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件絨繡精品亮相市群藝館,推動“非遺”走進日常不用筆為何能叫“東方油畫”

上海 52℃ 0
摘要:上海絨繡藝術大展昨天在市群藝館開幕,現場展示的53件絨繡精品、100餘件絨繡文創產品,讓市民有機會欣賞上海絨繡的藝術魅力和精湛技藝,並推動絨繡走進日常。

53件絨繡精品亮相市群藝館,推動“非遺”走進日常.jpeg

  觀眾在上海絨繡藝術大展上駐足欣賞絨繡精品。記者賴鑫琳攝

  記者鐘菡

  從西方油畫到東方墨韻,從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到層林盡染的中國山水,一幅幅絨繡作品技藝精湛。上海絨繡藝術大展昨天在市群藝館開幕,現場展示的53件絨繡精品、100餘件絨繡文創產品,讓市民有機會欣賞上海絨繡的藝術魅力和精湛技藝,並推動絨繡走進日常。

  上海絨繡是在西方毛線繡花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刺繡技法發展而成的藝術門類,是以針為筆、以線作畫、以全棉網眼布為畫板的“東方油畫”。它最初流行於歐洲,後傳入上海。上海絨繡也因其高超的工藝水準,融貫中西的文化內涵,以及對上海都市氣質的獨特表達,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展覽中,一些取材於西方經典油畫的作品遠看酷似原作,尤為令人驚歎,它們背後是傳承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上海絨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恒源祥絨繡工作室首席絨繡工藝師李薔從事絨繡創作40餘年,她的人物肖像作品大多為國際國內博物館收藏。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她用絨繡複製的名畫,如米開朗基羅的《女預言家利比亞》、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抱白貂的女子》、拉斐爾·桑西的《賓鐸·阿爾脫維提》等。“做絨繡很辛苦,能常年堅持下來是出於對它的喜歡。每一件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樣,當完成時,那種喜悅感是語言無法形容的。”李薔說。

  絨繡對色彩變化的要求很高,李薔介紹,要達到色彩飽滿、立體感强的效果,傳承人會用劈線的方法,一根絨線要劈成好幾根,每一針都有好幾種顏色。要完美表現自己所理解的稿子,還要自己調色、染線。很多時候,手上只有一張照片,她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將原稿的細節和特點補充完整,“要忠於原稿並且高於原稿”。

  對於推動非遺進入生活、親近福斯,此次展覽中也有不同的思考。“傳承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場”,上海絨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上海黎輝絨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藝術總監包炎輝表示,他們除了承接大型絨繡壁畫之外,也在積極拓展普通民用市場。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他們和上海坻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嘉秀工作室合作的空間裝置絨繡花鹿、上海三件套筆記本,胸針、錢包、背包、靠墊、鞋子、胸針、耳環、眼鏡袋等文創產品。儘管每件價格並不便宜,但自從他們送課去社區、去學校,教大家做絨繡後,再有人上門購買產品時,就不覺得貴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