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促協同種好“試驗田”

天津 77℃ 0
摘要:走在新時代“趕考”路上的天津,以創新謀發展,積極融入國家戰畧,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一馬當先種好京津冀協同發展“試驗田”。創新基因持續迸發推動產業“磁場”加速形成“中關村”是高科技的代名詞。

驅車沿濱海新區洞庭北路一路向北行至北塘,道路兩旁,一幢幢磚紅色的辦公大樓鱗次櫛比,分外惹眼。

6年前,作為京津兩市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示範園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以下簡稱濱海—中關村)在渤海灣畔應運而生,於時代洪流中,肩負起區域協同發展“排頭兵”的使命。

6年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高品質發展要靠創新,我們國家再往前發展也要靠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氛圍,營造優質環境”“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够心無旁騖、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中”……走在新時代“趕考”路上的天津,以創新謀發展,積極融入國家戰畧,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一馬當先種好京津冀協同發展“試驗田”。

瓣瓣同心、砥礪前行,攻堅克難、全力以赴,瞄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引領區、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地,一曲曲產業協同、自主創新的高品質樂章,正在這片熱土轟然奏響。

緊緊牽住“牛鼻子”

打造區域協同發展新引擎

濱海—中關村成立的初衷就是利用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積極承接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在這裡,北京高精尖產業研發優勢、高端人才集聚優勢與天津尤其是濱海新區先進製造業、可開發空間承載、海空兩港、成本等優勢聯合互補,協同發展有了全新發力點。

“覈心研發在北京,成果轉化來天津。”這一“強強聯手”的產業合作模式,為高科技企業成長提供了豐沃土壤。

在濱海—中關村,從北京來津的致導創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治國是見證者之一:“這幾年,我們實現了從單一航電模塊研發生產到整機研發製造的跨越,今年推出了2款整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今年8月公司搬遷,生產辦公面積從717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1246平方米。現時,我們自主研發的一款混合翼無人機產品已經量產,另一款正在進行小批量驗證。5年來,企業在濱海—中關村心無旁騖地進行硬體設備創新研發,取得了15項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擁有了全系統自主知識產權,成功研發了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營收年均增長近30%,去年營收突破千萬元,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李治國感慨。

從《天津市支持重點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印發;到濱海新區出臺《關於加快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關於進一步推動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再到園區納入天津經開區法定機構改革,進一步打開未來產業轉移腹地,加快北京創新鏈與區域產業鏈融合……緊緊牽住“牛鼻子”,天津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優化頂層設計,持續構建特色創新生態,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畧。

以“機制、政策、產業、服務”四方面協同創新,濱海—中關村將園區高品質發展與我市“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緊密銜接,區域協同機制更加完善,規劃定位更加清晰,創新示範作用更加突出。

於期待中,朝氣蓬勃的“試驗田”結出累累碩果——

成立6年來,濱海—中關村已具備了從早期科技孵化為主的發展階段向高成長型企業引育轉型的條件,累計吸引了3500多家企業,其中北京來津企業占比由2019年的16%提升至2021年的30%。2021年,園區新增項目1093家,3年年均增長47%,自園區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年度新增企業過千家,科技企業占比達50%。

隨著和能人居、北方漢王、卡雷爾等一大批優質項目落地,園區產業協同優勢逐步顯現,服務國家戰畧大局的能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新引擎。

創新基因持續迸發

推動產業“磁場”加速形成

“中關村”是高科技的代名詞。植入中關村基因,打造類中關村生態,經過多年發展,在濱海—中關村,創新之火早已燎原。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更為這裡指明了方向。

當時,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現場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中唯一一家農業科技型企業。3年後,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科芯成長迅速,在全國多地投產了10餘個智慧化農業種植生產基地,總服務種植面積超5000畝。

預計10月底,科芯在西青區精武鎮打造的現代農業智慧產業園區就將交付。“現在,我們正忙著選種、搭建科技設施等最後的籌備工作。這裡用上科芯自主研發的“AIPA”作業系統,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溫、光、水、氣、肥等都會被感測器檢測到,進而指導設備澆水施肥,甚至還能與氣象數據相結合,及時啟動防灾策略。”看著初見雛形的產業園,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胡建龍充滿期待。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

幾年來,濱海—中關村創新基因持續迸發,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大幅增强。

截至目前,濱海—中關村有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雛鷹企業均超百家,年平均增速分別達到了134%、182%和252%;並擁有6家市級以上雙創載體,離岸基地落地海外人才項目42個,吸引各類人才1500餘人,科技内容及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强。

創新帶來了活力與動能,更推動著園區產業“磁場”加速形成。

在今年6月舉辦的第六届世界智慧大會——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發展論壇上,正大天晴、柳丁意家人科技、上海仰和醫療、獴哥健康科技、愛迪星5個數位醫療項目集體簽約落戶。濱海中關村數位醫療產業聯盟也同期成立,園區生命大健康產業“朋友圈”進一步擴大。

這樣的集體簽約在濱海—中關村早已不是第一次。

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毅說:“引項目、搭平臺、强服務、做示範,濱海—中關村將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提升自主創新發展動能作為主責主業,確定了智慧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為主的‘3+1’產業體系。”

隨著產業資源加速集聚,園區產業集群規模初現,現時,形成了以聯匯智造、元和機器人、志鼎匯等為代表的智慧科技產業,以一瑞生物、海河生物、海普洛斯等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產業,以和能人居、洪發生態、煜伏光伏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中國(濱海新區)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天津(濱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為代表的科技服務產業。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園區將持續發力招商引資,加快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戶,帶動產業不斷陞級,成為促進京津兩市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新地標’。”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濤表示。

金融支持服務提升

打造特色創新創業生態

對於濱海—中關村來說,協同創新意味著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驅動、動能轉化,更在於特色創新創業生態對園區“造血”功能的保駕護航。

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金融“活水”的支持尤為重要。

拿到500多萬元融資,園區企業柳丁意家人負責人張丹懸著的一顆心踏實下來:“這筆融資真是場‘及時雨’,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有了資金支持,企業就能更專注於創新發展。”

柳丁意家人的順利融資得益於剛剛在園區設立的濱海新區知識產權風險補償資金池。“這個資金池可稱是一個知識產權融資產品保障機制,規模5000萬元,用於補償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園區乃至濱海新區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融資的本金損失。”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張恩峰說,這樣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現時,在資金池支持下已有5家企業成功獲得融資。

天津經開區也在積極探索園區利益共用機制及金融服務支持體系建設,進一步引導海河基金、中小企業擔保中心、銀行機构力量,助力濱海—中關村創新“產業+金融+科技”供應鏈,打造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金融創新啟動一池春水的同時,園區配套服務體系也日趨完善,進一步激發著企業創新活力與新成果轉化。

2019年,中國(濱海新區)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在濱海—中關村揭牌,主要面向高端裝備製造和生物醫藥產業開展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去年,園區又成立了濱海新區首家“黨建引領 共同締造”理事會,創新建立“理事會、協同專班、秘書處、智囊團+廉政工作站”運行模式,切實解決科技型初創企業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產融產需對接等方面的現實問題。運營一年以來,已解决交通出行、政務服務、人才公寓、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問題100多項。

以創新立園,以協同興園。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未來,濱海—中關村將進一步把科技驅動、自主創新、打造京津冀自主創新策源地作為主責主業,持續增强核心競爭力,不斷吸引和培育創新能力強勁、創新成果豐碩的優質企業與產業,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自主創新、協同發展的高分答卷。到2035年,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示範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