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抒怡
今年春天,長三角疫情形勢緊張時,多個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酷的考驗,讓人不得不感歎,長三角一體化的脈絡已如此之深。所幸,危機之下,長三角之間的合作並沒有停止,反而愈發緊密。近期,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地經濟“半年報”陸續出爐,滬蘇浙皖穩住發展基本盤,依舊是我國最重要的發展引擎之一。
面對不確定性時,長三角地區能從容應對,得益於近四年來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加速推進。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三省一市相互賦能,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已取得喜人成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打破了行政壁壘以後,各種要素會在更大的範圍內加速流動,並在這一過程中破圈、重組、進化,產生一體化的溢價。
空間重構——
我們就在大虹橋
變化首先出現在一個使用習慣上。不知不覺間,在長三角,衡量路程的組織不是米、公里,而變成了分鐘、小時,時間距離替代了空間距離,時空被大幅度壓縮。
“從上海青浦到江蘇吳江,已經從40分鐘縮短到了5分鐘。”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元蕩路上,一比特當地人這樣描述兩地間的距離。2020年9月底竣工時,元蕩路的名字還叫做東航路—康力大道,從這個長長的名字可以看出這條道路的發展歷史,東航路和康力大道是兩條分別位於青浦和吳江的道路,打通後成為示範區成立後打通的首條省際斷頭路。元蕩路的故事只是一個開始,幾年間,姚楊—葉新公路等一批省際斷頭路被打通。
“未來,示範區相鄰組團之間30分鐘可達,至虹橋樞紐45分鐘可達。”在滬蘇嘉城際鐵路的施工現場,專案負責人介紹。7月13日,滬蘇嘉城際鐵路上海段、江蘇段、浙江段宣佈開工建設,串聯起虹橋商務區、青浦新城、環澱山湖創新核、西岑科創中心、水鄉客廳、祥符蕩科創綠穀、吳江高鐵科創新城等覈心功能區,實現重要功能節點間30分鐘可達。滬蘇嘉城際鐵路只是一個縮影,至2021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6500公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間基本實現城際客運高頻次1—1.5小時快速通達。
時空的壓縮使得客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經濟活動的各種要素加速流動,聚集效應徹底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壁壘,一種更富有想像力的空間格局正在形成。
“我們這裡距離上海虹橋站23分鐘,準確地說,我們就在大虹橋。”蘇州市相城區的一比特政府人員說話底氣很足。
從去年開始,“大虹橋”建設主體從上海一家變成三省一市共建,目標定位從過去的“虹橋商務區”提升到“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已經由上海一地的實踐上升為長三角共同推進,由上海的虹橋提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世界的虹橋。“一核兩帶”功能佈局猶如一張蓄勢待發的“彎弓”,居於中心位置的虹橋商務區是其“動力核”,將長三角乃至更廣腹地的發展動能和開放勢能彙聚於此、輻射而出。
制度打通——
打破“看不見的壁壘”
前不久,在上海軌交11號線江蘇昆山市光明路站出站口,從上海下班趕回花橋家中的餘先生打開“鹿路通”App,向工作人員出示在上海的核酸檢測報告。“以往,在哪做的核酸檢測就要打開哪個都市的App,每天來回切換費時費力,現在互查互認,方便多了。”餘先生說。近期,長三角三省一市核酸檢測數據已率先打通,有力推進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長三角區域往來交流。
長三角核酸檢測數據能率先打通,和三省一市在數據協同上的長期合作制度密不可分。2020年初,長三角地區不少都市推出了本地版的健康碼,一開始,各地健康碼“各自為政”,但這一情況很快得到改善。2020年3月26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長三角“健康碼”互認通用機制落實工作的通知》,上海“隨申碼”、江蘇“蘇康碼”、浙江“健康碼”、安徽“安康碼”實現業務互認及資料共用。
打破“看不見的壁壘”,會出現衝突與衝突,但當各方充分表達了想法,求同存异,達成共識後,化為範本和制度,效率反而更高。
在滬蘇嘉城際鐵路的施工現場,專案負責人提到,以往一條鐵路從規劃到開工都要三四年的時間,滬蘇嘉城際鐵路只用了1年左右,這是從來沒有過的。“項目的背後是一體化制度創新的有力支撐,滬蘇嘉城際鐵路是示範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的探索實踐,實現了全線系統制式、科技標準、建設時序、貫通運營‘四個統一’。”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鋒點出了其中的奧妙。
一個制度成熟了,由點及面,往後便勢如破竹。近三年,示範區聚焦“一廳三片”和生態保護、互聯互通、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四個重點領域,100多個重大專案持續推進,累計推出88項具有開創性的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在長三角和全國複製推廣。
制度讓老百姓得實惠。2018年9月,長三角地區异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開通,長三角地區8個試點統籌區接入。之後試點不斷擴大,現時41個都市實現醫保“一卡通”。截至今年7月底,門診直接結算總量超988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6億元。今年1月,《長三角三省一市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項目支付目錄(2021版)設施(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印發。今年7月,示範區共同富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示範區將共同打造六大跨省域共同富裕範例,為長三角地區以及全國跨省域促進共同富裕進行探路和示範。
市場紅利——
在更大範圍內綜合資源
8月12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和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聯合向港商推介,現場有四十多名港商饒有興致地瞭解長三角一體化的最新進展,不時提問。“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要面向全世界推介。”示範區執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長三角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各揚所長、握指成拳,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競爭力從何而來?從一家長三角企業的發展可以看出端倪。2004年,上海美帆遊艇俱樂部有限公司董事長時立憲和幾個合夥人在滬蘇交接的水域投資創業,但是公司發展並不順利,最艱難的時候,合夥人紛紛撤資,時立憲不得不賣掉上海市區的房子以解燃眉之急。
“轉捩點就是長三角一體化。”時立憲說,一體化示範區成立後,他看到原先堵塞河道的水葫蘆逐漸消失、水環境明顯改善,這與省際毗鄰地區開展水葫蘆聯合整治直接相關;元蕩湖上原本用毛竹和網片隔成的網障被拆除,這擴大了俱樂部的發展空間;長三角“一網通辦”上線後,跨省的公司注册手續好辦多了……種種變化讓時立憲又充滿了創業的激情,並申請加入示範區開發者大會和開發者聯盟,在聯盟中,他找到了合作夥伴——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雙方計畫在零碳項目上合作研究。
一體化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並推動科技創新協同在更大範圍內綜合資源,這讓企業實實在在收穫了市場紅利。
這些年,長三角的企業家們發現,由一體化帶來的經濟地理的重塑,已經激發出兩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種是地理位置集中、跨行業的開發者聯盟模式。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開發者大會和開發者聯盟提供的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由企業和社會機构為示範區賦能,讓更多的開發者成為示範區建設的强力推進器。
如今,“强力推進器”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比如,中國三峽集團牽頭編制示範區水生態環境治理實施方案、示範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實施方案,與長新公司合資成立水鄉客廳公司,著力推進水鄉客廳重點專案,打造一體化建設新模式。又比如,華為公司投資近160億元建設青浦研發中心項目,預計2023年底左右整體交付,建成後將成為示範區創新經濟新高地的重大標誌性項目。
另一種是行業集中、跨區域的產業鏈聯盟模式。現時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超導、軟件和資訊服務、數位健康等一批產業鏈聯盟已投入實質性運轉。產業鏈聯盟的成立,不僅讓長三角成立了一個跨區域的新的組織模式,也發揮了長三角人才富集、製造業發達、科研機構活躍、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
打破行政界限約束、促進要素有序流動,帶來的是可見的效率提升和融通共贏。這一點,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中,已經被反復證明。連接可以促進融合,融合又可以撬動聚變、聚變再釋放紅利——長三角,這片中國的富庶之地,為我們理解時代、引領時代提供著範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