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解讀把傳承北京都市歷史文脈的中軸線保護好

北京 68℃ 0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歷史文化是都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都市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是件大事”,要“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强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要求把傳承北京都市歷史文脈的中軸線保護好,以中軸線申遺為重要抓手,統籌保護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進一步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水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歷史文化是都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都市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是件大事”,要“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强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要求把傳承北京都市歷史文脈的中軸線保護好,以中軸線申遺為重要抓手,統籌保護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進一步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水准。

2011年,北京市啟動中軸線申遺工作。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確立的世界遺產保護制度,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國家和地方級的立法、規範措施應確保遺產保護完好。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北京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實施。

什麼是北京中軸線

鐘鼓樓、萬寧橋、故宮、永定門……這些聞名遐邇的歷史建築有一個共同點——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傑作》中描述到,“一根長達8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樑,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集中展現了13世紀至今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大創造與傑出才能,突出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時空觀、宇宙觀,承載了辨方正比特、天人合一、以中為尊、禮樂交融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禮儀文化,體現了中國人對以秩序為特徵的理想社會治理管道的追求,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突出的普遍價值”標準,“具有罕見的、超越了國家界限的、對全人類的現在和未來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的文化和/或自然價值”。

為了便於社會公眾瞭解和參與保護,《條例》第二條明確,北京中軸線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曆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都市歷史建築群。同時,在第三條第一項列舉了具體遺產點比特,包括北京鼓樓、鐘樓、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築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壇、永定門禦道遺存、永定門等。

除北京中軸線外,與之相關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環境,作為承載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的一部分,也是《條例》保護的對象。具體規定在第三條第二項至第八項,包括在中軸線居中對稱格局下形成的歷史城廓、歷史街巷、都市標誌物、景觀視廊、歷史河湖水系、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與中軸線價值密切相關的國家禮儀傳統、城市管理傳統、建造技藝傳統、民俗文化傳統等。

誰來保護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是歷史留給北京的寶貴文化遺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中軸線的責任和義務。

公眾參與是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趨勢。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有利於促進全社會對遺產價值的準確認知,提升共同保護的社會共識,促進遺產的永續保護和傳承發展。對此,《條例》第九條、第十條、第十四條、第二十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明確了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支持公眾積極投身遺產保護。例如,公眾可以利用市文物部門建立的遺產資訊平臺查閱資訊、共亯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開展研究、文宣政策、捐助資金、提供場所和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保護利用,還可以成為志願者,講好中軸線故事,為遺產保護貢獻力量。對保護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將予以表彰或者獎勵。

此外,《條例》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明確了政府、部門、保護責任人、議事協調工作機制、保護機构等多層次的保護主體和保護責任,著力構建系統、規範、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

怎樣保護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歷經元、明、清及近現代七個多世紀風雲變幻,保存延續至今十分不易。《條例》對標國際公約,在第十一條至第十八條提出了一系列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包括編制保護管理規劃,劃分遺產區和緩衝區,針對各類保護對象提出具體保護要求等,並從資源調查和保護監測、考古勘探、工程建設、騰退改造、應急保障等方面,規定了全方位的保護措施。

此外,《條例》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還對政府有關部門不履行保護職責,破壞或者損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古樹名木,未經審批在保護區域內進行工程建設或者其他影響中軸線傳統風貌、歷史格局的活動等行為的法律責任,與相關法律法規作出了銜接性規定(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涉及的法律責任規定》),為中軸線保護提供剛性約束。

如何讓北京中軸線活起來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只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軸線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內涵,加强文化展示,促進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軸線的生命力,使其更好發揮傳承文化、啟迪思想、推動發展的作用。

《條例》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規定了多種傳承利用措施。例如,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向公眾開放,鼓勵組織和個人向公共文化機构捐贈或者委託展示實物、資料,鼓勵高等院校、專家學者進行遺產價值研究,鼓勵學校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鼓勵保護區域內居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公眾體驗,促進中軸線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强對保護區域內的業態引導等等。

怎樣讓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涉及遺產地環境建設與居民生活,以人為本、盡可能讓公眾受益是中軸線申遺保護的重要原則。

居住生活在保護區域內的居民是中軸線申遺保護最直接的利益相關方,也是承載中軸線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群體。為了保障保護區域內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條例》第二十六條作出特別規定。一方面,要求保護機构建立日常溝通機制,聽取居民對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要求街道和社區組織居民參與遺產的保護、利用,以及遺產價值的發掘、展示和傳播,提升居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申遺的過程充滿了文物保護和都市發展的機遇,世界各地都在探索和實踐在申遺的過程中,帶動地方區域或都市整體發展。近年來,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加强重點地區綜合整治,統籌遺產保護與都市發展、民生改善,讓更多人民群眾享受遺產保護的成果。例如,探索了北京老城保護和改造的“共生院”模式,實現了傳承文脈、修補功能、改善民生、提升環境、繁榮社會的多重效果;對鐘鼓樓廣場進行整體改造,為居民文體活動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間,也成為中軸線北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對此,《條例》第二十七條明確,政府統籌協調遺產保護與都市發展、民生改善的關係,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遺產保護共治、成果共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