城”、彝海結盟遺址等各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掛牌,讓紅軍長征、抗震救災、脫貧攻堅等偉大時代精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交匯融合、相得益彰。

一系列優秀文化作品、項目層出不窮。四川把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交融納入《建設文化强省中長期規劃綱要(2019-2025年)》,推動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打造出《彝紅》《辮子魂》《金山銀山》等一批藝術精品力作,啟動推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四川卷》《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四川省卷》編纂,面向全國開展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優秀作品徵集。

民族手工業蓬勃發展,藏羌繡傳承人楊華珍的作品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推薦點贊,藏族畫師拉孟的唐卡《紅船精神》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凉山越西的彝族服飾亮相北京時裝周秀場。

系列文化體育活動精彩紛呈。四川組團參加第十一届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第六届全國少數民族艺文會演均取得突破性成績。成功舉辦第十五届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全省第八届少數民族藝術節,規模為歷屆之最。

公共文化服務全面覆蓋。全省民族地區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覆蓋率均達100%,村級農民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在全省民族地區全面實施“一村一幼”計畫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現時在3934個“一村一幼”和2161個“一鄉一園”有近36萬名兒童接受國家通用語言訓練。

D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深入持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四川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凉山州、甘孜州、阿壩州全部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組織58個,省級示範區示範組織700個。2020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驗交流現場會首次在四川召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四川創建工作的重視和肯定。

進入新時代,聚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又有創新突破。

2020年7月23日,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現場會在凉山州喜德縣召開。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建設。

“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規範化、系統化、實體化。”省民族宗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著力完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機制,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打造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教育衛生、文化旅遊、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

從民族地區到各民族散居地區,從城市社區到學校園區,示範工程建設無處不在。

在農村,四川圍繞組織建設、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民生事業,結合基層治理,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運行、鄉村惠民服務和基層服務多元供給等機制,安排實施了300多個各類民生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僅省級層面就投入民族類專項資金超過13億元,打造361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引導各族群眾在“共同富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都市,始終把社區作為都市民族工作的著力點,重點建設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加快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動形成“共居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的基層治理新格局,以新時代都市民族工作標準、社區民族工作標準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兩標準一平臺”為覈心,推進都市民族事務治理規範化、精細化和社會化,讓新型城鎮化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現時已建成88個省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

在學校,四川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党的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等深度融合,建成131個省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學校。在民族地區尤其是中小學校創新實施“同運動·一家親”項目,充分發揮福斯體育運動項目增進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

在園區,四川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融入對口幫扶、東西部扶貧合作、“飛地園區”建設等工作中,通過共創共建模式,重點建設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園區、全域旅遊和生態保護示範區,示範基地成為各族幹部群眾跨區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

此外,結合四川實際,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納入川浙合作和省內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內容,推動各民族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E

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年7月26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條例(草案)》正式提請審議。

“這是四川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重要實踐。”省民族宗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新製定民族自治地方法規43件,修訂26件,3個自治州和北川縣製定“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再加上提請審議的《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條例(草案)》,四川已逐步構建起依法治理民族事務體系的“四梁八柱”。

四川始終堅持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同時,著力推動完善跨區域、跨部門合作機制,牽頭建立西部九省區(兵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跨區域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民族工作聯動機制建設。指導廣元、凉山等市(州)建立跨區域民族團結聯絡互動機制。例如四川北部門戶廣元,在省民族宗教委的指導下率先會同西北有關地區建設跨省聯創共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在服務管理流動少數民族羣衆、聯動防控疫情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用法律服務各族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創新實施風險隱患和衝突糾紛化解民心工程,設立民族事務法律援助服務中心,組建“同心律師服務台”,建成912個“一站式”綜合服務視窗,288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國率先創建“石榴籽”調解室,綜合運用法律、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衝突糾紛,截至2022年7月底,全省已建立191個“石榴籽”調解室,累計調解各類糾紛10433件,相關經驗在全國廣泛推廣。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决問題靠法”的意識觀念不斷增強。

9月9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雪線郵路上的“最美奮鬥者”其美多吉駕駛著滿載物資的郵車馳援“9·5”瀘定地震災區。“我看到那麼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救援、送來關懷,看到災區各族幹部群眾自力更生、守望相助,我們一定能够早日重建美好家園。”雖然地震造成的傷亡與損失令人痛心,但奔忙在災區的4天裏,其美多吉感受到更多的是信心與希望。

這份信心與希望,就是四川各族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寫照。(民宗宣圖片由省民族宗教委提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