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摸索都市更新經驗:既要保留風貌、提升功能,更要人民共建老社區願為公園改造往裏退二米

上海 58℃ 0
摘要:伴隨百年校園、百年公園的煥新,長寧作為上海最早實施全域都市更新戰畧的城區,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既要保留風貌、提升功能,更要人民共建。“都市更新,是為了更好地保留風貌。”長寧區副區長岑福康說。

  記者 舒抒

  國慶假期,家住長寧區華院社區的居民周榮華發現,家門口的蘇州河景觀步道和中山公園,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白鷺、小松鼠,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鳥類,每天早上推窗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得益於今年9月剛剛打開圍牆、實現融合開放的中山公園,還有去年9月完成提升的蘇州河華政段景觀步道。

  伴隨百年校園、百年公園的煥新,長寧作為上海最早實施全域都市更新戰畧的城區,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既要保留風貌、提升功能,更要人民共建。

  20路車站:工業遺存

  國慶前夕,翡世景觀合夥人潘晶再度來到中山公園3號門。看到市民在夕陽下坐在臺階上欣賞日落美景,作為此次中山公園空間改造的設計方,她倍感欣慰。

  相較公園徹底打開的北側圍牆、展露真容的“華東第一懸鈴木”,最讓她難忘的改造節點,是位於公園2號門、與華東政法大學相對的20路公車站。

  “第一次看到車站的圖片,尤其是煤精亭的照片,我們都不清楚這是做什麼的。”潘晶說,即便是附近的老居民周榮華,年輕時也一度以為這是一座“瞭望台”。

  作為設計師,美觀始終是潘晶考慮的重點。於是,最初製定改造方案時,設計團隊想過能否將煤精亭遷移至他處。但與公交公司溝通後,大家總算弄清楚這個小亭子的重要作用。

  “20路是電車,有兩根‘小辮子’,為保證通行安全,要定期在上面塗一層煤精,維持潤滑性。”而煤精亭就是有線電車重要的附屬設施,不僅不能撤走,位置還不能離車站太遠。

  如何讓工業特徵鮮明的煤精亭,與即將融合開放、變得愈發柔和的公園相得益彰,設計團隊和相關部門動足了腦筋。直到公園改造工程進行過半,才商討出車站最終的改造方案:候車亭與煤精亭採用與中山公園風格相近的英倫風,在外形上充分展現二者的功能。

  如今,人們走到20路車站,眼前不再是以往酷似集裝箱板房的藍色候車室,取而代之的是玻璃穹頂構建的候車亭。白色的煤精亭上,在人的視線平行處有幾行小字,介紹這一工業時代沿用至今的歷史遺存。

  “都市更新,是為了更好地保留風貌。”長寧區副區長岑福康說。20路車站的改造,凝結了上海都市更新的諸多縮影,車站煤精亭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電車維修裝置,而是要與車站一同成為傳承歷史風貌的標誌。

  600米林蔭道:每個拐彎都有道理

  “我們家打開北窗是蘇州河,南面窗外是中山公園,我每天都會到公園裏走幾圈。”周榮華所說的林蔭步道,是中山公園北側與萬航渡路相互融合後,所開闢的步行空間。原先這裡是高聳的圍牆和狹窄的人行道,如今實現了人車分流,也徹底將公園裏的綠化景觀“透”到了都市介面。

  而這條600多米長的林蔭小道,則凝聚了設計師、建設者、規劃和綠化市容等部門的多方心血,不僅設計方案幾易其稿,改造團隊還拿著粉筆,在現場不斷劃分和調整小道的彎曲形態,力求在不同維度都能達到美觀與實用兼備。

  “現在展現的林蔭道,每個拐彎都是有道理的。”潘晶說。原來,中山公園周邊的樹木都年代久遠,要盡力將每一棵樹都完好無損地保留,囙此林蔭道的路線都要根據樹木的位置調整。此外,林蔭道也保留了地坪起伏,人們行走時,無論是前行、回頭還是遠眺,都能看到流暢的景觀,實現“人在畫中走,人是景中畫”的美好意境。

  “蘇州河景觀步道華政段啟動時,就對中山公園和華政校園周邊的都市更新展開了整區域規劃。”岑福康表示,長寧是上海最早邁入全域都市更新的城區,而都市更新實則聚焦兩大內容,一是城區形態更新,另一個是功能業態的更新。囙此,都市更新並非簡單的由舊翻新工程,而是如何持續運營、長久維持這種更新的能力。

  所有能打開的門,都盡可能去打開

  而今,漫步在打開圍牆的中山公園,鮮少能看到“禁止踩踏”“禁止通行”一類的指示牌。

  “公園大門、景觀入口、通行的步道……所有能打開的門,我們都盡可能去打開。”長寧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王曄菲說。

  周邊居民既是公園開放的受益者,也在公園改造施工期間展現了支持與理解。

  華陽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仲靜雲,對緊鄰公園3號門的萬凱社區記憶猶新。這裡如今是眺望公園3號門梧桐廣場的最佳景觀社區。但此前長達20餘年,這個始建於90年代初的老社區一直沒有物業,保潔、保綠、保修都需要社區80多戶居民自己承擔。在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時,社區居民一度因沒有額外區域建造垃圾厢房而犯愁。

  得知家門口的中山公園要改造了,居民們既心心念念,又惴惴不安。

  不安的原因,是梧桐廣場的改建需要把社區圍牆再往裏縮進2米,讓廣場的進出道路能“走直線”,便於通行。但這意味著萬凱社區的大門、門衛室、水泵房、垃圾房都要再往社區裏退。為此,華陽路街道牽頭,公園改造的設計方與萬凱社區居民、蘇一居民區黨總支一起開了多次協商會。在此期間,公園改造的施工節點陸續完成,居民們每天看著圖紙上的林蔭道、百年梧桐、休閒廣場一個個變成現實,對家門口的美好環境有了更大的期待,也逐步理解並支持公園的改造。

标签: 中山公園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