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桐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醫生陸子陽,已在雲南大理永平縣援建3個月。昨天,她把第一個回滬的假期送給了上海文化廣場70周年慶。“我每年的生日都是在劇場過的,劇場的生日我也要回來。”和陸子陽一樣,有許多市民選擇在這一天來為文化廣場慶生,他們帶來對這片街區生動的獨家記憶,交織出都市70年的變遷。
昨天,全新的歷史牆在上海文化廣場二樓環廊揭幕,可一窺文化廣場的風雲變幻。1952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將原逸園跑狗場改建成“上海市人民文化廣場”,同年11月正式命名為“文化廣場”。從舞臺、影院到臨時證券交易場所,到精文花市,再到國內首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的現代化劇場,70年來,文化廣場一直與都市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
“文化廣場陪伴了我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時光。”今年69歲的市民焦達告訴記者。
焦達至今記得,1981年,28歲的他曾在這裡看過日本歌星佐田雅志的演唱會,當時的舞臺裝置和燈光音響令他感到震撼無比。他還曾在這裡看過迪士尼經典動畫片《白雪公主》。後來他赴日本留學,學習兒童戲劇,而後一直從事影視和舞臺美術相關工作。文化廣場的劇場建成後,他還曾為這裡的演出設計過道具。
1992年的夏天,文化廣場成了上海臨時的也是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5年後,華東地區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精文花市”開進了文化廣場,年銷售鮮花約35億枝,占華東地區花卉年消費量的70%至80%,成為上海愛花人、買花人最常去的地方。
2006年,文化廣場改建工程試樁開鑽,浩大的深基坑工程由此開始。文化廣場改建的過程中,市民汪志星為文化廣場拍了幾千張照片,記錄著這裡的變遷。如今,他幾乎每個月都要來看兩場戲,最近剛看了國家話劇院的《四世同堂》和陝西人藝的《白鹿原》。
汪志星說:“文化廣場的歷史濃縮了上海的滄桑變遷,關於它的記憶,牽動著幾代人揮之不去的情結。它的每一種身份、每一張面孔、每一次變化,都凝聚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2011年,作為現代化劇院的上海文化廣場正式落成開幕。那年,剛剛參加工作,成為醫生的上海姑娘陸子陽買了張“山頂”的票,看了上海文化廣場年末大戲《巴黎聖母院》。“雖然離舞臺很遙遠,卻依然能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文化廣場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2014年,我在這裡看了十幾遍音樂劇《伊麗莎白》;2016年,我看了十幾遍德語音樂劇《莫紮特》。”
11年來,有來自11個國家的881場演出在文化廣場上演,吸引超過110萬人次觀演。文化廣場還累計為47臺原創華語音樂劇的124場演出提供場租减免與文宣行銷支持,呵護中國音樂劇的發展。
昨晚,陸子陽第6次“刷”文化廣場出品的《粉絲來信》。“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中文版音樂劇。作為外科醫生,工作中有許多壓力,每次來文化廣場,都像一次充電。”結束休假,陸子陽將回到雲南,繼續她的援建工作。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