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近日印發實施《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9月23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實施意見》進行解讀。
補短板,破解發展不平衡難題
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成為全國唯一省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推動體育場館為民惠民……放眼江蘇大地,全民健身的理念與行動正深度融入大眾生活,以愈發豐富的形式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至去年底,我省共建成健身步道3.79萬公里、體育公園(廣場)1155個,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48平方米,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40.4%,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3.1%。《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3%;到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50%。
“人民群眾迅速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和健身設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衝突仍然突出。”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榮錦表示,我省“去哪兒健身”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存在不少短板:總量不足,特別是百姓身邊的健身設施仍然不足;結構不够優,城鄉和區域差距比較明顯;載體不新,與自然、生態空間相融合的場地較少;管護不到位,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機制有待健全;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投資主體相對單一。
聚焦一系列短板弱項,《實施意見》注重普惠均衡,著力解决全民健身事業在城鄉、人群、區域之間發展不够平衡的問題,提出要推動全民健身資源合理分佈,均衡配寘城鄉全民健身功能,並强化全民健身數位賦能。省體育局副局長熊偉介紹,將持續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的幫扶力度,進一步縮小區域差距,推動城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內容和標準統一銜接,因地制宜建設便民體育設施,讓羣衆靠得近、用得上。
固基礎,部門聯動形成發展合力
《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增強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水准,設立“創建1500所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的目標。
“我省體育、教育兩部門聯合打造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聯合組織體育師資隊伍培訓,聯合推進實施青少年體育‘5621’計畫,即每個縣(市、區)至少佈局推動5類運動項目,每個項目至少重點佈局6所小學、2所國中、1所高中,聯合推動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建設。”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李金泉說,去年,省教育廳、省體育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强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揮兩個系統、多類資源的整體優勢,指導各地各校根據“雙减”和義務教育課後服務工作部署。現時,我省中小學開設各類體育社團近8000個、涉及體育運動44項。
我省還積極推進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助力體育强省和健康江蘇建設。省衛健委二級巡視員吳紅輝介紹,省衛健委已和省體育局聯合舉辦11期運動處方師的培訓班,培訓能够為慢性病患者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的慢病防控和康復等專業人員1083名。
我省還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推動建立國民體質監測點和健康小屋,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构探索體衛融合的簽約服務專案,啟動慢病運動健康干預試點工作,組織研製運動處方、運動健康干預等“點單式”簽約服務項目庫,提高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重點人群的個性化簽約率。
優配套,讓運動健身“觸手可及”
《實施意見》明確,要强化土地空間要素保障,如對社會資本利用舊倉庫、廠房、商業設施等空間改建體育場地設施的,實行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並提出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關於做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規劃保障工作的通知》日前發佈,提出通過優化設施佈局、明確用地安排、保障設施落地、提高設施品質、盤活空閒土地、保障土地供應等6條措施,提高全民健身設施佈局的均好性和利用效率。”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陳小卉介紹。
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明確要求新建居住區公共健身設施面積,杜絕全民健身設施“中看不中用”,用好都市“金角銀邊”,鼓勵複合利用土地建設健身設施……一系列政策舉措,為全民健身提供精准要素支撐。
我省近年來結合生態園林都市創建、都市更新行動、老舊社區改造等,加快推進全民健身載體和功能建設轉型陞級,努力構建“觸手可及”的社區健身生活圈。“我省已累計建成口袋公園2000餘個。”省住建廳副廳長陳浩東介紹,我省還開展“公園+”行動,引導增强公園綠地的功能複合性,新增健身設施,塑造人性化、有活力、可健身、可交往的綠色空間。現時,全省公園綠地活動場地10分鐘服務圈覆蓋率達80%。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