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文君郭慧岩
“青頭潛鴨已在白洋澱‘安家落戶’了,想拍不是難事兒。”盛夏的白洋澱,碧波蕩漾,荷紅葦綠,一艘小船緩緩駛過。雄安新區安新縣白洋澱攝影家協會主席張學農坐在船頭,興奮地滑動相機展示他拍到的青頭潛鴨。
被譽為“鳥中大熊猫”的青頭潛鴨是全球極危物種,對生存環境非常挑剔。今年,已在白洋澱八處區域觀測到上百只青頭潛鴨棲息並順利繁殖。青頭潛鴨從候鳥變成留鳥,與白洋澱濕地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密不可分。
最新印發的《關於加强白洋澱鳥類棲息地管理的通知》中,在白洋澱劃定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將白洋澱濕地全域列為禁獵區、全年為禁獵期,進一步營造優美和諧的鳥類棲息地。
雄安新區設立五年來,許多珍稀鳥類在白洋澱頻頻亮相。據統計,白洋澱現時野生鳥類共計237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新增了3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0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3種。
“不止鳥多了,水也清了,黑魚、嘎魚都能看到。”在澱邊生活了57年的安新縣大田莊村村民楊衛生,對白洋澱生態環境的變遷有著最直觀的感受。
2019年初,雄安新區對澱中村、澱邊村實施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村裡建了汙水處理站,家用廁所全部接入管網,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村民們再沒往澱裏排過一滴污水。
穿過茂密的蘆葦蕩,小船泊靠在圈頭鄉光澱村碼頭,映入眼簾的是白牆黛瓦,木棧連廊,村水相依,宛如江南水鄉。
“今年上半年,我們成立了自己的村企——荷葉加工廠,通過先進設備烘乾荷葉外銷,一下子解决了上百名村民的就業。”光澱村黨支部書記劉克儉感慨,“好日子離不開這一澱碧水,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
五年來,白洋澱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實施239個治理工程項目,總計47座汙水處理廠建成或完成提標改造,都市主幹管網全部實現雨污分流。
多管齊下,白洋澱澱區水質實現“一年一個臺階”跨越式突破,從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1年底的Ⅲ類,創1988年有監測以來最好水準,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今年上半年穩定在Ⅲ類,澱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現時,白洋澱已經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並重階段轉化,進而向生態修復為主階段轉變,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創造了良好環境。”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下一步,新區將從單一的水質評估向水生態健康評估轉變,為雄安新區生態典範城市建設提供良好基礎。
“小時候的白洋澱又回來了!”村民的話說出了人們共同的心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