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建議被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摘報,並獲區相關領導批轉中小學生描繪可親可讀“蘇河水岸”

上海 40℃ 0
摘要:吳逸凡的建議拓寬了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的工作思路。長期以來,普陀區重視每一位市民的意見建議,包括青少年學生朋友。

  記者栗思

  “老師們好。”門還沒完全打開,一聲爽朗的問好已傳來。開門的小朋友,是馬上要過11歲生日的吳逸凡,現時就讀於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不久前,他聯合兩名中學生車予諾、張一然提出《關於讓“蘇河水岸”更加可近、可親、可讀的建議》,被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摘報,還獲得區領導肯定,要求相關部門予以研究。

  秉持“最大程度還河於民、還景於民、還綠於民”的原則,蘇州河沿岸濱河空間建設向來重視人民的聲音。今年,普陀區統籌規劃21公里岸線工業遺存、景觀綠地、蘇河驛站等元素,要將其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宜樂的現代生活示範水岸。3個中小學生的獨特視角,提供了不少“金點子”。

  參賽激發“金點子”

  吳逸凡居住的社區緊鄰蘇州河一處河灣,站在家中視窗遠眺,兩側河景盡收眼底。“我從小生活在這裡,對這一片很熟悉。”近一年來,他每次去樓下,都會發現岸邊一處建好的驛站大門緊鎖,而前來蘇州河邊遊玩的人卻與日俱增,“給行人提供休息的地方建好了,不是應儘快開放嗎”?

  小吳向爸爸說了自己的想法。當時恰逢第二十届全國中學生水科技發明比賽上海賽區初賽開始報名,爸爸便建議小吳進行一個小課題研究,探究岸線貫通後黃浦江、蘇州河的濱岸公共空間還有什麼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地方。隨後,吳逸凡和爸爸好友的孩子車予諾、張一然一起組成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對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進行調查。

  “蘇州河濱水植物比較單一,景觀效果不太明顯,夜鷺、白鷺這些常見水鳥也看不到。”對於自己觀察和思考的成果,吳逸凡記得格外清楚,“華東政法段只有靠長寧區一側有出入口,普陀區居民過去要繞遠路”。除了實地走訪,科學調研也同步進行,“水體環境、植被生長環境這些也要評估”。不過,這些量測涉及不少儀器,吳逸凡年紀尚小不會使用,常常給哥哥姐姐打下手,“每次出去,我都能學到很多”。

  設計一套便捷打分的親水性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專業儀器量測水環境的溶氧量、實地走訪觀察河岸生物種類和棲息環境……在父母指導下,歷時3個多月,3個中小學生的調研逐漸豐富起來,並形成《岸線貫通背景下進一步提昇“一江一河”濱岸社會服務功能的建議》調研報告,獲得第二十届全國中學生水科技發明比賽上海賽區初賽實踐調查類二等獎。

  一起謀劃都市未來

  由於內容涉及普陀區蘇州河濱岸空間建設,這份調研報告也被同步提交給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很快,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留意到這份建議。

  “建議徵集辦的阿姨打來電話,讓我們文字改得更‘好讀’一些。”提到“修改”建議,吳逸凡稚嫩的聲音中似乎還有幾分不解。原來,獲獎的調研報告裏,囊括了河岸現狀、科學數據、改進建議等多方面內容,但因為是參賽,報告的科學内容更强。為此,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副主任廖春燕特地聯系學生和家長,“有很多專業術語,是不是能改成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幾個重點?”

  這一要求,對吳逸凡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調研報告也好,人民建議也好,孩子們在對行文體例的把握上還稍顯稚嫩,作為家長,我們會幫忙潤色一下。”爸爸吳健並不避諱給予孩子的幫助,“實際調研活動都是小朋友自己親自做的,想法也是他自己的。”經過父子二人多次溝通,以小朋友的視角,歸納了“可親、可近、可讀”3個方面的建議內容,重新提交給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

  “可親”指進一步新增蘇州河濱岸遊覽的便利、閒適。例如,長壽路橋段由於橋洞下空間狹小,沿河一側沒有人行步道,市民要來回穿越,而道路上卻沒有人行橫道線,存在安全隱患,建議研究在蘇州河堤外水面架設步道的可能性。還建議在蘇州河沿岸新增驛站,已建成的普陀公園等驛站早日開放;“可近”建議在河流岸邊增設一些特色水廣場,讓市民尤其是小朋友能更直接接觸到水;“可讀”則希望在河流堤防外設定一些淺灘濕地。例如,蘇州河畔可以結合天安千樹的立體綠化,沿線建設更多的濱水植物景觀,變成以濕地生態為特色的河段,並把這些濕地變為科普教育的場所。

  吳逸凡的建議拓寬了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的工作思路。長期以來,普陀區重視每一位市民的意見建議,包括青少年學生朋友。去年,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就向市徵集辦報送了年僅9歲的小學生《關於完善博物館“小志願者”制度的建議》。今年以來,普陀區人民建議徵集辦與團區委聯手,在馨越公寓“XIN裡巷”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人民建議徵集青少年郵箱,並依託普陀區共產主義學校課程面向區內中學生開展培訓和建議徵集。

标签: 蘇州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