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諸葛漪吳桐
過去10年,是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舞者朱潔靜與同事們乘風破浪的10年。2013年,她在綜藝節目《舞林爭霸》上感歎:“為什麼很少有人願意花一兩百元錢進劇院看一場舞蹈?”很快,她和上海歌舞團便夢想成真:2014年《朱鹮》首演,2018年《永不消逝的電波》首演,迄今這兩部現象級舞劇演出都突破400場,所到之處一票難求。
“上海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文藝工作者遇上最好的時代,推動《戰上海》《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上海原創劇作叫好又叫座。”朱潔靜說。
10年來,政策扶持吹動創作東風,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傳統文化新時代傳承與傳播、日漸壯大的觀眾群體反哺演藝市場,讓上海舞臺新作站在潮頭,青年人才如源頭活水,戲碼頭客似雲來。
彙聚世界力量,展示中華文化
17歲的高中生左伊加入上海交響樂團會員俱樂部已有10年,“我在安福路上愛菊小學時,離上海交響樂團所在地湖南路105號很近。當時演出沒有對號入座,門一開,觀眾拿上坐墊去搶座。”一轉眼,復興中路1380號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開業8年,左伊也曾作為上海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成員登上音樂廳舞臺。
演出場地升級換代,創作初心10年不變,上海基因、中國基因中帶著國際視野。10年前,上交聯合紐約愛樂樂團,委約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得主約翰·科裏亞諾創作交響樂《甜美的早晨》,作品靈感之一是詩人李白的《戰城南》。10年間,上交委約安迪·秋保、法齊爾·薩伊、陳其鋼、葉小綱、周龍、周天等中外作曲家創作了《中國狂想曲》《乒乓協奏曲》《悲喜同源》《咏·別》等多部“中國基因”交響樂。最近一個多月,上交又有交響音詩《千裏江山》、小提琴協奏曲《夜途》及《時間之輪》三部委約新作首演。團長周平說:“我們希望彙聚世界力量,創作出更多充滿中國元素,又能被全世界觀眾所喜愛的作品。”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同樣被觀眾與作品的熱情互動感染。9月2日,上海民族樂團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剛結束上海音樂廳第二輪駐演,10月第三輪駐演也開票了。穿著漢服來打卡的年輕人、被海派民樂打動的外國觀眾、看完戲還帶走文創產品的忠實觀眾,讓羅小慈信心十足。“《海上生民樂》《國樂咏中華》《共同家園》《共飲江河水》是我們不斷擴展民樂邊際效應,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原創品牌。”
在上海馬戲城,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時而驚歎、時而喝彩。2012年馬戲城裡的《時空之旅》是上海最火爆的演出,10年後《時空之旅2》在煥然一新的馬戲城駐演。頂天立地的旋轉中式會客廳、幾乎覆蓋整個舞臺的蹦牀、3D效果多媒體投影,將現代科技與中國雜技藝術無縫連接,傳遞上海精神,也是劇碼英文名“ERA2——Spirit of Shanghai”含義所在。
《時空之旅2》總導演阿蘭·巴什裏說,“每次來上海,我都會有新的驚喜和感慨。上海是一個非凡的都市,過去、現在和未來彙聚於此。”10月,《時空之旅2》有望達到平均每天一場,而演員主力同時挑梁今年代表上海競逐文華大獎的雜技劇《戰上海》。
老戲迷認可,年輕人喜愛
這幾天,上越“第十代”轉戰中國大戲院,推出演藝大世界“錦瑟年華”越劇展演季。這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專屬演出品牌。像朱潔靜一樣,“第十代”演員遇到最好的10年。
2013年,王俊傑和他的“淮四班”同學們集體入職上海淮劇團,他們也是前輩重視的劇團“獨苗”。2017年淮劇團為年輕人建立“淮劇學館制”,一年排演一出大戲。2018年,以“淮四班”為班底,淮劇團帶著新劇《神話中國》進軍愛丁堡戲劇節。演出最後一晚,觀眾與演員自由合影,一比特戴著棒球帽的男觀眾率先沖向舞臺。緊隨其後,觀眾三三兩兩走向心儀的演員,“太漂亮了”,“我喜歡長綢”,“好大的扇子”。這一幕烙印在王俊傑的腦海裏,“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無遠弗屆,關鍵在於如何展示、如何傳播。”今年7月,25歲的王俊傑線上上推出“卓越俊逸”淮劇專場,8.3萬人收看。專場統籌、導演、舞美和燈光設計、樂團,都是王俊傑的同齡人。導演譚昀說,“我們想獲得老戲迷認可、年輕人喜愛,讓他們產生對淮劇的興趣,走進劇場。”
9月,上海芭蕾舞團開啟今年第二輪巡演,《白毛女》《浮生一夢》48天在9個都市演出34場,兩個劇組都活躍著上芭首席演員吳虎生的身影。2003年,17歲的吳虎生考入上芭。第一個10年,他一步步跳向舞臺中心,成為《白毛女》“大春”的不二人選。第二個10年,吳虎生每年演出《白毛女》,“《白毛女》融合中國民族風格和西方芭蕾藝術,上芭演員想成為‘天鹅公主’或‘王子’,要先過《白毛女》這一關。”
吳虎生沒有止步於“大春”“王子”。近5年,上芭給他自編自導自演機會,《難說再見》《荊棘》《驚蟄》《浮生一夢》誕生,“如何讓觀眾看到我更好的一面?我仿佛多出一雙眼睛長在觀眾席,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
展演“碼頭”陞級創制“源頭”
9月初,觀眾“木馬”又從北京專程來到上海看演出了。來的次數越多,她對演藝大世界的環境也越來越熟悉。“每次來上海都會待幾天,每天看什麼戲排得很滿,大都是‘二刷’‘三刷’甚至‘N刷’。觀看演出的間隙,去哪裡住宿、哪裡吃飯、哪裡喝咖啡,也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在這裡看戲和生活非常舒適便捷。”
作為中國最早的音樂劇專業劇場,上海文化廣場過去十年會員數實現從0到37萬的突破。去年,上海共演出148臺911場音樂劇,占全國59.5%。上海文化廣場經常性購票會員超3萬人,其中有1158人年購票金額超萬元。
這個數位的背後,是上海文化廣場“十年磨一劍”的耕耘。從引進世界各地原版音樂劇,到出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粉絲來信》《也許美好結局》《星際信使》等中文版音樂劇,並打造原創音樂劇孵化品牌,文化廣場努力將自身發展成音樂劇產業風向標,從展演“碼頭”陞級為創制“源頭”。
在上海文化廣場所在的演藝大世界,音樂劇集聚效應正在凸顯。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出品的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未演先熱,亞洲塔樓《阿波羅尼亞》等環境式駐演音樂劇總能吸引從全國各地拖著拉杆箱來看戲的年輕人,中國大戲院定制音樂劇《夜半歌聲》駐場演出計畫年底開啟。“我們需要一步步穩紮穩打,靠人才、作品將演藝大世界影響力輻射至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全世界,讓音樂劇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張頌華說。
在演藝大世界,音樂劇只是眾多觀演品類中的一個選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京昆群英會”演出季,打響“看京昆到天蟾”演出品牌。2022年元旦,天蟾逸夫舞臺“京昆群英會”票房破百萬元,新春檔再破百萬元。今年國慶檔“京昆群英會”,上海昆劇團《玉簪記》已打響頭炮。在長江劇場,上海評彈團每月至少有2場演出,團長高博文說,“周邊一小時生活圈都市的粉絲,乘上高鐵,早晨來上海逛南京路,下午聽一場精彩的評彈,晚上與上海的親朋好友一聚,當天返回家中,可謂十分便利。”
9月9日至11日,《朱鹮》在上海保利都市劇院上演,9月14日起,《永不消逝的電波》開啟美琪大戲院新一輪駐演。作為上海歌舞團新任副團長,朱潔靜在思考,下一部“爆款”在哪裡?“我們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捷徑,也不能在過去的成績單上‘躺平’。在上海,有那麼多人與我並肩作戰,所以想到未來,我覺得既期待又刺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