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侍佳妮黃楊子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示,奧密克戎BF.7正在全球傳播,可能很快成為全世界流行的主要毒株。如今,我國已有多地檢出奧密克戎BF.7變異株。
BF.7變異株有哪些特徵,與此前流行的BA.5有什麼不同?對此,記者邀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王新宇解答。
新增受體結合域突變
王新宇介紹,BF.7只是長長的病毒基因變異名稱的簡稱而已,其全稱為B.1.1.529.5.2.1.7,而B.1.1.529就是大家熟悉的BA.5,BF.7是在BA.5基礎上繼續變異,囙此在其名稱後面再加尾碼。也就是說,奧密克戎是新冠病毒的一種變異株,奧密克戎BA.5是奧密克戎的一種亞型,奧密克戎BF.7則是BA.5的一種衍生亞型。
深圳市衛健委表示,相對於BA.4或者BA.5,BF.7的傳播速度快、傳染力强、代際間隔更短。“這三個短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含義是相同的。”王新宇解讀,代際間隔是指從病毒感染一個人,到此人又能够感染別人的時間長度。若其他參數不變,代際間隔越短,病毒傳播速度越快,傳染力也就越强。
病毒的傳染性增强,必然是蛋白結構改變導致的,歸根結底是基因序列的突變造成的。BF.7在BA.4、BA.5的基礎上,新增了受體結合域(RBD)突變R346T。受體結合域是冠狀病毒刺突蛋白上拳頭形態的胺基酸團塊結構,它就像一個“鉤子”,會抓住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從而感染人體。
受體結合域的變異,有可能會導致病毒感染特性的改變,比如傳播力變强。王新宇解釋:“病毒基因序列變異本身是隨機的,並不只發生在受體結合域。但只有發生了可以增强傳播能力的變異,新的變異株才會取代原來的流行株。囙此我們會觀察到,新冠病毒變異似乎主要集中在受體結合域。”
仍應堅持“三件套”“五還要”
那麼今年秋冬,世界會迎來新的新冠疫情浪潮嗎?10月3日,《自然》期刊刊發了對相關感染和傳播的因素探討。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傳染病流行病學家賈斯汀·萊瑟勒(Justin Lessler)表示,由於針對原始新冠病毒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疫苗推出得“有點慢”,奧密克戎正在進化並產生新一代的免疫逃逸變體。囙此,隨著秋冬季的到來,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國家病例數的上升。
從國內近期病例來看,BF.7的傳播力確實不可小覷。根據相關報導,不少BF.7關聯病例並沒有實際接觸,僅因為彼此“擦肩而過”或“同框”時,都沒有戴好口罩,就不慎中招。比如韶關市一名感染者於9月30日從呼和浩特返回韶關後,不佩戴口罩步行至公共場合、隨地吐痰,傳染了路過的數名市民。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寰宇日前表示,雖然對於已完成的感染者病毒基因測序結果顯示,上海在本土疫情中尚未發現奧密克戎BF.7變異株,但市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一是要堅持“三件套”“五還要”,做到“不紮堆”“不聚集”;二是要主動配合落實防疫要求,讓做核酸、打疫苗、勤掃碼成為自覺行動;三是所有來滬返滬人員按照有關規定配合嚴格落實“落地檢”,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活動;四是一旦出現發熱等可疑症狀,務必做好個人防護,及時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