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建設共建共用、共同富裕的自由貿易港
共亯改革成果共創美好生活
見習記者劉曉惠
正值白露,三亞市崖州區三更村1.5萬餘畝芒果還在催花保果階段,北京、吉林、福建等地的訂單就已紛至遝來;
開學伊始,海口市一批“高顏值”新學校亮相,優質教育資源不斷輻射下沉,百姓“好上學”“上好學”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金秋時節,博鼇超級醫院漸凍症多學科會診中心正式成立,給漸凍症患者就醫提供了更優選擇;
……
一個個民生亮點,一項項民生成就,共同匯聚成海南百姓上揚的幸福曲線。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海南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期間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記黨的根本宗旨,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
海南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重要講話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扎實推動共亯共建、共同富裕。
推進鄉村振興 實現民富業興
九月的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一日不同景。清晨,青山雲霧繚繞;午後,白雲倒映田間;傍晚,夕陽為一座座茶山鍍上金邊。這裡生長的大葉種茶味甘清甜,成為黎鄉羣衆脫貧致富的“金葉子”。
近年來,隨著政府加大支持,茶產業成為毛納村特色產業,全村種植茶葉面積超500畝。與此同時,毛納村還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緊扣黎族文化和熱帶風情這一主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到“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再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海南不斷探索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省委書記沈曉明要求,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來謀劃推進,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海南模範”。
省長馮飛提出,2022年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高度重視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加大政策落實、工作創新,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盼頭、農村有看頭。
2021年5月27日,海南省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踏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一年多來,“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强力引擎,一支鄉村振興幹部隊伍在實踐中迅速成長,全省各市縣湧現出一大批鄉村致富帶頭人。
“老鄉”腰包鼓不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名額”。2021年,海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6元,同比增長11%,增速創5年來新高,並快於城鎮2.6個百分點。
幸福生活,在接續奮鬥的鄉村振興圖景中徐徐展開——
三亞市博後村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遊、特色民宿等產業,帶動6000多名村民增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7000多元新增到2021年的2.81萬元;
海口市施茶村依靠石斛產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年前的3600元提高到如今的3.2萬元,成為鄉村振興“樣板間”;
瓊海市沙美村與陝西省袁家村、陝西裕華集團合作打造“博鼇袁家村·沙美印象”項目,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面向未來,海南將緊緊扭住促進脫貧羣衆穩定增收這個關鍵,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要求,依託特有生態資源稟賦,繼續做大做强脫貧地區以有機農產品生產為主的鄉土特色產業,以休閒農業為主的鄉村旅遊產業,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鄉村文化產業,促進產銷對接、農民增收。
增進民生福祉築牢民生底線
“我的醫療費負擔大大減輕了,感謝黨和政府!”來自文昌的李先生曾是一名肺癌患者。2020年8月,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推出全球特藥險,該保險涵蓋了70種抗癌特藥,更多普通患者用得起特許藥械。李先生成為眾多全球特藥險的受益者之一,生命得到了延續。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近年來,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在醫療、養老、托嬰、住房、教育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出了一系列溫暖人心的舉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樂城,像李先生這樣的故事時常上演。自2013年獲准成立以來,樂城的先行優勢日益明顯。一項項先進醫療科技、國際創新藥械紮堆落地,一批批優質項目接連入駐,全球特藥險服務範圍不斷擴大……樂城先行區正奮力鋪就全民健康的先行之路,已成長為初具雛形的國際化醫療園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步伐的加快,全省不斷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自2018年起,海南陸續投入23億元,用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构標準化建設,從硬體、人才、服務等多方面提升基層醫療水准,著力解决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的目標從願景變為現實。
教育和醫療一樣,原本也是海南百姓“急難愁盼”的民生“短板”領域,但近年來,“短板”逐漸補齊,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來源。
“環境美,教學好,我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學校。”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烏石學校六年級學生莫耀鴻說。
6年前,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莫耀鴻的母親楊雲玲把他送到海口一所私立學校,不僅費用較高,來回奔波也十分辛苦。“這幾年,瓊中教育越來越好,師資隊伍加强,教學品質提升,讓孩子回到家門口念書,我們放心。”楊雲玲說。
這兩年來,瓊中、萬寧、陵水等原先的教育薄弱地區不斷出現“回流潮”,陸續有近萬名學生從外地回流。
據統計,海南基礎教育堅持“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調結構、促特色”原則,多年來累計引進各類優質學校83所,實現市縣全覆蓋,提供超過16萬個優質學位,引領帶動區域義務教育質量快速提升,有力回應了海南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熱切期盼。
回應百姓期待激發就業活力
“在‘就業驛站’的幫助下,我順利找到了工作。”近日,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居民杜澤恩說,3個月前,他在海南“就業驛站”樂東黃流站幫助下,被該鎮一家公司錄用為設計師。
就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給就業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我省堅持强化就業優先政策,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打好繳費緩减、穩崗返還、資金補貼、就業幫扶、就業服務相結合的“組合拳”,千方百計穩定就業大局。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打通就業“最後一公里”,在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省就業局)指導支持下,樂東、海口、三亞、東方、昌江、瓊中、臨高等市縣和部分高校,累計建立“就業驛站”40餘家,為求職者“扶上馬、送一程”,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今年以來,我省建立“點對點、一站式”服務通道,成規模、成批次輸送農民工返崗復工。據統計,全省共“點對點”輸送農民工4414人,挖掘和培樹農村“三支隊伍”(勞務帶頭人、致富能人、鄉村匠人)3210人,帶動就業39723人,進一步提升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秋日的定安縣定城鎮羅溫村,韻味悠揚的瓊劇正在上演。
當前,全省各地越來越多的文藝團體和文化組織走進鄉村,把文藝演出、電影放映、圖書閱覽等文化服務送到農民家門口。
近年來,省圖書館二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等都市公共文化設施項目開工建設,形成了覆蓋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行政區域的全省公共文化設施四級網絡。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扎實推進,使得羣衆文化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展望未來,更多的民生紅利將在瓊州大地漸次釋放,共建共用、共同富裕的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將溫暖千萬海南人民的心田。海南將繼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本報海口9月14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