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文君路欽淋宋宇星
“是青頭潛鴨!又拍到了!”
蘆葦蕩裏,雄安新區白洋澱清亮的水面上,一艘小船緩緩駛過,波紋蕩漾開來。安新白洋澱攝影家協會主席張學農坐在船頭,興奮地滑動相機,欣賞著剛拍到的青頭潛鴨幼鳥。畫面裏,兩隻憨態可掬的“小寶寶”,正跟在“父母”身後,笨拙地拍動著褐色的小翅膀。雪白的肚皮圓圓的,在蓮葉下若隱若現,煞是好看。
“我是喝著白洋澱水長大的,小時候跟父親划船去澱裏捕魚,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鳥類。”張學農是土生土長的水鄉人,對這一澱清淩淩的水格外有感情。夏天跳進水裏紮幾個猛子,口渴了舀起澱水就喝上幾口,是他兒時最寶貴的記憶。
上世紀70年代後,由於氣候乾旱、上游來水减少、工農業用水量新增等原因,白洋澱連續幹澱多年。“環境被破壞了,鳥兒也全飛跑了。”張學農說。
張學農的話得到了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處處長劉洵的印證:“那時白洋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遠看水面上像漂著一層油膜,鳥兒飛走了,很多魚類也都消失了。”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以來,河北多管齊下,一體化推進補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澇,不讓一滴污水入澱,白洋澱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白洋澱澱區水質實現“一年一個臺階”跨越式突破,從2017年的劣Ⅴ類水提升到2021年底的全域Ⅲ類水,創1988年有監測以來最好水準,躋身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與此同時,河北省統籌黃河水、長江水和水庫水,累計向白洋澱補水28億立方米,使得澱區面積由170多平方公里恢復至275平方公里,水位穩定在6.5米到7米,有效改善了白洋澱的水動力和水迴圈,“華北之腎”功能初步恢復。
水質好了,環境改善了,白洋澱重新成為水豐魚肥的生態樂園,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此安家,變成“留鳥”。今年5月下旬,省林草局在對白洋澱濕地鳥類進行監測時,發現了10餘只青頭潛鴨成體。7月初,首次拍攝到多組青頭潛鴨雌鳥與雛鳥活動的影像。經多位國內權威專家鑒定認為,觀測到的是青頭潛鴨成鳥帶雛。
“這說明白洋澱已經成為青頭潛鴨的繁殖地,在區域內形成了穩定的種群。”劉洵笑著說,野生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晴雨錶”,青頭潛鴨被譽為“鳥中大熊猫”,是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生態環境極為挑剔,以往只在遙遠的西伯利亞繁育雛鳥。它們在白洋澱“安家”,有力佐證了白洋澱生態環境的改善。
不只是青頭潛鴨,小天鹅、灰鶴等越來越多的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在白洋澱現身亮相,“百鳥天堂”的勝景重現。據統計,白洋澱現時野生鳥類共計237種,較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前新增了31種;魚類恢復至44種,中華鰟鮍等土著魚類重現白洋澱。
“除了白洋澱,我省衡水湖、邯鄲永年、滄州南大港、張家口壩上康巴諾爾湖都有發現青頭潛鴨的記錄。”水生態學學者、衡水學院教授武大勇認為,青頭潛鴨在河北越來越多地方出現甚至“安家”,表明河北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今年以來,河北加快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態監測評估,實現由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轉變,推動水體評估由單一水質要素向水生態綜合要素轉變,實現水環境管理目標從“水環境質量”向“水生態健康”轉變。
今年上半年,雄安新區在白洋澱劃定了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分為絕對控制區和相對控制區,絕對控制區嚴禁任何人類干擾活動,禁止交通工具進入,不得建設任何生產生活設施;相對控制區嚴禁人車船擅自進入,不得建設任何與鳥類保護無關的設施,最大限度限制人類活動。白洋澱濕地全域被列為禁獵區、全年為禁獵期,最大限度减少人類活動對鳥類棲息的干擾,營造人鳥共亯白洋澱的和諧美景。
同時,新建多處濕地公園、口袋公園,多樣的地貌和豐富的植被,為不同習性的野生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殖條件,讓更多的鳥兒安心“回家”。
如今,在雄安新區,愛鳥護鳥已經蔚然成風,當地採取“政府+民間協會+志願者”管理模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愛鳥護鳥行動,志願者隊伍已超兩千人。
“相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將來會有更多生物出現在白洋澱、出現在河北,那時我們的環境會變得更靈動、更豐富。”武大勇充滿期待。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