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話思想》第二季20集明起推出,以普通人的見聞感悟闡釋總書記重要思想在上海的生動實踐身邊百姓故事裏,讀懂非凡十年

上海 53℃ 0
摘要:當“王者級”藍騎士張文强戴上頭盔,接到當天的第一單外賣時,李政道學者鐘瑞丹正在實驗室裏緊張地盯著儀器,“90後”尼泊爾小夥弗蘭克則在通過手機視頻和老家的工廠確認發貨細節……

百姓話思想.jpg

  記者 王閑樂

  當“王者級”藍騎士張文强戴上頭盔,接到當天的第一單外賣時,李政道學者鐘瑞丹正在實驗室裏緊張地盯著儀器,“90後”尼泊爾小夥弗蘭克則在通過手機視頻和老家的工廠確認發貨細節……

  同一時空下,學歷不同、身份不同、工作不同的他們,都在上海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並與這座城市命運與共。

  乘風破浪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新時代上海要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近十年來,諸多重大國家戰畧在上海落地,要求上海展現非一般的擔當和作為,也為無數人帶來變化和機遇。

  “中國市場是我以前想像不到的大。”連續參加兩届進博會後,弗蘭克在上海注册成立了公司,進入進博會“6天+365天”常年交易服務平臺——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並開設尼泊爾進口館。據統計,現時已有超過6萬家外資企業在上海投資,在上海設立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857家和516家。

  巨變時代,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是上海的重要使命。

  2018年11月,面對張江科學城的科技工作者,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叮囑,“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一個月後,君實生物研發的新藥特瑞普利單抗上市,這是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以PD-1為靶點的國產單抗藥物,也是首個提交美國上市申請的國產抗PD-1藥物。

  2012年,君實生物剛剛創立,是張江藥穀的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了他們需要的實驗室,價值幾百萬元的流式細胞儀等昂貴設備也全部向年輕的創業者開放。“政府能為企業提供這些支持,我感到很溫馨。”回顧6年研發歷程,君實生物研發專案管理部總監蒙丹十分感慨。他們租用過的實驗室已經入駐一家新企業,未來的傳奇或許已在路上。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已形成基本框架體系,上海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已從10年前的4311家新增到超過2萬家,高水准科學家人數達到11215人。同樣在張江,量子物理學家鐘瑞丹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入了新近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這裡吸引她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在長聘教軌階段可以放開手脚大膽進行新型量子磁性材料研究,而不用擔心失敗。

  類似李政道研究所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如今在上海已有多家,大膽突破傳統的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我們希望營造一種自由的創新氛圍,使人才的價值最大化。”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現任首席科學家弗朗克·維爾切克說。

  也是這十年間,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畧。2019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掛牌成立,上海和江蘇一起,拆除了元蕩上劃分省界用的毛竹和網片。沒有了這些障礙,元蕩寬闊澄澈,成為開展帆船運動的絕佳場所。這讓年近七旬的帆船業者時立憲重拾創業豪情。

  “示範區探索了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敢於闖、敢於突破,就像帆船一樣,乘風破浪。”他說。這是一個縮影——示範區打通的不只是水路,更是發展需要的所有資源稟賦。成立兩年多來,示範區已經形成了88項制度創新成果,推進了100多個重點專案。

  詩意棲居

  “人民都市人民建,人民都市為人民”——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上海的楊浦濱江,提出“人民都市”重要理念。

  在這座城市,更多人對變化的感受來自生活體驗,比如,住進更好的房子。

  2021年12月25日傍晚,天已經快黑了,黃浦區建三居民區的居民們仍圍在居委會門口。當居委幹部拿著動遷公告走出來時,人群中響起了一陣歡呼。這裡的房子有著近百年的歷史,狹小逼仄,一到梅雨季,走進屋裡都要打著傘。不少人盼了一輩子,希望能住進新公房。

  2022年7月,建三居民區所在的地塊徵收工作完成。很多老人在告別舊居時喜極而泣,在新家,他們終於可以擁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更深遠的一層意義在於,經過30餘年的努力,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

  包括舊改在內的“老、小、舊、遠”民生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專門強調、要求關注解决的問題。為了建設“人民都市”,上海市委專門召開了一次全會,提出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同時,要讓人“詩意地棲居”。

  36歲的張文强對此感觸頗深。來上海打工5年,如今,他可以自信地說,自己是外賣員這一行的“天花板”——不僅月收入達到1.6萬元,更是在今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這座城市,他獲得了此前從未想過的人生出彩機會。

  安徽籍環衛工人彭苗苗也搬進了新家。2021年1月,她結束了十多年的租房生活,住進了徐匯區環衛職工之家。裝修精美的小屋裏,空調、冰柜、洗衣機、電磁爐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媽媽,你現在住的地方好漂亮!”老家的孩子在看到視頻後驚呼。“十四五”期間,上海還將繼續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力度,計畫新增20萬張宿舍床位,讓更多“彭苗苗”都能在此安居。

  高品質生活離不開優美的環境。上海環境集團再生能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老港分公司EHS部副經理施晨出生在老港鎮,離家不遠就是個垃圾填埋場,又髒又臭。如今,他工作在老港鎮,這裡擔負著處理全市所有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的重任。但今天的老港生態環保基地藍天、碧水、綠草環繞,看上去就像一座公園,甚至有當地居民在這裡拍攝婚紗照。

  距離老港鎮約40公里的浦江郊野公園,上海都市荒野工作室負責人郭陶然嘗試用最少的人為干預,恢復本土生物多樣性。如今,這裡生活著300多種鄉土植物,500多種昆蟲,82種鳥類,10種兩栖爬行動物,6種哺乳動物。

  “我們希望,未來上海有幾百個這樣的點,每個點的生物多樣性都很高,通過生態廊道,動植物可以自由擴散,都市的生物多樣性得以長期維持。”郭陶然說,“希望有一天,上海的實踐,可以成為超大都市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樣本。”

  薪火相傳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地。“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廣大黨員幹部的明確期望。

  站在神舟十四號飛船的發射場上,航太科技集團八院飛船型號分總體主任設計師楊華星不由想到了自己的父親。50多年前,他的父親參與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發工作。如今,他接過了父親的班,繼續為中國的航空航太事業奮鬥。

  信念是可以傳承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21年6月,中共一大紀念館剛開館,就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館內有12萬餘件(套)藏品,2021年新入藏各類藏品1500餘件。新館展陳展品總量由原來的278件增至1168件。

  “現在走進一大紀念館參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大家對於黨史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28歲的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員張欣怡說。

  紅色文化既是傳承之路,更是創新之路。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舊址遺跡成為黨史“教室”,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英烈模範成為黨史“教師”。上海豐富的紅色資源,已成為各類教育活動的生動教材。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舞臺上,“李俠”神情平靜,發出最後一封電報。台下,不少觀眾已是眼含熱淚——2014年至今,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累計演出超過400場,在上海演藝大世界駐場演出超過100場。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激勵著更多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接續奮鬥。上海歌舞團副團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朱潔靜說,有些觀眾給她留言,看完舞劇後就寫了入黨申請書。

  黨的誕生地,党的建設更要走在前列。如今,上海有10萬多個基層黨組織。從陸家嘴辦公大樓到老舊社區,從外企到快遞網點,從舊改到加裝電梯,都活躍著共產黨員的身影。黨建已然成為這座超大都市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的重要路徑。

  今年春天的大上海保衛戰期間,羅陽第九居委會黨總支書記楊曄帶領居委幹部堅守崗位,在保障數千居民平安的過程中感慨:“政策執行要到位,民生保障要有溫度,這就要求我們共產黨員要去團結帶領群眾,實現共商共治共建。”

  《百姓話思想》第二季

  第一集:告別舊裏

  第二集:在水一方

  第三集:紅色電波

  第四集:勞者安居

  第五集:大碼頭

  第六集:社區“一根針”

  第七集:張江初長成

  第八集:重繪青綠

  第九集:航太兩代人

  第十集:都市留風

  第十一集:溯古追今

  第十二集:紅馬甲哈比

  第十三集:修復荒野

  第十四集:上海很“未來”

  第十五集:花紅永樂

  第十六集:這行我是“天花板”

  第十七集:不忘來時路

  第十八集:出發,李所

  第十九集:天使之手

  第二十集:上海號,向更遠方

标签: 時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