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路,遠方,一路北上,榆林呈現在眼前。
湛藍的天,綿延的草地,陽光下排列的光伏板,輕風中旋轉的風機……“塞上綠洲”“能源新城”的“風光”,撲面而來。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榆林,看到榆林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感慨道:“我當年在延川插隊的時候,榆林是全陝西最窮的地方。這邊人口稠密,但缺吃少喝,都是湯湯水水過日子。後來一經發現了能源,並且有能力開採、發展能源產業,完全不同了。這也就是不到半個世紀的光景,榆林繁榮起來了。”
榆林繁榮起來了!
榆林的繁榮,是共產黨人“讓鄉親們過好光景”的真實縮影,也是新中國一個北方都市由窮到富、由富到强的生動實踐。
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
榆林繁榮的背後,是地方經濟、生態、文化的涅盤重生,是榆林人自强不息、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
一、轉折:一次驚人的發現
榆林有煤海!
1984年,中央媒體披露了榆林發現世界級大煤田的消息。這一驚人的發現,為榆林的發展帶來歷史性轉折。
此前,貧瘠是榆林的標籤,沙土是榆林的狀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在歷史上因軍事要塞而興,也因軍事要塞戰亂頻仍的地方,蘊藏著豐富的煤、石油、瓦斯等能源資源。
翻開榆林的歷史,這有迹可循。據史志記載:千餘年前的榆林,南部“峰巒聳秀,琪樹繁森,桑麻翳野,鳥鳴山幽”;北部草甸區“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群羊塞道,牛馬銜尾”。
滄海桑田,地上林草沉積成地下寶藏。守著“黑金”的榆林,卻在相當長時間裏窮得叮噹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繼煤田之後,榆林又發現石油、瓦斯、鹽等礦產資源。隨之而來的開發熱潮,源源不斷的能源輸出,將一個沉寂的榆林,變成了沸騰的榆林。
進入新時代,富集8大類48種礦產資源的榆林,迎來了新一輪加快發展的戰畧機遇期。經歷了探索的艱難、發展的曲折,在“為國家能源發展、產業發展,為工業化進程,立下了功勞”的同時,榆林也完成了自己的“造富神話”。
3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年窮苦的塞外邊地榆林,早已舊貌換新顏。
隨著榆林在國家能源安全戰畧中地位的持續提升,榆林打開了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進軍的廣闊空間。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榆林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如今,榆林是國家九大煤電基地、四大現代煤化工基地之一,是國家西煤東運的腹地、西氣東輸的源頭、西電東送的樞紐和21世紀重要的能源接續地。2021年,陝西超過7成的原煤和瓦斯、近5成的原油和7成的新能源發電量出自榆林。
新發展階段,榆林肩負著實現“雙碳”目標和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畧的雙重使命。能否擺脫資源型城市的“宿命”,不獨關乎榆林未來的發展,也關乎如何回答好能源化工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命題。
多年的快速發展,榆林積累了雄厚的產業、科技、資本基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呼包鄂榆城市群等重大國家戰畧紅利疊加釋放,榆林新的戰畧優勢和競爭優勢加速累積。
榆林經濟體量進入全國50强,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熱點經濟板塊。而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不僅是發展的方向,更是迫在眉睫的行動。
榆林以高端能源化工引領轉型發展路徑。千億級的產業集群、世界級的項目規模、國內外領先的能源科技,在榆林觸目可及。
全國首套中厚煤層450米高度智能化超長工作面,全球在建規模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裝置,將在國家能源產業關鍵技術上尋求突破的榆林中科潔淨能源創新平臺,為我國燃煤電站實現“近零排放”提供科技支撐的國內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燃燒後二氧化碳捕集與驅油封存全流程示範專案……
盛夏時節,穿行在榆林幾大產業集群地,到神木,上橫山,過靖邊,架設在綠洲上的管廊、伫立在沙地裏的塔罐,見證著創建能源革命創新示範區,建設陝北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打造“西部氫穀”的進度……高品質發展主題下,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的榆林,作為國家新的戰畧“要塞”,再次歷史性地擔起了重任。
二、改變:一場艱苦的鏖戰
上世紀三十年代,作家老舍曾這樣描寫榆林城:“城扁街寬”“堅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榆林古稱“上郡”,亦稱“駝城”。古長城遺址在它北緣蜿蜒,長城之外,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
這座有著“小北京”美譽的塞上名城,因歷史上連年兵燹、人為墾伐,以及氣候演變帶來的風沙侵襲,新中國成立前近百年間,被迫3次南遷,“堆沙高及城堞”。
解放初期,榆林市有400多個村莊被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里的流沙壓埋,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超過5億噸。當年有民謠這樣形容榆林環境的惡劣:“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榆林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治沙造林行動。一場曠日持久的改變生存環境的艱苦鏖戰,由此展開。無數榆林人前赴後繼的治沙事業,壯闊推進。
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榆林境內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治理,陝西也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
幾代人接續奮鬥取得的生態治理成果,是榆林70多年來發展的最大成就。這些年,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榆林功不可沒。
榆林的治沙史,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榆林人民治理生態的鬥爭史。
回顧榆林治沙的歷程,每一步都走得艱難、艱苦而又堅定不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榆林發動群眾治沙造林。數十萬榆林人扛起鐵鍁、背起樹苗,挺進毛烏素沙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榆林上演集體治沙造林大會戰。這個苦風沙久矣的地方,在全國首創飛播科技,600多畝沙地通過飛播科技得到治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榆林推行承包治沙造林,湧現出石光銀、牛玉琴等造林先鋒,榆林治沙成為中國治沙的一面旗幟。
新世紀,榆林相繼展開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在大漠裏安家的樟子松,結束了沙區造林無常綠喬木的歷史,成為毛烏素沙漠披上綠裝的“功勳樹”。
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建設百萬畝樟子松、長柄扁桃、沙棘基地,推廣油用牡丹、櫻桃等經濟林新品種,沙裡淘出了“金子”。
一道道困擾已久的沙區造林難題,在榆林治沙人手中得到解决。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綠進沙退”,與大自然搏鬥,進而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榆林的治沙成就,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册,榆林成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典範。
這是科學造林的傑作,更是無數榆林人創造的治沙奇迹。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女子治沙連……一批又一批與沙漠對決的人們,是榆林也是中國的治沙英雄。
靖邊狼窩沙,地處風口,80%以上的土地都是沙丘,是周邊上千個沙梁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正是在這裡,石光銀迎來他治沙生涯中的第一個挑戰。
榆陽區補浪河鄉女子民兵治沙連,54個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靚女,在沙梁上栽柳笆牆,用蒿草、麥草埋防沙格,開啟了她們與風沙搏擊的青春歲月。
數十年“治沙治土”的地域性生態治理,使“沙漠之城”榆林變成了綠洲。米脂高西溝因“60年來泥不下山,洪不出溝,不向黃河送泥沙”,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模範。
2019年,榆林成功創建全國首個乾旱半乾旱沙區國家森林都市。全市林木保存面積擴大到1949年的近40倍,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6%。林草覆蓋面積居全省第二比特。
在防護林屏障的庇護下,榆林成為陝西省馬鈴薯第一大市、全省第二大“糧倉”、全省羊子第一大市。
踐行新發展理念,榆林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
2021年6月22日,一架法國空客H125直升機滿載各類林木種子,從靖邊縣小河鎮小河村起飛。這些樹種被播撒到黃土地的山山峁峁之間,標誌著榆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飛播造林工程正式啟動。
千百年來黃土裸露、溝壑縱橫的塞上高原上,一幅改寫山川地貌的造綠“傑作”,由此鋪開。
行走在榆林,路的盡頭是樹,樹的盡頭是低低的雲,雲連著青青的草地,草地圍著清澈寧靜的海子。一陣風吹過,脚下覆蓋著沙土的綠草飄揚,像是告訴人們:這綠色,便是毛烏素沙地新的記憶。
綠色的毛烏素沙地,是榆林人獻給全人類最好的禮物。
三、奮進:一種不屈的精神
明人屈大均《八聲甘州》詞裏寫道:“最好榆林雄鎮,似駱駝橫臥,人馬皆驚。更家家飛將,生長有威名。……”
在這片歷史上以將士忠勇善戰著稱的土地上,誕生過李子洲、劉志丹、謝子長等紅色先驅,走出了石光銀、牛玉琴等綠色先鋒。
因為窮過,所以渴望改變;因為苦過,所以勇於奮鬥。
歷史上,榆林人有過田園牧歌的愜意,有過金戈鐵馬的廝殺,有過漢蒙貿易的繁忙,有過“走西口”逃荒的悲凉……
幾百年多民族的融合交往,歷史演進帶來的生存挑戰,長期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這一切賦予了榆林人開放包容、敢闖敢試的胸襟,塑造了榆林人求新求變、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榆林人骨子裡奮鬥不已、奮進不已的精神氣質,與這片天賦異稟、資源富集的土地相互成就,創造了發展奇迹。
這裡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組織播撒革命火種的地方。革命年代,綏德縣建立了陝北第一個黨組織,清澗起義打響了共產黨領導的西北武裝革命第一槍。白色恐怖中覺醒的榆林青年,憑著身上那股“北方之强”的勇敢,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這裡是對中國革命走向產生重大影響的光輝文獻誕生的地方。轉戰陝北,中共中央在米脂楊家溝召開“十二月會議”,毛澤東在這裡寫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這背後,是榆林老鄉不顧危險保護共產黨人的赤膽忠心。
這裡是“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提出的地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教導,是對榆林人民無私支援革命的感佩,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
這裡是毛澤東寫下千古絕句《沁園春·雪》的地方。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東渡黃河前夕,在清澗縣袁家溝寫下壯麗詩篇:“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革命豪情的背後,是領袖對“陝北是個好地方”的感懷,是對中國革命因為人民支持而必然走向勝利的堅信。
這裡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巨作《創業史》《平凡的世界》作者柳青、路遙的故鄉。梁生寶、孫少平身上那種對認准了的事,千難萬難也要走下去的勁頭,展現了榆林人的不妥協、不屈服。“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也是榆林人群體人格的寫照。
這裡是入選2011—2020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中國史前古城石峁遺址所在的地方。位於神木市高家堡的石峁遺址,是現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它表明4300年前的黃土高原,已經創造著特色鮮明的輝煌文化。這悠久的文明,涵養了榆林人獨特的文化心理。
這裡是以共和國“七一勳章”得主石光銀為代表的一代代治沙人書寫人類史詩的地方。“不是我改變了沙漠,而是沙漠改變了我。”治沙英雄們用“逆天改命”的壯志和奮不顧身的勞作,讓人們看到了榆林人窮則思變不改其志的大無畏氣魄。
“第一回我遇見你,滿天滿地是黃沙;第二回我遇見你,認不出你是攔羊娃;第三回我遇見你,山山峁峁都當畫。”
這首新陝北民歌,唱出了榆林的改天換地。
榆林人改寫了榆林的歷史,就在於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有自强不息的人民。
在這片處處是生機、處處是活力的地域,幹部群眾自豪於榆林的現在,更自信於榆林的未來。
“榆林的將來肯定會更好!”
這份底氣,源自對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信賴,源自榆林人對脚下這片土地的熱愛,源自他們對生長的這個國度的虔誠,也源自越來越多的“新榆林人”,從山南海北與塞上高原的雙向奔赴。
神木小保當礦井下的“取火者”,靖邊沙漠裏“追風的人”,橫山科創新城裏的“綠色先驅”……
他們,如新時代一支長長的駱駝隊,跋涉、開拓、堅守、奮進,只為創造出榆林新的繁榮。(記者:趙岩)
評論留言