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避問題,傳播真實中國形象《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海外收視表現亮眼

上海 65℃ 0
摘要:昨天,在《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研討會上,業內專家認為,作為一部“硬核”話題紀錄片,亮眼的海外收視表現,開闢了中國外宣走向世界的新途徑。

  記者 鐘菡

  紀錄片《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中文版8月1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後,5集節目五周蟬聯全國省級衛視22點檔後節目收視排名冠軍,英文版自9月11日登入Discovery平臺眾多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周末黃金時段以來,5集整體首播收視率超過節目播出前四周時段平均收視率70.6%,重播收視率超過節目播出前四周時段平均收視率103.75%。

  昨天,在《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研討會上,業內專家認為,作為一部“硬核”話題紀錄片,亮眼的海外收視表現,開闢了中國外宣走向世界的新途徑。

  主動回應國際關切

  系列紀錄片《行進中的中國》是上海廣播電視臺國際傳播方面的一個品牌IP。此次SMG與Discovery聯合出品的第二季節目選取了中國各地在過去十年裏取得的成功經驗典型,進一步向世界介紹真實的中國和中國治理經驗,充分展現出中國是全球合作的受益者、貢獻者與推動者。

  “在內容創作過程中,我們與Discovery梳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偏見,甚至是抨擊,最後確定了這樣一條創作思路:不避諱敏感問題,針對這些質疑和挑戰,中國媒體、政府官員、社會各界越願意真誠地與國外受眾討論,對方也越願意相信你說的話。”總導演陳亦楠說。

  上海市廣播電視監測中心主任董亮也認為,《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善於發聲,用客觀事實給出權威回應。比如一些西方國家散佈、渲染“中國威脅論”,該紀錄片在第三集中選取中國科技創新成果作為佐證,體現中國科技創新的拼勁與闖勁,闡述科學造福人類,傳遞攜手合作理念。同時,節目不規避、不掩飾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考驗。比如生態篇中直面鄱陽湖十年禁漁,漁民就業及生活保障問題帶來的考驗,主動探討中國如何在長遠環境和中短期利益間做出平衡,體現負責任大國態度。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傳播中心主任呂新雨認為,《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承接了上海國際傳播紀錄片開創的借船出海戰畧,創造了一種中國主流電視臺與西方主流話語對話的新形式。

  提供講述中國故事新維度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在製作與傳播方面再陞級,尤其注重用世界的語態講好中國故事。在中國工作生活了25年的英國導演羅飛(Arthur Jones)擔任該紀錄片主持人,跨越中國大江南北進行深入觀察和採訪,走進故事人物生活工作的場景,和他們一起做事,一邊走路、一邊交談。主持人更多的時候是聆聽者和故事場景的參與者。鏡頭著力表現故事人物敘述時主持人的細微表情變化,他們與故事人物同喜共悲,這樣的處理管道極大增强了紀錄片的戲劇性和感染力。

  第二季的成功,在於講好了一個個中國故事。比如香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鄱陽湖水域生態治理讓“捕魚人”變成“巡護人”,“城市美容師”張雷得益於住房保障政策在中國超大都市安心居住生活等。一個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以小見大,由點及面,生動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初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羅毅看來,《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為紀錄片提供了講述中國故事的新維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及其背後治國理政的中國哲學、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一直是最吸引全球關注的中國故事,也是紀錄片國際合拍的重要題材。”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