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五個中國醫師節。昨天上午,2022年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十三届“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78名優秀醫師獲得“中國醫師獎”這一行業最高殊榮。我市共有3名醫師榜上有名,分別是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中心主任、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王邦茂,北辰區大張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曹立春。
“中國醫師獎”是2003年經原衛生部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
張伯禮
醫生就要為患者勇於擔當
張伯禮院士師承國醫大師阮士怡教授,五十餘年來堅持中醫臨床,每週3次門診,年門診量4000餘人次,外地患者約占三成。他熟諳經典、精於辨證,臨證善於運用痰瘀學說治療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及疑難病症,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帶領臨床和科研團隊四代人賡續發展,獲批教育部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病創新團隊、國家冠心病臨床研究基地,組建了全國冠心病中醫臨床聯盟。
“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2003年抗擊SARS時,張伯禮院士曾立下這樣的誓言。他任我市中醫治療SARS總指揮,取得較好效果,治療方案被世界衛生組織頒佈的《SARS中醫治療方案》收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市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在張伯禮院士指導下堅持“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中醫藥及早、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控、救治、康復全過程,提高了臨床救治效果,彰顯了中醫藥治療的特色優勢。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年過七旬的他作為新冠肺炎防控中央指導組專家,先後奔赴武漢、石家莊、上海等地,指導中醫藥全程介入臨床救治,主持製定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
張伯禮院士說:“我覺得,作為一名醫生,對患者最好的奉獻和服務就是勇於擔當。患者不瞭解哪種治療方法好,醫生抉擇的時候要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為他們著想,讓他們得到最好的照護。”
王邦茂
不負醫者之名不負患者信任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中心主任王邦茂教授從事消化專業30多年,他領銜的醫大總醫院消化科內鏡治療,尤其是內鏡止血在國內擁有較高的聲譽。以前,內鏡下止血是醫療禁區。1994年,王邦茂從日本學習回來,自費購置了內鏡止血槍,用於消化道出血的內鏡治療,開創了我國內鏡止血的先河。
一名60多歲的女患者,反復多年間斷消化道出血,還併發心臟病等多種疾病,輾轉多家醫院沒找到出血的原因,最後來到醫大總醫院消化科。王邦茂給她做了急診纖維胃鏡檢查,並用內鏡止血槍結合電凝,成功治療了這例十二指腸降段血管畸形導致的長期間斷慢性出血。患者不僅不再出血了,心臟的併發症也好了。
隨著內鏡治療消化道出血的開展,醫大總醫院消化科完全廢棄了療效差、痛苦大、傳統的止血科技,並在市衛生行政部門的支持下搭建了“天津市消化道出血急救網”,使內鏡止血科技普及全市和周邊地區,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王邦茂說:“我堅信,醫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唯有做一名以患者利益為先,醫術精湛,不斷創新,有高度責任感的醫生,才對得起醫者這個稱號,對得起患者的信任。”
曹立春
努力做好身邊每件事
俗話說得好,最難的是堅持,最苦的是等待,最美的是奉獻。北辰區大張莊鎮就有這樣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她就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曹立春。
1988年8月,土生土長的她畢業分配回到了家鄉的鄉鎮衛生院,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醫生,34年來一直堅守在基層醫療戰線上。
作為醫生,曹立春熟練掌握基層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的診治,能够及時做好急危重症的診斷及轉診。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她作為團隊長帶領醫護人員通過門診、入戶等管道開展簽約,結合重點人群、精准幫扶、幫困以及對失獨家庭的簽約,將簽約工作進一步延伸。
2018年,曹立春入選我市津門醫學英才,依託這個項目作為主編聯合多名權威兒科專家編著《兒童常見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實用手册》一書,致力於提升基層全科醫生對於兒童常見病的診療能力及水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她全身心投入到“戰鬥”中,在基層首診、預檢分診、社區防控、核酸採樣、疫苗接種、隔離人員管理、封管控區醫療保障等各項工作中,快速反應、科學防控、嚴守一線,積極承擔起轄區“疫情守門人”的重任。
曹立春說:“作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一名全科醫生,守護轄區百姓健康,心系社區醫院發展,每一件事我都要努力做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