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虹橋之源”,啟動空間潜能——訪長寧區委書記王嵐

上海 40℃ 0
摘要: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長寧經濟發展承受了較大壓力。在樹起“數位長寧”大旗之後,我們又打響了“虹橋之源”品牌。“虹橋之源”底氣何來?同時,地區數位化轉型與“大虹橋”相呼應,帶動長寧的城區空間轉型。

  記者 舒抒

  深度轉型拓寬產業空間

  記者:長寧在“十二五”末就率先完成舊改,意味著大規模土地開發就此結束。近年來,又受疫情等方面影響。空間局限和外部壓力之下,長寧經濟如何突圍?

  王嵐:過去十年,是長寧經濟社會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十年。我們在“十二五”末完成了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著手推進都市更新戰畧。“十三五”時期,我們在轉型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轉型,完善具有長寧特色的產業佈局,新舊動能開始加速轉換。

  長寧的財政收入在2019年曾經歷低谷,一方面是當年遇到了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另一方面,區域的財政收入結構在這一年經歷了階段性調整。但我們仍有底氣,因為長寧的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

  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長寧經濟發展承受了較大壓力。尤其是作為地區傳統優勢產業的航空和旅遊業,2020年拉低全區GDP增速近10個百分點。但我們依然有信心,因為從長遠來看,航空、旅遊等產業一旦恢復,增長潜力將不可限量。尤其是長寧已全域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區位樞紐優勢,决定了我們在產業結構上會繼續發展傳統優勢產業。

  同時,還要激發新動能。“十四五”開局,長寧實現了深度轉型的關鍵一躍,線上新經濟成為區域第一大產業,2021年占全區綜合稅收比重達42%。這一年我們的地區生產總值創歷史新高,達到1826.52億元,同比增長11.2%,居全市第一。可以說,長寧在有限的空間資源、艱辛的轉型過程中,經受住了各種考驗,走出了新路子,打開了新局面。

  記者:長寧實現深度轉型後,如何讓新興產業做大做强,形成“高原”和“高峰”?

  王嵐:“十三五”期間,長寧確立了航空服務業、“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時尚創意產業三大重點產業。在此基礎上,這幾年我們又發展了大健康、人工智慧、金融服務三大新興產業。長寧的土地資源比較有限,只有努力發展新興產業,才能持續輸出新的動能。

  數字經濟,已在長寧形成一片“高原”。20多年前,我們就提出了打造“數位長寧”品牌。今天面對都市數位化轉型的戰畧機遇,我們製定了新戰略,打造數字經濟轉型標杆區、數字生活示範引領區、數位治理最佳體驗區,上海首個數位人民幣應用場景就落地長寧。

  “高原”上立起“高峰”。長寧數位經濟增長迅猛,一些重點企業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例如拼多多,從2020年開始發力,當年實現了十億級的爆發式增長。近年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一批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湧現,已成為支撐長寧經濟的基本盤。對政府部門而言,服務拼多多和尋找下一個拼多多,兩方面工作都需要。不同互聯網企業的文化有差异,我們要深入瞭解,從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大虹橋”機遇拓展城區空間

  記者: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為長寧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王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和都市數位化轉型是國家和市里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長寧當前和未來發展的兩大重大戰畧機遇。

  在樹起“數位長寧”大旗之後,我們又打響了“虹橋之源”品牌。“虹橋之源”底氣何來?上海首個國家級工業區——虹橋開發區,1986年在長寧設立,由此孕育出虹橋品牌。從經濟維度看,“虹開發”就是現在虹橋中央商務區(又稱“大虹橋”)的源頭。今天長寧的區位優勢和歷史積澱,决定了我們要肩負起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重要彙集地的功能,成為長三角的前沿陣地,承擔起國際樞紐的功能。

  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長寧將以“二次開發”“二次創業”的精氣神,圍繞“開放特徵最鮮明、高端產業最集聚、城區功能最完備、輻射作用最突出”的目標,努力鑄就“最虹橋”。國務院批復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現時已經有26項高含金量政策在長寧落地,其中就包括“持永久居留證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等“破冰”級的開放創新。

  記者:被稱為“老虹橋”的虹橋工業區,在上海改革開放歷史上曾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向未來,這一空間如何轉型、煥新?

  王嵐:虹橋開發區的都市更新已被納入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都市更新,讓“老虹橋”與“大虹橋”在產業、空間、治理上形成呼應。要在優化“老虹橋”的功能形態上持續下功夫,下大力氣推進整區域改造提升。現時,晶耀虹橋、國展中心等標杆性項目正加快推進,多元市場主體參與“老虹橋”更新的積極性不斷被激發。

  同時,地區數位化轉型與“大虹橋”相呼應,帶動長寧的城區空間轉型。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海市域範圍內唯一的中心城區,我們充分結合這一區位優勢,沿軌交2號線佈局了跨越長寧東、中、西的數字經濟新“三帶”。這些片區化的產業發展佈局已經顯現出效果。今年1—7月,全區軟件和資訊服務業營收達1615億元,同比增長38.5%,占全市1/4;電商平臺交易額占全市比重超過1/4,居全市第一。

  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治理空間

  記者:近年來,長寧誕生了多個“爆款級”都市更新佳作,愚園路、上生·新所、蘇州河步道華政段等,令人印象深刻。如何持續打造小而美、有溫度的都市空間?

  王嵐:走都市更新之路,實現空間功能轉換,長寧一直在探索實踐。最近幾年,我們大力推進都市有機更新,精心設計和打造地區形態、自然生態與沿街業態,城區環境品質顯著提升,積累了一批“封面級”的都市更新作品,打造了“藝術愚園”“靜雅武夷”“人文新華”“漫步番禺”等四個美麗街區。接下來,我們會打造新一輪八個主題特色街區,推動蘇州河沿線百年公園和百年校園的融合開放,在推進上生·新所二期等項目建設的同時保護傳承好城區文脈,通過“公園+”建設讓公園與都市有機融合。

  希望長寧成為人們心目中有品位、有氣質,令人嚮往的人民都市,社區、街區、城區能够“四季都有好風景、轉角遇見小驚喜”。

  記者:最近中山公園的圍牆打開很受關注,公園改造過程中徵集了不少人民建議。

  王嵐: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古北市民中心,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這給予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視窗,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視窗。對長寧而言,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一份特殊的情懷,更是一種强烈的使命。我們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實踐案例、一項項富有成效的載體機制,充分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從中山公園開放並融入蘇州河沿岸景觀,到周邊社區的同步改造提升,我們都充分吸納了來自居民和社會各方的建議,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貫穿到城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各方面。

  近年來,我們不斷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開新花、結新果。圍繞加快建設“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在精品社區建設、新式里弄房屋設施改造、加裝電梯等民心工程,蘇州河步道華政段、生境花園、美麗街區等標誌性民生項目中,打造了一批聽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車”,人民群眾的“金點子”變成了城區建設和治理的“金鑰匙”。而今,全過程人民民主走進了樓宇、園區,“樓委會”等平臺促進了自治共治,“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在長寧蔚然成風,形成機制。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