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貢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西藏 63℃ 0
摘要:續寫“茶馬古道”新傳奇左貢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在這裡,大家不分民族,親如一家。”東壩民居是西藏和區外其他民族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結晶。

續寫“茶馬古道”新傳奇

左貢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在這裡,大家不分民族,親如一家。”

在左貢採訪,做了十餘年餐飲生意的鄧愛蘭道出了這裡濃濃的民族團結之情。

“左貢”在藏語中是“犏牛背”的意思,這裡曾經是歷代商賈經茶馬古道川藏道南線進出西藏的必經之地,作為眾多過往商客重要的補給地,左貢見證了茶馬古道曾經的輝煌,親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更參與並演繹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景象。

東壩:各民族共同打造的“香格里拉”

盛夏,在念青唐古喇山南麓、左貢縣西北部的高山峽谷中,綠樹成蔭杏滿枝、桃李芬芳香四溢的地方便是東壩。

東壩,藏語意為“繁榮昌盛”。這裡是深山秘境。走進東壩,必須沿著國道318線的一條岔路順著山勢蜿蜒盤旋而下,25公里的山路,海拔落差1000多米,得繞108道彎。

這裡是怒江綠洲、左貢的“小江南”。東壩位於一個面積不大的沖積平原上,得益於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東壩盛產蘋果、桃子、葡萄、杏子、核桃、藏梨、石榴等十多種水果。

這裡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縮影。歷史上,東壩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各族馬幫馱隊在這裡留下了交往交流的深深印迹。從歷史建築,到傳統民居,從東壩方言,再到流傳的民間故事,東壩無疑是藏東民族團結最有力的見證。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進入首批自治區非遺旅遊景區(點)名單的東壩軍擁村民居。古樹林立,果園環繞。依山、依道、依水而建的碉堡式樓層民居,宛如古代的宮殿群,氣勢磅礴。

作為村裡現時最大的一幢東壩民居,嘎松旺加家建築面積龐大、木雕木刻藝術造詣高超,外觀雄偉壯觀、內部富麗堂皇,傾斜的屋頂鋪著琉璃瓦,建築內栩栩如生的雙龍雕塑,仙鶴、花鳥、鳳、金蟾、十二生肖等內地建築元素躍然梁柱之間。引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這樣的民居在東壩不在少數。難怪東壩民居被人們稱為“西藏第一民居”,更有科考旅遊者稱其為“真正的香格里拉”。

東壩民居是西藏和區外其他民族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結晶。東壩鄉軍擁村駐村第一書記熊紹傑介紹說,東壩民居有600多年的歷史,民居群融合了藏、漢、納西等不同民族元素風格,並自成一體,這在整個西藏乃至全國也極為罕見。

修建於清末民初的東壩軍擁村第一棟民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西繞古民宅,是東壩民居建築風格的“鼻祖”。

78歲的老鄉長嘎松曾培是土生土長的東壩人,他從小就從父親達拉次登口中聽過不少關於這棟古民宅的故事。

作為茶馬古道要塞之一,當時東壩馬幫活躍於雲南、四川一帶。達拉次登的舅舅旺堆羅布曾是東壩馬幫商隊的頭領,擁有騾馬100餘匹。民國時期,馬幫經常從四川雅安運川茶進藏。有一次,旺堆羅布偶然遇到跑馬幫時結識的4名外地工匠,他們因債務問題淪為階下囚。出於同情,旺堆羅布用錢贖回了他們並帶到東壩。為了表示對旺堆羅布的感激之情,4名工匠給他修建了一座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民居,這便是西繞古民宅。

西繞古民宅的修建,帶來了漢族和納西族的建築工具和雕刻技藝,使得東壩的木雕技藝獨樹一幟。

除此之外,馬幫還從雲南、四川等地帶來了圍棋文化,並結合本地特色,演變形成了尼木棋,東壩民間更是有讚美民族團結的歌曲“藏族的水,漢族的茶”,這都是東壩人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

今天,東壩人續寫著更多的民族團結傳奇故事。

2012年,大學畢業的四川女孩鄧利君來到左貢工作。2014年,她在東壩鄉邂逅了藏族小夥羅松益西,倆人很快墜入愛河。2015年,他們先後在左貢和四川安嶽舉辦藏式和漢式兩場婚禮。如今,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嘎登紮巴和貢嘎次仁,一家四口生活得溫馨甜蜜。

採訪中瞭解到,在東壩這個只有400多戶人家的美麗山鄉里,有11戶相親相愛的民族團結家庭,在這些家庭中,有藏族,有漢族,有彝族,還有哈尼族。

採訪結束時,一股溫熱的風從怒江穿行而來,吹動著村裡的石榴樹,碧綠油亮的細葉中,一顆顆石榴正旺盛生長。

列達:“紅旗村”裏走出“幸福路”

在左貢縣旺達鎮列達村,村民們有這樣一個共識:列達是“紅旗精神”彰顯、傳承和發展的地方。

“紅旗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還得從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說起。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為了維護祖國統一、保衛邊疆、支援革命军作戰,列達村20名熱血男兒主動報名去前線幫助部隊運送物資。

完成任務回到列達村以後,經歷支前洗禮的黨員和羣衆,為了表達對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祖國的熱愛,一邊向鄉親們講述軍民們團結一心保家衛國的故事,一邊發動群眾,一針一線,縫製了一面五星紅旗。

紅旗縫製完成後,鄉親們集體勞動時,就把紅旗插在田間地頭;開會時,就掛在牆上。從這個時候開始,“紅旗精神”在列達村民的心中生了根,“紅旗村”美名由此流傳。

2008年,村裡籌建陳列館,村民土鄧久美(參與縫製國旗的老黨員赤列鄧巴的外甥女婿)捧著一個黑色的舊竹盒找到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羅松旺堆,說:“紅旗就裝在這個盒子裏,一直在我家裡保存著,這次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了。”

作為村民自發捐贈的500多件藏品中最重要的一件,這面被呵護珍藏幾十年的紅旗在列達村陳列館展出。

陳列館發起人羅松旺堆告訴,我們希望用這些老物件告訴年輕人,列達村是如何由窮到富、由舊到新的,讓大家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源於黨,要記住歷史、感念黨恩、珍惜現在。

第一面手縫五星紅旗誕生半個多世紀後,2019年國慶前,列達村的11名黨員相約在村民土鄧久美的家裡,再次手工縫製了一面新的五星紅旗。

“這不僅是祝福新中國70華誕,我們更想把這些年來列達村在社會主義大家庭裏繁榮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對祖國的熱愛通過這種管道表達出來。”組織發起人羅松旺堆表示。

十多年來,勤勞智慧的列達人不再滿足於傳統農牧業,謀新路子增活力,先後興建了30座溫室大棚,成立了自己的農民施工隊,施工運輸機械達70餘臺(套),還開辦起了112個家庭旅店,村民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如今,依託318國道穿行而過的地理優勢,列達村通過盤活資產,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村民生活更富裕起來。

走進今天的列達村,家家戶戶屋頂懸掛著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吾沙:聽曹麗雲講民族家庭的故事

出左貢縣城沿玉曲河往南走71公里,便到了紮玉鎮吾沙村。每次回老家,站在玉曲河畔,曹麗雲都忍不住會想起爺爺和奶奶的故事。

在左貢縣教育局工作的曹麗雲,藏族名字叫斯娜玉珍。她的爺爺曹錫桐是雲南麗江人、納西族,奶奶叫卓嘎,是吾沙村村民。

80多年前,年少的曹錫桐跟隨雲南麗江馬幫到達當時的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吾沙村時,遇見了能歌善舞的藏族靚女卓嘎。兩個情竇初開的年輕人互相愛慕,於是就生活在了一起。

但是好景不長,一年多後,曹錫桐的大哥多方打聽找到了這個“上門女婿”,把不聽話的弟弟綁著帶回了麗江,卓嘎為此整天以淚洗面。

曹錫桐離開沒多久,卓嘎發現自己已懷孕了。為了腹中的孩子,她選擇堅強地活下去。

“爸爸1942年出生,奶奶給他取名達瓦。在奶奶的姐姐、哥哥等人的共同撫養下,爸爸漸漸長大。”曹麗雲講述,“1958年,臭名昭著的‘四水六崗衛教軍’發動武裝叛亂。僅僅因為奶奶與爺爺、奶奶的姐姐與雲南迪慶一男子的聯姻,惡貫滿盈的叛亂分子就以‘私通’‘親漢’的罪名,殺害了奶奶一家12口人,連繈褓中的嬰兒也沒放過,把很多屍體丟入玉曲河裡。”

革命军的到來解救了曹麗雲的奶奶、爸爸,還有奶奶姐夫的4個孩子。

“解放後,幾經輾轉,到上世紀70年代,爺爺才打聽到我奶奶、爸爸的下落。”曹麗雲告訴,“那時,爸爸已經娶妻生子。爺爺見了兒子和孫兒孫女,滿心歡喜,給爸爸取了一個名字:曹志德,給我取了一個名字:曹麗雲,意思是要我記住麗江、雲南。”

後來,曹麗雲上學、工作、結婚、生子,如今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我老公是雲南保山的漢族退伍軍人,我倆在麗江買了房,組建了又一個民族團結家庭。”曹麗雲滿臉幸福地說,“爺爺奶奶的故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民族家庭在舊西藏可以說是無幸福可言。但在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裏,大家生活真的是很幸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