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覈心示範區,整齊連片足有一人多高的玉米已進入蠟熟期,微風吹拂,玉米輕搖,傳遞著豐收的希望。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視察時,專程到梨樹縣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他說:“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給子孫後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用永續的觀念看待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協調好“用地”與“養地”的辯證關係。幾年來,吉林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不斷探索黑土地保護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新機制,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的趨勢實現了逆轉,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多管齊下賦强能
推廣應用見實效
“我這700多公頃地全部採用‘梨樹模式’,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澇,防病蟲草害,1公頃地能打糧2.4萬斤,節約成本1200元。”梨樹縣康平街道八裏廟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盧偉望著壟間腐爛的秸稈,脚踩鬆軟的黑土地感慨道,今年雨水大,產量卻沒受什麼影響,真是保護性耕作的功勞。
為了全力以赴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2020年7月以來,我省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黑土地保護領導小組,設立了黑土地保護管理機構,建立“田長制”,頒佈實施了全國首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製定了全國第一個保護性耕作技術規範,在全國首創測土配方施肥手機資訊服務系統,確定了每年7月22日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
2021年,梨樹縣率先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建設了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政府主導,糧貿、金融、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一體的生產格局,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單元,全程機械化操作,最大限度發揮農機具作用,整縣推進實施“梨樹模式”。
在措施保障方面,我省應用北斗衛星科技,啟動了農業機械化智慧雲平臺保護性耕作工作監測,免耕播種機安裝即時監測設備並同步上傳,固化保護性耕作地理座標,實現全省統一管理。
“為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今年,我省12億元保護性耕作補貼已提前撥付到各地,按照玉米秸稈覆蓋量60%以上、30%-60%、30%以下,劃分為每畝補貼不超過100元、80元和40元3個標準。”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處副處長王雷說。
政策推動、法規約束、措施保障、輿論監督……如今,黑土地保護已經形成全社會共識。我省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每年新增1000萬畝以上,實現“三連增”“三跨越”。2022年,我省優化提升“梨樹模式”,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283萬畝,穩居全國首位,實現適宜區域全面實施。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
攜手共建綠色發展
在遼源市東遼縣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近1000畝示範基地內,玉米套種毛葉苕子、蕎麥等覆蓋作物長勢喜人,研究員在田間觀測並對其生長狀況進行記錄。
“針對坡耕地區跑水跑肥等特點,探索使用了作物壟間覆蓋栽培技術,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起到固土培肥作用。”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向楠說。
2021年,我省率先在東北四省區與中科院簽訂框架協議,全面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農安、梨樹、鎮賚建設3個萬畝級覈心示範基地,同步推進30個千畝級輻射示範基地,形成梯次跟進示範推廣體系,開展科技創新成果示範推廣。
把科研人員論文寫在大地上。依託强大科研優勢,我省加强跨學科、跨地區、跨部門合作,建立了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籌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及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東北黑土地研究院,連續舉辦東北黑土地保護國際論壇,設立80餘個黑土地保護相關研究課題,實行任務發包、揭榜掛帥、驗收集成、保護獎懲等機制,設立黑土地保護專項資金,啟動重大科技專項,集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通過探索研究,我省構建起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護路徑,探索形成了秸稈覆蓋還田、深翻還田、碎混還田、米豆輪作、水肥一體化等黑土地保護模式,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猫”保護好、利用好。
2021年,全省示範推廣秸稈碎混還田近50萬畝,相當於過去3年的總和;秸稈深翻還田近100萬畝,比上年新增30%以上;採用米豆輪作科技150萬畝、鹽鹼耕地治理模式30萬畝以上。(閆虹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