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唱響阿佤人民的幸福新歌

云南 112℃ 0
摘要:一年來,臨滄市各族幹部群眾團結一心、砥礪奮進,不斷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共同唱響新時代佤山幸福新歌,滿懷信心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封信,紙短情長、飽含真情、厚望如山;各族兒女,牢記囑託、勇擔使命、矢志奮進。

“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越過江河,越過山川,永駐臨滄各族人民心間。

“我們都是收信人!”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和重要訓示,化為廣大幹部群眾的使命與責任。一年來,臨滄市各族幹部群眾團結一心、砥礪奮進,不斷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共同唱響新時代佤山幸福新歌,滿懷信心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建設好美麗家園推動高品質發展

美麗佤鄉,山青水碧,遍地芬芳。在滄源縣班洪鄉下班壩村,當時宣讀回信的廣場如今已建設成為感恩紀念廣場。陽光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用漢語、佤語兩種文字鐫刻在巨石紀念碑上,熠熠生輝。

一年前收到回信時激動人心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脫貧是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們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班老鄉營盤村67歲的岩板是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老支書之一,他深情地說,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不懈努力,各方面都有了新的進步。

近年來,隨著危舊房改造、興邊富民、佤山幸福工程、脫貧攻堅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實施,營盤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大瓦房、水泥路、衛生室樣樣有。政府給大家免費發放堅果苗、茶樹苗,村裡成立的專業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解决了大夥兒擔心的銷路問題,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村裡人都說,黨這麼關心我們佤族人民,我們一定要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岩板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佤族人民從告別原始社會生活到整族擺脫貧困,實現了第二次“千年跨越”。村村通硬板路,出行更便捷;佤山機場建成通航,5G進了阿佤山,4G訊號全覆蓋、互聯網全覆蓋,動力電全覆蓋,徹底告別了木鼓傳聲和煤油點燈……阿佤山的變化日新月异。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經濟發展讓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鎮康縣南傘鎮紅岩村刺樹丫口自然村“賜福山莊”農家樂的女主人張淑榮,過去在集市賣自己種的蔬菜補貼家用,收入一直不穩定。如今得益於綠美鄉村建設,在家鄉發展鄉村旅遊,辦起農家樂,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收益越來越好。

建設好美麗家園,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當下的臨滄,正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為遵循,聚焦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兩大任務,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讓共同富裕之花在邊疆盛放。

維護好民族團結共創美好的未來

親切關懷暖佤鄉,殷殷囑託催奮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更加堅定了邊疆各族兒女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同心奮鬥建設好美麗家園的决心。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在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宣講站,給總書記寫信的老支書之一、班洪鄉班洪村老支書胡德學(佤名:岩翁)堅定地說,“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文宣到阿佤人心裡,引領鄉親們為國守邊、為國興邊。”

10比特老支書在邊疆奮鬥數十載,親眼見證了阿佤山各民族同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深刻體會到邊民富、邊疆穩的重要意義。如今,胡德學和其他的老支書組成了宣講隊,兩人一組,定期為滄源各族群眾開展宣講,大家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心更齊了。他們還一起商量,認為傳統的佤族祖訓也要變一變,要緊跟黨的步伐、緊跟新時代。

去年10月,滄源各地佤族幹部群眾代表隆重集會並通過“新時代佤族族訓”——我們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心向黨、心向國家,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新歌。

走在佤山的村村寨寨,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心向總書記、心向黨、心向國家”的堅定信念時刻激勵和引領著邊疆各族幹部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民族團結之歌響徹佤山大地,各民族同跳“團結舞”、同唱“加琳賽”,一派幸福和諧的美好景象。

黨旗漫捲,山水煥然。70多年來,幾任村黨支部書記接力發展,如今的班洪鄉已經變成了“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幸福家園。

“這個站在最邊上的就是我了。當時我有幸作為新支書代表發言,心情無比激動。”指著照片上身著佤族服飾的漢子,班洪村黨支部書記楊志良回憶起接到回信當天的盛况難掩激動之情。

“在總書記重要回信的指引和鼓舞下,我們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託鄉內竹笋、蜂蜜、紅糖、辣椒加工廠,做深、做精、做全農特產品,班洪辣椒、下班壩‘南滾河蜂蜜’、班莫‘佤山土司’古法紅糖、班洪竹笋等已成為能帶動羣衆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楊志良由衷地說,“總書記的重要回信讓我們對阿佤山的明天更加充滿信心。我們要團結帶領佤族羣衆在新的征程上接續奮鬥,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更加團結一心,守護好邊境、發展好產業、建設好家園,讓佤族羣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守護好神聖國土美麗邊境展新顏

臨滄市邊境線長,是祖國西南重要安全屏障,守邊固邊任務繁重。

守邊固邊必先興邊富邊。近年來,臨滄市通過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打造邊境小康示範村等,邊境村寨建設提速,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滄源縣猛董鎮龍乃村,邊境線長3.9公里,村委會離國境線僅200米,是一個典型的抵邊村寨。在黨的光輝照耀下,當地羣衆擺脫了吃不飽穿不暖、生命安全沒有保障的困苦窘境,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巨變。如今的龍乃村,通過探索“農旅結合、文旅結合、邊旅結合”鄉村旅遊新模式,打造旅遊景觀產業,培育新興特色農產品,形成多元互補、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村莊不僅變美了,村民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成為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强的現代邊境小康示範村。

守護好祖國疆域的一草一木,耕耘好幸福家園的每一寸土地,龍乃之變生動詮釋著一個道理: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平安。

“邊民的家園美了,日子好了,大夥兒的守邊熱情也更高了,我們一定要用邊境的和諧穩定來回報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邊境各族群眾的關心關懷。”龍乃村黨支部書記趙愛軍說,如今的龍乃村,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我們都是守邊人!

質樸的話語背後,彰顯出赤誠的家國情懷。在强邊固防主陣地、疫情防控堵卡點,在口岸通道、邊境線上、密林之中,一面面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一個個矯健的身影穿梭在巡邊路上……臨滄市廣大黨員幹部鬥志昂揚、幹勁十足,擰成一股繩,堅決築牢邊境防線,堅決守護好國門安全、家園安全、羣衆安全。

以黨建引領築牢强邊固防堡壘,美麗邊境展新顏。臨滄各族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始終把維護邊境安全穩定和諧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同心協力將近300公里邊境線打造成為讓黨和國家放心的安全線、穩定線、富民線,使邊境村寨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視窗,在青山綠水間不斷譜寫佤山美、產業强、生活好、心向黨、共發展的嶄新篇章,探索“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的臨滄示範。

一封回信,是一份囑託,也是一份激勵。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臨滄各族幹部群眾凝心聚力、踔厲奮發,以“我們都是收信人”的奮進姿態和擔當精神,全面推進“三好”建設,共同唱響新時代的幸福新歌。

微信截圖_20220819083713.png

牢記囑託把總書記交辦的事情辦好 

臨滄:實幹擔當建設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活力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滄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盡銳出戰、攻堅克難,歷史性地解决了絕對貧困問題。

如今的佤鄉大地,舊貌換新顏,一處處現代農業設施、一片片果蔬花園基地、一座座美麗村落……處處呈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

走進滄源佤族自治縣猛來鄉猛來村大寨自然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紅頂灰牆的佤族民居和一幅幅形象生動的佤族牆畫,進村道路兩旁鮮花盛開,家家戶戶庭院裏的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更是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佤族村民趙秀蘭家過去住的是油毛氈房,後來住上磚木結構的瓦房,如今又搬進了兩層的小樓。“以前覺得只要能住上瓦房就很滿足了,哪裡敢想能有今天這樣的光景。”親歷了猛來村的發展,她由衷地感歎。

近年來,臨滄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畧為總抓手,圍繞農業現代化、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態宜居三大重點,著力構建產業、生產、經營、增值、保障五大體系,加快農村發展步伐,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發展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十三五”以來,臨滄市把澳洲堅果產業作為繼核桃、茶葉之後又一重要生態產業、富民產業、特色產業來抓,逐步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在永德縣堅果加工企業的車間裏,新鮮堅果堆積如山,工人們忙著把一袋袋堅果送進機械裏加工,脫青皮、清洗、乾燥、人工篩選……現時,永德縣堅果種植面積60萬畝,掛果14.6萬畝,堅果產業成了山區羣衆增收致富的“金果子”。從第一粒澳洲堅果種子漂洋過海來到雲南、在臨滄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後,堅果樹不僅裝點了當地的綠水青山,更成為羣衆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特色產業帶動高品質發展,鄉村建設項目紛紛落地,脫貧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動力十足。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滄市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200萬畝,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446個,完成“三品一標”認證(登記)基地面積944萬畝。建成中國首個國家級堅果類檢測重點實驗室,“張守攻院士工作站”“朱有勇院士林下有機中藥材鄉村振興科技創新中心”落戶臨滄。

滄源縣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鳳慶縣安石村、雙江縣悶樂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臨滄縣沿邊小康村模式列入國家典型案例……做優產業、美化環境、建設美麗家園多點發力,臨滄全力加快鄉村振興步伐,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族團結一家親

在臨滄世代繁衍生息著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頗族等2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22%。臨滄市牢記囑託,始終堅持“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域”的理念,始終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實施了“興邊富民”、“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十百千萬示範創建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新局面。

參天的古樹,青翠的竹林,優美的田園裏碩果累累,淨潔的庭院內花香四溢,豐收時節的景亢美不勝收。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允俸村景亢組是以傣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羣衆共同居住的村寨。近年來,該村通過銀行貸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幫、公益事業共同幹、產業發展共同謀、文明村寨共同創“六個共同”管理模式,建成了田園風光濃郁、產業特色突出、村民生活富裕、生活條件便利、生活方式文明、鄉風淳樸和諧的美麗村莊。“六個共同”模式既形成責任共擔、利益共用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又促進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讓村民的心貼得更緊,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臨翔區博尚鎮幕布村是一個漢族、拉祜族、傣族等羣衆共同生活的多民族聚居村。幕布村强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羣衆主體作用,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創新,打造了集特色購物、休閒閱讀、農耕文化展示於一體的旅遊服務綜合體。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遮哈村芒團村傳承非遺文化,將民族優秀文化與紅色文化結合,走出一條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邊疆基層黨建融合發展之路,展現出邊境村寨組織强、村寨美、邊民富、邊疆興的民族團結進步新氣象。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中華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民族團結一家親”文化長廊,“民族團結模範社區”……行走在臨滄各地,隨處可見各類民族團結的元素,各族群眾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已成為臨滄幹部群眾共同的信念和自覺行動。

在這裡,民族團結的故事數不勝數,民族團結的觀念牢牢紮根,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絢麗綻放、處處盛開。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是臨滄各族幹部群眾安居樂業、共亯繁榮發展的生動描述,也是各族人民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美好寄託。

在大臨鐵路上飛馳的動車.jpg

在大臨鐵路上飛馳的動車

跨越發展氣象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滄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抓好“五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發展、沿邊對外開放、脫貧攻堅等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臨滄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大臨鐵路開通運營,結束了臨滄不通鐵路的歷史;中緬國際大通道墨江至臨滄高速公路成功通車,臨滄沒有國家高速路網的歷史徹底結束。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臨滄機場改擴建,以及鳳慶通用機場的全面開工建設,長期制約臨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被一一突破。

工地機器轟鳴,車輛往來穿梭,一個個項目落地開工、一條條生產線建成投用……緊扣“綠色生態”和“快速崛起”發力點,臨滄既謀劃長遠,又幹在當下,綠色發展的動力澎湃激蕩,快速崛起的格局加速形成。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以甘蔗產業優勢被列入雲南省“一縣一業”特色縣,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41萬畝,覆蓋2.3萬農戶12萬人,蔗農人口占農業人口的57%。在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綠色化、品牌化水准的背景下,甘蔗產業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耿馬縣率先啟動建設全省首個“國家甘蔗工程大資料中心”。該項目運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以甘蔗產業種植、精深加工基礎提升、數位化改造為切入點,進一步實現“一根甘蔗吃幹榨盡”全產業鏈資源數位化、視覺化,逐步拓展延伸服務到全產業鏈建設,不斷細化陞級,用數位化、工業化、訂單式農業理念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生態的甘蔗產業。

大江蜿蜒而過,沃土神奇美麗。臨滄境內保存有大量野生型、栽培型及過渡型古茶樹、古茶園,是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擁有當今世界上最粗壯、最古老的古茶樹——鳳慶縣錦繡村香竹箐3200年栽培型古茶樹;有現時世界上海拔最高、種群密度最大的雙江猛庫野生古茶樹群落;有被中外專家譽為“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雲縣漫灣鎮白鶯山古茶園……

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珍稀豐富的茶樹資源和悠久多彩的茶文化,讓“一片茶葉”成為臨滄的優勢和特色產業,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現時,臨滄市正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濟、茶旅融合發展,將臨滄豐富的茶文化融入重大文旅項目中。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興邊富民强邊固防,加快高品質跨越發展,加快高水准建設,在綠色發展新起點上,臨滄各族幹部群眾以奮進之姿,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親歷者訪談

奮鬥的信心更足了

“希望你們繼續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近日,記者走進班洪鄉,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老支書代表岩翁和岩板正在班洪四大嫂飯店前的“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宣講站裡,帶著鄉親們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

去年6月,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的10比特老支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報告佤山巨變,訴說阿佤人民的幸福新生活,表達邊疆人民心向黨、心向國家的赤誠之心。“雖然心裡沒底,但我們都特別期盼能够收到總書記的回信。”老支書岩翁說。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送達班洪村下班壩,讓整個佤山大地成為歡騰的海洋。

當天一大早,班洪村乃至附近鄉鎮的鄉親們穿起了節日的盛裝,早早就趕到下班壩。“聽完回信後,在場的所有人載歌載舞,歡呼聲震動佤山的每一個角落。”岩翁回憶起那一天,每個細節至今都歷歷在目,“當時我們捧著回信,小心翼翼地傳閱,雙手是顫抖的,說不出的激動和高興。”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佤族羣衆告別茅草房住進磚瓦房,從泥巴路走上柏油路,從“一窮二白”的產業佈局到建起集原生態佤族文化開發、鄉村旅遊、電商銷售、邊市貿易等於一體的產業鏈,唱響了阿佤人民的新時代幸福之歌。

“黨的光輝一次又一次照亮了佤山,我們阿佤人民的幸福密碼就是永遠跟著共產黨走。我們寫信就是想讓總書記知道,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我們阿佤山的變化翻天覆地,阿佤人民的生活幸福快樂。”岩翁激動地說。

現在,寫信的老支書們分成4組,每週都會來到“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宣講站,用佤語、漢語給鄉親們講解文宣黨的方針政策,帶領大家領會重要回信精神,為佤族人民接續奮進,創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加油鼓勁、提振信心。

“總書記的關懷,就是我們繼續努力奮鬥的最大動力。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總書記對邊境少數民族同胞的深切牽掛。我們一定會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把產業發展得更加興旺、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把各族兒女團結得更加緊密、把國土守護得更加穩固,絕不辜負總書記的期盼。”岩翁信心滿滿。


記者手記

佤山唱響幸福新歌

近日,記者深入臨滄市邊境3縣的村寨,用脚步丈量佤山的熱土,用眼睛觀察邊境小城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心感受各族同胞滿溢的幸福和喜悅。

走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下班壩村的玻璃棧道上,南滾河濤聲依舊,萬畝巨龍竹園茁壯生長。班洪四大嫂飯店門前的大青樹下,老支書岩翁和岩板正在用佤語帶領鄉親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

100多公里外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賀派鄉崩弄村廣用組,總書記在回信中的殷殷囑託化成了這個佤族村寨努力發展甘蔗產業、奮力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源源動力。

“感謝總書記一直記掛著我們,我們會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决不辜負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這是記者在採訪中多次聽到的話語。今天的佤山大地,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村容村貌愈發美麗、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特色產業興旺發展、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各族幹部群眾鉚足幹勁,為幸福新生活奮力拼搏。

“總書記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雲潮湧;木鼓聲聲傳情意,古老邊寨沐春風。總書記囑託記心中,守土固邊人心同;鄉村振興富邊疆,民族團結共繁榮。”阿佤人民的幸福新歌響徹佤山,唱出了佤族人民群眾建好美麗家園的信心、維護好民族團結的真心、守護好神聖國土的决心。


滄源縣現場回訪

滄源縣: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村玻璃棧道.jpg

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村玻璃棧道

走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村的小路上,一花一戶一景,一樹一路一韻,鮮花盛開、瓜果飄香。站在玻璃棧道上眺望佤山,繁花似錦、綠蔭如海,南滾河波濤奔湧,萬畝龍竹園沙沙作響。

“過去,這裡不通水、不通電、不通硬化路,祖祖輩輩刀耕火種、居無定所,貧困發生率高達67.5%,是典型的貧困村。”正在遊客服務中心整理土特產品的班洪村黨總支書記楊志良回憶過往,感慨萬千,“現在的阿佤山過上好日子了。”

下班壩村山脚下就是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這裡還有“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等紅色文化資源。依託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脫貧後的下班壩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讓羣衆吃上“旅遊飯”,走出了一條“旅遊+”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新路子。

“為發展旅遊業,村裡修建了棧道、觀景台、遊客服務中心等旅遊設施,並組織村民們打造庭院微景觀、微花園、微菜園、微果園。”楊志良介紹,下班壩村景點自2020年10月1日開業以來,半年實現旅遊總收入467萬元,純收益240萬元。其中,公司收益24萬元,村組集體收益72萬元,農戶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抓住發展鄉村旅遊的契機,下班壩建起了蜂蜜加工廠和竹笋加工廠。現時,蜂蜜加工廠年加工蜂蜜20噸,實現產值200萬元;竹笋加工廠年加工筍乾20噸,實現產值104萬元。“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村民的思想觀念也在轉變。”楊志良說,一些村民除了到景區當保潔員、服務員,每到旅遊旺季,還會在家門口擺起小攤,銷售特色小吃和蜂蜜、竹笋等土特產。

“總書記的關心關愛是我們的最大動力,我們會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加紅火,把家鄉建設好、把各族群眾團結好、把神聖國土守護好。”楊志良說,在下班壩的感恩紀念廣場,總書記的回信內容被翻譯成佤語鐫刻在大石頭上,“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的殷殷囑託,已銘記於阿佤兒女的心中。

國門新村安居樂業


00304929278_5e672a2a.jpg

永和社區國門新村

佤鄉的清晨,碧空如洗、青山如黛,位於中緬邊境的滄源佤族自治縣猛董鎮永和社區國門新村顯得更加秀麗隽美。

2016年11月開工建設、2019年10月竣工的國門新村,佤族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清爽精緻的農家小院裏,蔬菜葱翠、綠意盎然;道路兩旁鮮花爭豔,花隨風動。

“原來的村子受地形條件限制,150多戶人家擠在1公里外的一個小山包上,環境髒亂,生活不便。”佤族村民鮑艾保說,2019年,64戶238名佤族羣衆載歌載舞喜遷新居,住進了統一規劃建設的新寨子。“這裡風景好、環境好,房子漂亮,交通方便,像是住進了景區裏。”

對於鮑艾保來說,搬到新寨子後,除了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得到質的飛躍,更值得高興的是,新村還規劃建設了商貿物流區、邊民互市場所。他說:“以後商品可以就地交易,節約運輸成本,做生意就方便多了。”

作為永和口岸的綜合服務功能配套,國門新村除了居民安置區外,還規劃建設了商貿物流區,包括口岸商貿物流中心、邊民互市查驗貨場和危險化學品停放場所,不斷完善口岸綜合服務功能。現時,各個項目建設正在加緊推進。按照口岸服務、國門形象、邊關風情、生態宜居、美麗家園的定位,國門新村展現出新氣象,燃起了羣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希望。 

“我們寨子這麼漂亮,以後會越來越熱鬧,生意也會越來越好做。”村民李明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如今搬進了新寨子,率先在村裡開起了農家樂。李明笑呵呵地說,如今在家裡就能賺錢,不用再到外面奔波了。 

“抵邊區位、民風民俗、特色飲食是國門新村發展旅遊的最大優勢,我們要把國門新村打造成集山水風光、人文民俗風情、邊境特色村寨和鄉村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精品旅遊村莊。”永和社區黨總支書記鮑輝介紹。依託佤族“摸你黑”狂歡節、新米節等重大節慶活動,永和國門新村積極推進集吃、住、遊、休閒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建設。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戶開辦農家樂、開發民族特色手工織品,使旅遊產品更加多樣化,讓佤族羣衆在美麗家園中安居樂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