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雙遼市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上來,按照四平市委具體安排,採取更有力的舉措,彙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十個一”工程:綠美一條美麗鄉村風景線、提升一檔鎮區風貌、培樹一個鄉村基層治理示範村、創建一個農業科技示範區、建設一個科學儲糧先進村、扶持一個優質電商服務站、發展一個標准現代合作社、修整一條實用排澇溝渠、打造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站、創立一個四星級以上標準化基層黨支部為抓手,示範帶動,集中攻堅,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正踏歌而來。
抓特色產業躍升——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覈心。雙遼市堅持“先點後面、示範帶動”,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整體躍升。
在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區上,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有機和“精優特”的農業產業高品質發展之路,按照“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園區”產業佈局,大力發展水稻、玉米等主導產業和花生、胡蘿蔔、草莓等特色產業,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今年全市共落實市鄉兩級示範基地31個、萬畝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基地5個、千畝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基地21個,其中臥虎鎮協力村等3個萬畝保護性耕作示範基地、東明鎮前太平、東勝、後太平三村水稻高產示範基地、王奔鎮寶山村綠優水稻示範基地、一馬樹林下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紅旗街花生智慧農業示範基地、那木鄉那木村高標準棚膜草莓園區、雙山鎮秀水村現代農業示範園、玻璃山鎮聚寶村胡蘿蔔經濟高產示範園區等一批市級基地和園區,東明鎮前太平村綠優水稻種植示範區、服先鎮勤儉村玉米水肥一體化科技示範區、王奔鎮宏偉村玉米高產核心技術示範基地等一批鄉級基地和園區,成為新品種、新技術以及特色產業引領的先導區,示範作用明顯,黑土地保護、玉米寬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體化、水稻有序拋秧、綠色栽培、花生大壟四行淺埋滴灌等一些先進科技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體現了良田、良種、良法、良技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帶動了產業優化,糧經並舉。
走進臥虎鎮協力村萬畝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提檔陞級覈心示範區,只見綠油油的玉米隨風搖擺,翻滾成一片綠色的海洋。這裡的玉米莖稈粗壯,穗大飽滿,更特別的是裸露在地表的根系又多又密。村黨支部書記楊喜國介紹說:“這是因為土壤好,地力肥,苞米的根系才能這麼發達,向下紮得深,抗倒伏能力强。”
雙遼市十年九旱,風沙大,以鹽鹼地居多,這裡的土地為什麼能這樣肥沃呢?“我們這個示範區面積有1萬畝,全部使用保護性耕作科技,秸稈全量還田,不折騰大地,一年年養著土壤,效果非常好。”楊喜國說。
今年開始,雙遼市政府與中科院長春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進行戰略合作,全力打造“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雙遼覈心示範區暨200萬畝保護性耕作高標準示範區科技集成疊加模範,重點打造臥虎鎮協力村等3個萬畝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提檔陞級覈心示範基地模範。
如今,在協力村萬畝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提檔陞級覈心示範區,已將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科技同淺埋滴灌科技、新品種引進示範推廣有機結合。主要採取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淺滅茬均勻行壟作、平作及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淺滅茬寬窄行平作配滴灌科技等4種模式進行示範,增產潜力大、推廣前景廣。每公頃保苗7萬株左右,每公頃玉米產量在3萬斤以上,比實施前增產10%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增長0.05%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14%以上,降低工作成本15%以上,每公頃節本增效3000元以上。通過示範區引領帶動,徹底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並培肥地力,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雙遼市現代農業示範園位於雙山鎮秀水村,由吉糧集團投資1100萬元傾力打造,占地6605畝,創建玉米種植基地2600餘畝、水稻種植基地4000畝,配肥站一座,擁有新型水稻拋秧機、無人機、北斗導航播種機等先進機具45台套。示範園自2020年起,實施土壤改良科技,通過使用土壤改良劑改造園區內鹽鹼地,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能力。3年來,共改良土壤6000畝,推廣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科技,作物產量大大提高,公頃增產2000公斤左右。同時,採用水稻機械化有序拋秧、測土配方施肥、北斗導航無人播種、玉米寬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體化等科技,增產糧食10%以上,輻射帶動有規模合作社11家、農戶1300多戶。
抓人居環境整治——打造鄉村生態文明“新典範”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雙遼市堅持“綠化美化、提升鎮容鎮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體躍升。
整齊乾淨的農家小院,平坦筆直的村屯道路,隨處可見的綠樹紅花,一幅幅美景映射著雙遼農村人居環境的變化。
綠化美化美麗鄉村風景線。今年全市新建及完善提高15條精品線,全長91.2公里,累計投入各類苗木7.4萬餘株,其中茂林鎮、雙山鎮、柳條鄉、王奔鎮4個鄉鎮的栽植樹木成活率、保存率,都達到95%以上。
金秀田園美麗鄉村風景線,全長約42.8公里,是雙遼市2022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大建設項目之一。路線途經金良、桑樹、官井、白菜、小白、柳條、石頭、祥雲、百祿、秀水10個村莊,項目建設涵蓋活動廣場、圍欄改造、綠化提升、綠化圍擋、沿線亮化、沿線整體標識,以及導視系統、公共衛生間、沿線景觀藝術短劇等工程。以“建設幸福村居,打造美麗鄉村”為目標,以優化鄉村空間功能、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為載體,這條精品線正成為沿線村民的致富線。
途經的八一水庫,幅員遼闊、風景秀麗,五庫相連的天然湖泊,構成獨特景觀。“八一湖”旅遊風景區內有風景凉亭、排樓等旅遊建築物和設施,每到週末,便有很多遊客前來觀賞遊玩。
其中的百祿村,依託農業產業基地,打造了集餐飲遊樂、民宿體驗、戲水垂釣、休閒文化為一體的百祿·樂活小鎮農旅產業融合示範引導項目,規劃設計了雨水花園、乘風騎行、“多多的家”無動力兒童樂園、庭院燒烤一條街、發呆街、百祿方塘等主題板塊,成為農旅結合發展的“新高地”,填補了雙遼鄉村旅遊產業空白,帶動了羣衆增收致富。
鎮區風貌提升初見成效。茂林鎮、服先鎮、雙山鎮、柳條鄉的整體風貌大為改觀。鎮區路段綠化共計13967延長米,栽植各種綠化苗木1萬餘株,樹木粉刷3.8萬棵。沿街商戶門前雜物全部清除,井然有序。
茂林鎮幅員468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27個村,總人口4.5萬餘人。2020年下半年開展鎮區風貌改造,立足建設生態宜居鎮區,以為民便民為出發點,高站位謀劃,高水准運作,出實招、攻難關,鎮區風貌煥然一新。
投入314萬元啟動美麗鄉村項目,建設標準圍牆1400延長米,鋪彩磚3922平方米,鎮村地標全部落成。高標準對9800延長米路段進行了綠化,栽植各種苗木3501株。投資220萬餘元,更新3.8千米鎮區主次幹道兩側路燈200盞,並為140個路燈安裝了紅燈籠。
在鎮區內樹立智慧路標。通過微信群、大螢幕廣告等管道,廣泛動員羣衆,共同為“四路八街”重新命名,並確立了53處106個帶有二維碼識別連結互聯網功能的路標牌,實現鄉村事務“一碼通”。“智慧路牌”二維碼發放到每家每戶,羣衆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實时瞭解鎮村政務動態、疫情防控、公示公告等內容。
鎮區基礎設施提升,投資2971.62萬元建成雨污分流項目,投資1915萬元建成污水尾水項目。同時,投資54萬元建設政府廣場,為居民提供休閒環境。“現在一到晚上,居民都會聚集在政府廣場,扭秧歌、跳廣場舞,熱熱鬧鬧。老百姓樂呵了,說明咱的工作做好了!”茂林鎮黨委副書記朱斌自豪地說。現時,茂林鎮區153條巷路全部硬化,農村水泥路通屯通戶,達到了無死角、全覆蓋。
現時,茂林鎮商業街正在鋪設彩磚、進行路面硬化等。提起商業街的變化,雲生種業茂林種子化肥銷售大廳的個體商戶張立軍笑盈盈地說:“我在這兒經營種子化肥店20多年了,原來商業街的路又窄又破,可以說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現在的油渣路四通八達,道路拓寬後由單車道變成了雙向兩車道,交通便利了,客流量也新增了,生意越來越好,心裡別提多敞亮了。”
實用排澇溝渠作用明顯。全市修整溝渠36條、95.232千米,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排澇體系,在今年雨水頻多的氣候條件下,排澇溝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服先鎮五一村與合作村屬低窪易澇區,村民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為了改變現狀,服先鎮黨委、鎮政府經過多次實地踏查,在廣泛徵求當地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在五一村和合作村修整了7條排水溝渠。該工程今年4月1日動工,5月20日竣工,總長度12465米,動用土方13萬方,修建涵管橋8座,有效解決了困擾五一村和合作村的內澇問題,同時極大緩解了周邊5個村2200餘公頃耕地嚴重內澇問題,預計每年可减少損失500萬元。
興隆鎮連豐村地勢低窪,易發生內澇,造成耕地減產。今年年初,連豐村决定修整排澇溝渠。動用大型鉤機一臺,拉出土方1000多立方米,歷時15天修出排水溝渠5000延長米,農田受益面積達1000公頃。為了確保排水溝渠順暢使用,村裡組織公益崗人員,每週定期對溝渠進行清理。儘管今年連續下了幾次大雨,也沒有出現積水內澇現象。
抓治理效能提升——打造鄉村基層治理“新體系”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雙遼市堅持“典型引路、全面提升”,推進鄉村基層治理效能整體躍升,在繪就良序善治的“祥和圖景”上又添新彩。
培樹鄉村基層治理示範村。健全完善黨建引領“一網治理、雙應服務”基層治理模式,實施網格化管理,建實織密基層治理網格,圍繞抓黨建强動能、抓自治夯基礎、抓德治潤民風、抓法治促和諧的12項具體工作,創新推進積分制、清單制工作機制,形成治理特色,持續推進鄉村治理工作。
說起寶山村這些年的變化,王奔鎮寶山村的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以前我們村的不少小夥娶不上媳婦,現在外村的姑娘們托著媒人來說親。”
寶山村又名紮蘭屯,位於王奔鎮北部,幅員10.35平方公里,全村有2個自然屯、5個行政屯,共317戶1150人。這裡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用“破破爛爛”來形容毫不為過。近年來,寶山村以“六治”融合體系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逐步實現了由貧困村到示範村的華麗蛻變,接連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吉林省首批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四平市十佳旅遊鄉村”“四平市文明村鎮”“省級文明村鎮”。
黨建領治,下沉一線直面痛點。寶山村選優配强了村書記,配齊了村兩委班子,探索“黨建+”模式,構建起“組織一面旗、管理一盤棋、幹部一條心、發展一股力”的新格局。有了黨組織這個“主心骨”,村容村貌整治維護、廁所革命、秸稈禁燒等一系列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服務善治,回應百姓所需所盼。以服務為導向,寶山村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完善服務措施,健全“一視窗”受理、“一站式”代辦領辦的惠民服務體系。在村民眼裡,村委會就像“百寶箱”,在這裡既能辦理62項便民服務事項,又能解决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難題,“有事就找村幹部”已成為寶山村民的共識。
平安法治,提供普法用法援助。寶山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聯絡員制度,設立法律顧問工作點,實現小事電話諮詢、大事上門解答,為羣衆提供便捷法律援助。同時,注重用身邊事現身說法,利用公示板、抖音小視頻等管道開展法治文宣教育,以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法律知識送到千家萬戶。
長效德治,教化引導正向激勵。打造孝德文化亭和文化長廊,不定期開展“好婆婆”“好兒媳”選樹,宣導時代文明新風。成立“寶山村道德銀行”,將人居環境、保潔隊伍、五老模範、十戶聯防、優秀典範、產業帶動等6大類併入道德銀行的積分評比範疇,村民通過“兩薦一評”管道,獲得相應積分,憑積分到道德銀行兌換相應的物品,鼓勵更多群眾參與鄉村治理。
居民自治,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辦。寶山村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體村民大會,平常則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商議重大事項。選出39名有責任心的村民,組建村級聯防聯控十戶長,設計製作了戶長“權責卡”,正面為工作職責,背面為享有待遇,以此明確了“戶長要幹什麼,能享受到什麼”,實現有權利有職責,權責統一。注重發揮村規民約自治功能作用,將環境衛生管理、婚喪嫁娶管理等10個方面納入村規民約。
社會共治,聯合企業互助共贏。寶山村綜合社會資源,與7家愛心組織簽訂了互助共建協定,與4家二級醫院組建聯盟,與兩家愛心協會結對幫扶。共建組織提供的各類資金和物資,都投放到村道德銀行,為常態長效推動鄉村治理提供了穩定的保障。戶長團隊則為企業新增消費購買力、提升銷售額實現有力反哺,也為企業更好地開闢農村市場提供了便捷通路。
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基層黨支部既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又是一個堅固的堡壘。雙遼市著力提升農村黨建工作規範化水准,打造標準化基層黨支部,推動農村黨建工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全市今年擬打造四星級及以上標準化基層黨支部20個,重點圍繞村黨組織書記領富帶富能力、黨員幹部隊伍優化、集體經濟增收、村級治理成效、羣衆滿意度等方面開展創建活動。
永加鄉榮光村黨總支部設定“百姓說事”服務點,傾聽羣衆訴求,替羣衆排憂解難。平時由村書記每天負責接待,做到“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村”。說起榮光村家家戶戶的情况,村黨總支書記高景泉了然於心。哪家生活困苦需要定時關注,哪戶有殘疾人員需要醫療費用,哪家的孩子正在上學需要資助等等,高景泉都記在心裡。
“榮光道東垃圾已清理完畢。”這是榮光村村民在“羣衆隨手拍”村務工作群中發佈的一條消息。高景泉介紹說:“有了這個群,方便了問題上傳和資訊溝通,不但提高了解决問題的速度,也提高了羣衆滿意度。”
為了做好全村的脫貧工作,高景泉積極與財政局、農發辦、水利局、農電局等相關部門溝通,推進扶貧項目落地,其中包括育苗扶貧項目,占地面積3公頃,貧困戶戶均分紅400元;光伏項目,貧困戶戶均分紅700元;肉鹅產業脫貧項目,每戶增收500—900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協調投資570萬元,覆蓋耕地面積5000畝,打井58眼,全部通電配套設備齊備,農民每坰地可增收近4000元。現時,榮光村每年的年收入可達100萬元左右。
榮光村黨總支發揮村級集體、羣衆自主、結構產業優勢,帶動羣衆致富增收。依靠切割地、機動地,發包年均收入達30萬元以上;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高產經濟作物面積達200公頃,年新增產值350萬元。同時大力推進光伏產業、百畝種植園示範基地,村集體經濟實現連續遞增。榮光村貧困戶127戶、222人於2019年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21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元。
榮光村黨總支協調市氣象局、市財政局等部門組織,2019年為村裡建設了建築面積為482平方米的新村部,設定了“三室一廳”,即多功能室、文體活動室、醫療計生室和便民服務大廳;聯系對接96902部隊捐助扶貧資金201萬元,鋪設2500平方米文化活動廣場,修建室外黨建宣傳欄和文化長廊,安裝室外大螢幕、大型標誌性建築等;建立起治安巡邏隊和應急救援志願隊,以村幹部、“十戶聯防”戶長、輔警為骨幹,同時聘請1名律師為駐村法律顧問,形成村、屯、戶網路化格局。
如今的榮光村,已成為雙遼市人居環境整治、基層黨建和四好農村路的標榜示範村。
抓塑形鑄魂培育——打造鄉村精神文明“新風尚”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過程中,雙遼市大膽嘗試、推陳出新,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和志願服務促進中心深度融合,創新形成“一體管理、總體謀劃、平臺共建、資源共亯”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基層實際、適合羣衆需求的“三中心融合”發展之路。
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53個,縣、鄉、村文明實踐覆蓋率達到100%。此外,在合作社、扶貧車間、文化長廊,成立了2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實踐點,不斷延伸文明實踐服務手臂,使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思想建設的“主陣地”、文化建設的“主戰場”、文明傳播的“主管道”。
打造線上陣地,創新探索“互聯網+文明實踐”線上模式。建設雙遼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網路服務平臺,完善“羣衆點單、中心制單派單、志願服務隊伍接單、羣衆評單”的“閉環管理”服務模式,推動各種優勢資源和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現時,已完成文明實踐訂單千餘條。
夏末的傍晚,微風習習,在東明鎮王家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一幅百姓同樂、載歌載舞的熱鬧景象正在上演。村民們穿紅著綠,跟隨鼓點節奏歡快地扭著大秧歌,而那個把鼓點敲得激情滿滿的人,正是村裡的文書石義。據他介紹,這個廣場總投資近30萬元,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硬化面積1200平方米,綠化面積4000平方米,栽植了松柏和各種花卉,安裝路燈16盞,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亭1個、新建文明實踐文宣標牌13個。自建設以來,共舉辦廣場舞秧歌活動、移風易俗宣講、農技知識文宣等活動50餘場。
石義說:“建了廣場之後,大夥兒就有活動的場所了。天氣好的時候,我就帶著他們扭秧歌、下象棋,開展一些宣講活動,既能提升村民的身體素質、思想貭素,也有效利用了他們的閒暇時間。”
王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於2019年運行以來,不僅傳播了黨的創新理論、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還為疫情防控、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糾紛調解等提供了服務平臺。2020年,王家村兩位村民因土地邊界問題產生了糾紛,兩人找到村委會。當時一比特駐村輔警到現場排查,指出該範圍土地為集體資產,但是兩位村民並不認可。之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聘請了法律文宣員,將當事人召集到村部,在實踐站工作人員和文宣員的耐心講解下,當事人終於明白該土地確為集體所有,兩家最終和解。
抓生產方式變革——打造鄉村農民致富“新路子”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雙遼市圍繞鄉村振興這個長期目標,把眼光放在轉變生產方式、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上來,讓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遠支撐。
扶持壯大優質電商服務站。全市共扶持19個優質電商服務站,年收發快遞量達6000件。完善電商服務站貨架、牌匾等硬體設施,提供真空包裝機、打包機等電商化預包裝設備;設定專人負責站內衛生、擺放貨物和運營管理;建立網店服務體系,為村民的特色農產品提供免費包裝服務,利用直播帶貨、開設網店等拓寬銷售管道,幫助農戶售賣土特產。
走進王奔鎮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利華大姐正忙著裝貨:已經打包好的10斤一袋的笨面,裝進紅通通的禮盒裏。地上整整齊齊擺了兩排大禮盒。“這都是客戶下的單,昨天一單今天一單,我裝好就馬上給人發走。”她乾脆利落地介紹著,手上的活兒也沒停。
劉利華2014年開始做微商,是雙遼市的第一批微商。早些年在網上直播講傳統文化,積累了一些粉絲,又因始終堅守“以誠為本”的原則,至今已有3000多名老顧客,遍佈全國各地,並在口口相傳下,數量不斷增多。
王奔鎮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成立於2020年,主要經營雜糧、大米、笨面、散白酒、豆油、雞鴨鹅蛋、草編、酸菜、鹹菜等農副產品,通過微信平臺、網路直播等管道進行銷售,與3家物流企業、1家快遞企業合作開展代收代發業務,每月平均發快件900餘件,月收入約3萬元。服務中心銷售的大碴子、花生、黃豆等雜糧產品,全部來自脫貧戶。疫情期間,幫助脫貧戶通過線上銷售禽蛋上千枚。
為促進電子商務工作的開展,王奔鎮設立專人負責電商工作,落實相應政策,不僅提供了展臺、電腦、直播設備等軟硬體設施,還幫助對接快手2.0和杭州銷售公司。在鎮黨委、鎮政府的統一安排下,服務中心定期開展就業培訓。在二樓設定了90平方米的會議室,今年已培訓月嫂、護工、麵點師等100餘人,拓寬了農民增收通路。
穩步發展標準現代合作社。全市共發展標準現代合作社18家。家加禾合作社以整組農戶帶地入社、實施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全程託管、“公司+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等多種方式,開展生產經營,土地規模達5775畝,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效能,實現了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共贏。
雙遼市臥虎鎮浩然村天地緣農機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5月,註冊資本611萬元。幾年來,入社成員已從最初的6人擴大到180餘人,流轉土地從剛開始的幾公頃發展到今年的480公頃,種植作物從玉米發展到花生、小麥、黑豆、香瓜等10餘種,還養殖了100多頭牛。年收入也從當初的幾萬元,新增到現在的100餘萬元。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强,合作社主動對接市場,大力發展秸稈回收再利用,積極探索生態農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種植、養殖迴圈,延伸產業價值鏈,走出了一條集種、養、銷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新路子。同時將剩餘的秸稈打包,以500元/噸的價格出售,不僅為當地農戶帶來新鮮低廉的飼料,還新增了合作社的收入,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環保問題。通過合作社的帶動引領,現時浩然村養殖戶已達到80戶,存欄育肥牛800多頭,年收入600多萬元。合作社還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共招募貧困人員10餘人,年人均工資收入超過2.3萬元。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戶儲糧,是國家儲糧的重要補充;農戶儲糧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雙遼市委、市政府深知,搞好農戶科學儲糧,减少儲量損失,相當於開發了“無形良田”,既新增了糧食產量,又提高了農民收入,是利國利民的大事、要事。為此,以“建設一個科學儲糧先進村”,來推動全市“小糧囤”工作。到現時,全市共建設符合玉米預計產量在1000噸以上的科學儲糧先進村21個。
玻璃山鎮合心村提前謀劃,今年初成立了科學儲糧專項工作小組,對種糧大戶和中小戶細化梳理,建立台賬。根據去年冰雪過後造成“地趴糧”戶玉米高黴變、高損耗、低品質、低收入的狀況,確定以村幹部戶、黨員戶、種植大戶為引領,文宣科學儲糧知識,做好地面硬化前期工作。統一購置紅磚,為每個農戶節約2000元左右。
村兩委成員積極入戶文宣,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因陋就簡,不管是採取“碼趟子”“上棧子”“上樓子”等辦法,還是利用鐵絲網、聚乙烯網等儲糧裝具,一定要使玉米離地儲存,徹底消滅“地趴糧”;相同條件下,儘量把玉米放在通風好的位置儲存,利於降溫、降水、保糧;把未熟棒等揀出單獨晾曬,防止污染好糧;督促農民勤觀察糧情,發現隱患及時翻動,最大限度减少糧食損失。
採用農企對接、“糧食銀行”管道,引導村民科學儲糧。村幹部入戶進行宣傳發動,推動農戶自覺進行科學儲糧。通過鎮黨委、鎮政府的積極聯系,合心村部分農戶已與四糧集團簽署“糧食銀行”意向協定,逐步實現從“存糧在家”向“存糧在庫”過渡。把科學儲糧納入“道德銀行”評比積分兌換細則中,按照村集體要求,硬化存糧地面的獎勵50分,通過站棧子、碼堆等管道實現安全儲糧的獎勵100分。現時村內有40餘戶種糧大戶自發鋪設了院內磚地,其他農戶也計畫在秋收後硬化地面,進行立體儲糧。預計全村可以减少糧食損失16萬斤,减少經濟損失8萬元。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