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潤臨西貢磚久傳承

河北 68℃ 0
摘要:“建設貢磚博物館也一直是我的夢想,我就想讓更多的人瞭解臨西運河文化和貢磚燒制技藝,讓臨西貢磚文化活態地傳承下去。”

□記者高羚杳吳思影許曉星

邢臺市臨西縣境內流淌著綿延25.2公里的隋唐大運河、39.2公里的衛運河。臨西的風物不僅來自運河流水的津潤,也來自泥土、火焰與人民智慧的凝聚。

臨西衛運河西岸的陳窑村曾是明清兩代的官窑所在地,當時的陳窑村村民利用本地優質泥土燒制貢磚,並通過大運河運往京城。而如今,我們仍能在臨西縣尋覓到這項傳承至今的古法技藝。

在臨西縣的貢磚燒制基地,淩晨五六點已是一番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趁著溫度適宜,陳建磊帶領著工匠們忙碌地製作著磚坯。

“我們臨西的土很特別,這也是大運河給臨西帶來的禮物。這種土由於受過河道的衝擊,基本無雜質,並且沙黏適宜,也就成為製作貢磚最好的原材料。”臨西貢磚第十五代傳承人陳建磊介紹,臨西貢磚燒造技藝需要經選土、碎土、澄泥、醒泥、熟泥、制坯、晾坯、驗坯、裝窑、焙燒、洇窑、出窑等18道工序,傳承技藝十分精細複雜。

“我就是在窑廠長大的,從小就看著我爺爺、爸爸做磚,對制磚的程式和工藝非常熟悉。”陳建磊說,之前他也從事過別的行業,但對於制磚的這份記憶和成長在運河邊的情懷一直都在,就决心要把它傳承復興起來。

時間是最精妙的工藝大師。經過七天窑火的淬煉,磚塊就成了藝術品,而火候的大小也决定貢磚燒制是否成功。“現在我們燒窯過程中都有經驗豐富的‘火把式’掌窑來精准掌控火候。”陳建磊說,剛開始燒窯的時候,每次都是自己守在窑旁邊,不眠不休地盯著窑火,那種忐忑的心情至今銘記在心。

“聽,這清脆的聲音就代表這個磚沒問題了!”陳建磊敲了敲剛出窑的貢磚。臨西貢磚燒制出來的特點就是叩之清脆,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也被人稱為“會呼吸的磚”。這不僅僅是一項工藝,更是一種文化遺產。

當初為了復興貢磚燒制技藝,除了跟著長輩學習自家傳承以外,陳建磊還去陳窑村裏請教懂技藝的老人,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貢磚燒制技藝。“從第一爐火燒起來的時候,我就希望這窑火能一直燒下去,永不熄滅。”陳建磊說。

古老的技藝需要傳承,也要結合現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經濟價值。“剛開始只懂得把貢磚燒制出來,不知道它的銷路,就一下子囤積了很多的磚在廠裡。”陳建磊說,如今的臨西貢磚已廣泛用於全國各地的古建修繕,像正定古城、青州古城、成都杜甫草堂等地的古建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與此同時,貢磚產業還帶動了周圍村莊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近年來,臨西縣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建設思路,謀劃了“大運河文化珍珠鏈和珍珠盤”發展計畫,而建設運河文化貢磚博物館就是其中一顆“珍珠”。建成後,這裡將成為有高度參與性、體驗式的一處博物館式主題園林和旅遊景點,讓大家體驗到這項工藝的精妙考究,全面展示臨西縣貢磚文化,使之成為運河文化走向全國的文化視窗。

大運河和一塊塊貢磚,曾構架起北京城的風貌,而今年即將開始建設的臨西運河文化貢磚博物館就位於臨西大運河畔。“建設貢磚博物館也一直是我的夢想,我就想讓更多的人瞭解臨西運河文化和貢磚燒制技藝,讓臨西貢磚文化活態地傳承下去。”陳建磊說。

重新燃起的窑火點燃了貢磚復興的希望,而傳承人的智慧也讓曾經的御用貢磚煥發了新的生機,讓運河的文脈成為有源活水,長流不息。

标签: 陳建磊 傳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