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內科技創新名額升幅顯著黨的十九大報告列舉的6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上海躋身全球最佳科技集羣前列

上海 46℃ 0
摘要:可以看到,上海每年都在進步,科技創新水准已進入全球科技集羣前列。在大科學設施的支撐下,上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日益增强。黨的十九大報告列舉的6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 俞陶然

  從第19、第12、第11,到第9、第8,這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7年至2021年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裏,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羣”中的排名變化情况。可以看到,上海每年都在進步,科技創新水准已進入全球科技集羣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考察上海時作出重要指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從那以後,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擴充為“五個中心”建設。2020年,上海如期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如今,這座創新活力迸發的都市正在向下一個10年目標邁進——著力形成科創中心都市的覈心功能,為我國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貢獻。

  科學前沿:大科學設施群提升創新策源力

  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的頂層,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裡集聚著國家實驗室和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羣。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上海超强超短雷射實驗裝置、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過去10年,這些大科學設施陸續建成,為我國科技前沿探索提供了利器。

  在美國國家實驗室,流傳著一句話:“我們的科學家在耀眼的‘陽光’下工作,而其他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在微弱的‘月光’下工作。”光的强度,對很多學科的前沿探索至關重要。

  2021年,上海超强超短雷射實驗裝置在全球率先完成相關實驗,被《科學》雜誌評估為里程碑式進展。這種雷射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相當於把地球接收到的太陽總輻射聚焦到頭髮絲粗細的尺度。所謂“超强”,是雷射脈衝峰值功率達到拍瓦級(1拍瓦=1000萬億瓦);所謂“超短”,是脈衝寬度達到數十飛秒級(1飛秒=1000萬億分之一秒)。能量如此之高的雷射,能在實驗室裏創造出類似恒星內部、黑洞邊緣的極端條件,讓中國科學家在“耀眼的陽光”下工作,探索宇宙演化、腫瘤治療、精密加工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技領域的未知。

  經過10年佈局建設,上海在用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14個,覆蓋光子、生命科學、海洋、能源等領域,設施數量和投資金額均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

  在大科學設施的支撐下,上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日益增强。據統計,全市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數量(次)從2012年的60.6萬次升至2020年的330.3萬次。2018年,在上海誕生了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首例人造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位居當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前兩位。2021年,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論文107篇,占全國總數的29.8%。

  產業科技:建新型研發機構强化攻關能力

  如果說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高峰,那麼近年來成立的一批高水准科研機構,組成了科創中心建設的高原。

  作為一類新型研發機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是上海體制創新的產物。功能型平臺以支撐產業鏈創新和重大產品研發為目標,强化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核心技術突破,旨在彌補市場缺位,完善創新生態,支撐相關產業高品質發展。2016年以來,市政府多個委辦局協同推進建立了15個功能型平臺,它們分佈在9個區,分別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

  2017年,“超越摩爾”8英寸研發中試線在嘉定啟動運營,成為首個功能型平臺——上海微科技工研院的“鎮宅之寶”。“超越摩爾”科技以感測器為覈心,是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核心技術之一。依託這條國際領先的中試線,上海微科技工研院已服務企業680餘家、申請專利757件,還培育孵化出15家感測器和集成電路企業,對物聯網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顯得尤為迫切。為此,上海製定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的“上海方案”,組建了集成電路產業功能型平臺、生物醫藥產業功能型平臺、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研發人員聯合攻關,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連結的快車道。

  制度供給:從轉化“三部曲”到科研“特區”

  回首過去10年,上海積極參與了一系列國家戰畧科技任務:北斗導航系統、C919大型客機、量子電腦,航太領域的“天問”“天和”“天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深海領域的“蛟龍”號和“奮鬥者”號……黨的十九大報告列舉的6項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首過去10年,上海在多項科技創新名額上升幅顯著: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GDP)比例從3.31%升至4.17%,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17.2件升至58.5件,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年申請量從1024件升至3558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從4311家升至17012家,科技契约年成交額從588.52億元升至1815.27億元,外資研發中心總數從351家升至516家。

  成果湧現、數據上升的背後,是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的逐步形成。在這個框架體系中,有前沿科學研究高峰,有關鍵科技研發高原,也有普惠性制度供給。

  上海建設科創中心以來,持續强化制度供給。在國家授權上海先行先試領域,2016年國務院授權上海先行先試的10項改革舉措已全部落地,在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務制度、天使投資稅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改革舉措。在科技體制地方配套改革領域,已發佈超過70個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項以上改革舉措。其中,2019年發佈的“上海科改25條”旨在全面落實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覆蓋面廣、影響力大,體現了地方政府的頂層設計能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2017年以來,上海先後出臺《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意見》《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7—2020)》,“三部曲”充分激發了科研人員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積極性。“這幾年,我校在成果轉化方面實施了‘陽光工程’,有組織地扶持師生創業。大學老師創業再也不是‘灰色地帶’。”創立了一家機器人公司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力栩欣喜地說。

  加强基礎研究,也需要制度創新。2021年,市科委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分院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每年向每個“特區”投入2000萬元,並給予其充分的科研選項立項自主權,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從事風險較大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展望未來,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負責人希望“特區”湧現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成果,探索出契合基礎研究特點的組織和管理管道,為我國提升基礎研究水准提供上海經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